《病理学基础》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运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7046589
  • 页数:167 页
图书介绍: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康复技术、医学检验、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用:本教材供卫生保健、、护理、助产、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口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等专业使用,编写内容涵盖9个专业的教学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教学需要。

绪论 1

第一章 疾病概论 3

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3

(一)健康的概念 3

(二)疾病的概念 3

二、病因学 3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3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4

三、发病学 4

(一)自稳态调节紊乱 5

(二)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5

(三)因果转化 5

四、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5

(一)潜伏期 5

(二)前驱期 5

(三)症状明显期 5

(四)转归期 5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7

第一节 适应 7

一、萎缩 7

(一)原因和分类 7

(二)病理变化 7

(三)影响和结局 8

二、肥大 8

三、增生 8

四、化生 9

第二节 细胞、组织的损伤 9

一、变性 9

(一)细胞水肿 9

(二)脂肪变 9

(三)玻璃样变 10

二、细胞死亡 10

(一)坏死 10

(二)凋亡 12

第三节 组织的修复 12

一、再生 13

(一)再生的类型 13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13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13

二、纤维性修复 14

(一)肉芽组织 14

(二)瘢疤组织 14

三、创伤愈合 15

(一)皮肤愈合 15

(二)骨折愈合 17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0

第一节 充血 20

一、动脉性充血 20

二、静脉性充血 20

第二节 出血 21

一、原因和类型 22

(一)破裂性出血 22

(二)漏出性出血 22

二、病理变化 22

三、对机体的影响 22

第三节 血栓形成 22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2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22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23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23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23

三、血栓的结局 24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24

第四节 栓塞 24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25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25

(一)血栓栓塞 25

(二)气体栓塞 25

(三)羊水栓塞 26

(四)脂肪栓塞 26

(五)其他栓塞 26

第五节 梗死 26

一、梗死的原因 26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26

(一)贫血性梗死 26

(二)出血性梗死 27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27

第四章 炎症 28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28

第二节 炎症的局部病理变化 28

一、变质 28

二、渗出 29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29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29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31

三、增生 33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 33

一、局部临床表现 33

二、全身反应 33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34

一、急性炎症类型 34

(一)变质性炎 34

(二)渗出性炎 34

(三)增生性炎 36

二、慢性炎症类型 36

(一)一般慢性炎症 36

(二)肉芽肿性炎症 36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36

一、痊愈 36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炎症 37

三、蔓延扩散 37

第五章 肿瘤 38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38

第二节 肿瘤的特性 38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38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39

三、肿瘤的异型性 39

(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39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40

四、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41

(一)肿瘤的生长 41

(二)肿瘤的扩散 41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2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2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42

第三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3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43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43

二、肿瘤的分类 44

第五节 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 45

一、癌前病变 45

二、原位癌 46

三、早期浸润癌 46

第六节 常见肿瘤举例 46

一、上皮性肿瘤 46

(一)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46

(二)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46

二、间叶组织肿瘤 47

(一)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47

(二)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48

三、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 48

第七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9

一、肿瘤的病因 49

(一)环境致瘤因素 49

(二)影响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 50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 50

第八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51

第九节 肿瘤的防治原则 51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53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53

一、脱水 53

(一)高渗性脱水 53

(二)低渗性脱水 54

(三)等渗性脱水 54

二、水肿 54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55

(二)常见水肿举例 56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57

三、水中毒 5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57

一、低钾血症 57

(一)原因 57

(二)机体变化 58

二、高钾血症 58

(一)原因 58

(二)机体变化 58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 60

一、代谢性酸中毒 61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61

(二)机体的代偿 61

(三)对机体的影响 62

二、呼吸性酸中毒 62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62

(二)机体的代偿 62

(三)对机体的影响 62

三、代谢性碱中毒 63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63

(二)机体的代偿 63

(三)对机体的影响 63

四、呼吸性碱中毒 63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64

(二)机体的代偿 64

(三)对机体的影响 64

第八章 发热 65

一、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65

(一)发热的原因 65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 65

二、发热的过程 66

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67

(一)物质代谢变化 67

(二)机体的功能变化 67

四、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68

第九章 缺氧 69

一、血氧指标 69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69

(一)低张性缺氧 69

(二)血液性缺氧 70

(三)循环性缺氧 70

(四)组织性缺氧 71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71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71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71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72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72

(五)代谢和组织细胞变化 72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72

第十章 休克 73

一、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73

(一)失血、失液性休克 73

(二)创伤性休克 73

(三)感染性休克 73

(四)心源性休克 73

(五)过敏性休克 73

(六)神经源性休克 73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生机制 73

(一)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74

(二)微循环淤血缺氧期(失代偿期) 74

(三)微循环衰竭期(休克难治期) 74

三、休克时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变化 76

(一)细胞代谢障碍 76

(二)重要器官功能变化 76

(三)多器官功能衰竭 76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77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7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7

二、病理变化 77

三、病理临床联系 77

四、结局和并发症 77

(一)肺气肿 77

(二)支气管扩张 78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78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7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78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78

第三节 肺炎 79

一、细菌性肺炎 79

(一)大叶性肺炎 79

(二)小叶性肺炎 80

二、病毒性肺炎 81

三、支原体肺炎 82

第四节 肺尘埃沉着症 8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2

二、病理变化 83

三、分期 83

四、合并症 83

第五节 鼻咽癌 8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4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84

三、扩散 84

第六节 肺癌 84

一、病因 84

二、病理变化 85

三、病理临床联系 85

第七节 呼吸功能不全 85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86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86

(二)弥散障碍 86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87

(四)解剖分流增加 87

二、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87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87

(二)呼吸系统变化 87

(三)循环系统变化 8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88

(五)肾功能变化 88

(六)胃肠变化 88

第十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89

第一节 风湿病 8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9

二、基本病理变化 89

(一)变质渗出期 89

(二)增生期(肉芽肿期) 90

(三)纤维化期(愈合期) 90

三、心脏病变和病理临床联系 90

(一)风湿性心内膜炎 90

(二)风湿性心肌炎 91

(三)风湿性心外膜炎 91

四、其他器官的风湿性病变 91

(一)风湿性关节炎 91

(二)皮肤病变 91

(三)皮下结节 91

(四)风湿性脑病 91

第二节 心瓣膜病 92

一、二尖瓣狭窄 92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92

三、主动脉瓣狭窄 92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3

第三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93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3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3

第四节 心肌炎 94

第五节 原发性高血压 9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5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95

(一)功能紊乱期 95

(二)动脉系统病变期 95

(三)器官病变期 95

三、结局 96

第六节 动脉粥样硬化 9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7

(一)血脂异常 97

(二)高血压 97

(三)吸烟 97

(四)糖尿病 97

二、基本病理变化 97

(一)脂纹 97

(二)纤维斑块 97

(三)粥样斑块 98

(四)复合性病变 98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98

(一)心绞痛 99

(二)心肌梗死 99

(三)心肌纤维化 100

四、脑动脉粥样硬化 100

五、肾动脉粥样硬化 100

第七节 心力衰竭 100

一、心力衰竭分类 100

(一)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100

(二)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 101

二、原因和诱因 101

(一)原因 101

(二)诱因 101

三、机体代偿反应 101

(一)心脏的代偿作用 101

(二)心脏外代偿作用 102

四、发生机制 102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102

(二)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和顺应性异常 102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 103

五、机体的代谢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03

(一)心排出量减少 103

(二)静脉淤血 103

(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04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105

第一节 慢性胃炎 10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5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05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105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105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105

(四)疣状胃炎 105

三、病理临床联系 106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10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6

二、病理变化 106

三、病理临床联系 107

四、结局及并发症 107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0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08

二、基本病理变化 109

(一)肝细胞变性、坏死 109

(二)炎细胞浸润 109

(三)肝细胞再生及间质反应性增生 109

三、病理临床类型 109

(一)急性(普通型)肝炎 109

(二)慢性(普通型)肝炎 110

(三)重型肝炎 110

四、病理临床联系 110

第四节 肝硬化 111

一、门脉性肝硬化 11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二)病理变化 111

(三)病理临床联系 112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13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13

一、食管癌 113

二、胃癌 114

三、原发性肝癌 115

第六节 肝性脑病 116

一、原因和分类 116

二、发生机制 116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 117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118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1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8

(一)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118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118

二、分类 119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19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120

(三)膜性肾小球肾炎 120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121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21

一、急性肾盂肾炎 122

二、慢性肾盂肾炎 123

第三节 尿石症 123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123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24

三、病理临床联系 124

第四节 肾盂积水 124

第五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24

一、肾细胞癌 124

(一)病因 125

(二)病理变化 125

(三)病理临床联系和结局 125

二、膀胱癌 125

(一)病理变化 125

(二)病理临床联系 125

第六节 肾功能不全 126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126

(一)原因 126

(二)发生机制 126

(三)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126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 127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127

(二)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127

三、尿毒症 128

第十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30

第一节 子宫疾病 130

一、慢性子宫颈炎 13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0

(二)病理变化 130

二、子宫颈癌 13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1

(二)病理变化 131

(三)病理临床联系 132

(四)扩散与转移 132

三、子宫内膜增生症 132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 132

一、葡萄胎 132

二、侵蚀性葡萄胎 133

三、绒毛膜癌 133

第三节 卵巢肿瘤 134

一、卵巢囊腺瘤 134

(一)浆液性囊腺瘤 134

(二)粘液性囊腺瘤 134

二、畸胎瘤 134

第四节 乳腺癌 135

第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36

第一节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13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6

二、病理变化 136

三、病理临床联系 136

第二节 糖尿病 13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6

二、病理变化 137

三、病理临床联系 137

第十七章 传染病 138

第一节 结核病 138

一、概述 13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8

(二)基本病理变化 138

(三)结核病变的转归 139

二、肺结核病 139

(一)原发性肺结核病 139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141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142

(一)肠结核病 142

(二)骨结核病 142

(三)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143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4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3

二、病理变化 143

三、病理临床联系 143

四、结局和并发症 144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4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5

二、病理变化 145

三、病理临床联系 145

四、结局和并发症 145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14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6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46

第五节 阿米巴病 14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7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47

(一)肠阿米巴病 147

(二)阿米巴肝脓肿 148

第六节 伤寒 14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9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49

(一)肠道病变 149

(二)其他病变 151

三、结局和并发症 151

(一)结局 151

(二)并发症 151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15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1

二、病理变化 151

三、病理临床联系 152

四、结局 152

第八节 脊髓灰质炎 1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2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52

第九节 性传播疾病 153

一、淋病 15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3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53

二、梅毒 15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3

(二)基本病理变化 153

(三)类型 154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5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4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55

第十节 血吸虫病 15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5

二、基本病理变化 155

(一)尾蚴及童虫引起的病变 155

(二)成虫引起的病变 156

(三)虫卵引起的病变 156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和病理临床联系 156

第十一节 丝虫病 15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7

二、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 157

病理学基础实验指导 158

一、实验目的 158

二、实验方法 158

三、实验注意事项 158

实验一、活体组织检查和尸体剖检 158

实验二、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59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59

实验四、炎症 160

实验五、肿瘤 161

实验六、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62

实验七、呼吸系统疾病 162

实验八、心血管系统疾病 163

实验九、消化系统疾病 164

实验十、泌尿系统疾病 165

实验十一、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65

实验十二、传染病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