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期胡适禅宗研究的核心见解 358 8
目录 53
曹序 53
高序 57
自序 61
导论 67
台湾佛教史研究之百年回顾(1895—1995) 67
一 前言 67
二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史之研究 68
1.调查报告的相关史料与研究史的发展 69
2.李添春的斋教调查与研究成果的检讨 74
3.本岛人教团史研究的检讨 75
4.日本在台佛教史的研究检讨 77
5.日、台、中三地佛教交涉史研究之检讨” 78
6.佛教思想与社会变革之研究 78
7.个别传记与史料之研究的检讨 79
三 战后迄今台湾佛教史之研究 80
1.教团史之研究 80
2.思想变革之研究 81
3.学术研究与教育制度的研究 83
4.佛教艺术之研究的检讨 85
5.佛教与社会关怀之研究 88
6.个别传记与佛教通史之研究 90
7.解严后佛教变革之研究的检讨 95
四 结论 97
第一部 日据时代(1895—1945) 100
一 《教报》第一号:日据初期台湾佛教新史料的出土 100
1.前言 100
2.日据时期第一份佛教调查报告书——《教报》第一号 100
二 日据初期台湾佛教史研究演讲录——以初期的教势发展评估和丸井圭治郎的佛教事业为中心 109
1.前言 109
2.初期的佛教发展策略 112
3.丸井圭治郎的宗教调查报告与「南瀛佛教会」的成立背景分析 121
三 日据前期台湾北部新佛教道场的崛起——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与台北观音山凌云寺 127
1.前言 127
2.善慧法师与基隆月眉山灵泉寺的崛起 128
3.本圆法师与观音山凌云禅寺的崛起 147
4.结论 153
四 日据时期台湾知识份子的自觉与佛教艺术的创新——黄土水创作龙山寺释迦像的背景及其对今日台湾佛教艺术的典范作用 155
1.关于大正时期台湾文化意识的自觉与反省问题 157
2.黄土水的佛艺创作之展开及其新风格之建立 163
3.九○年代在台湾出现的黄土水佛艺的追随者 180
4.后记 181
1.前言 183
五 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现代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林秋梧的佛教角色及其佛教理念的内涵问题 183
2.关于林秋梧的研究与日据台湾佛教史的定位问题 184
3.林秋梧早期的教育背景及其参与文化协会的若干经验 186
4.林秋梧出家后的佛教角色及其推展佛教现代化改造运动的理念内涵问题 188
六 南台湾佛教大法派的崛起与战后的转型——高雄超峰寺和大岗山派 195
1.前言 195
2.超峰寺的地理环境与建寺沿革 196
3.超峰寺的崛起与「大岗山派」的形成 201
4.战后超峰寺和「大岗山派」的转型问题 210
5.超峰寺的战后发展与佛光山寺的比较 212
6.结论 216
附录 略论日治时期「斋教」的全岛性联合组织 台湾佛教龙华会/王见川 219
(1)前言 219
(2)「台湾佛教龙华会」的成立 221
(3)「台湾佛教龙华会」的活动 228
(4)「台湾佛教龙华会」中的主要人物 235
(5)结语 243
七 导论:战后在政治威权阴影下发展的台湾佛教 247
1.日本投降并撤离台湾 247
第二部 战后迄今(1945—1995) 247
2.中央政府迁台后的戒严体制 249
3.解严后的台湾佛教 255
八 战后台湾地区重建大陆佛教的经验及其发展模式——以慧峰法师建立天台宗道场湛然寺为中心的考察 255
1.序说 255
2.慧峰法师的大陆佛教背景及其师承源流 256
3.慧峰法师来台的因缘及其初期的艰难适应问题 270
4.慧峰法师在南台湾发展佛教事业的过程与相关佛教问题——从「无壳蜗牛」的流浪法师到「有寺有徒」的一寺之主 281
5.慧峰法师的佛教实践内涵与所呈现的功能和意义——从「湛然精舍」到「佛陇」的发展历程之检讨 298
九 战后台湾斋教发展的困境 321
1.台湾斋教式微的现象与证据 321
2.战后台湾斋教发展面临困境的几种观点 322
3.台湾斋教由盛而衰的关键因素 326
附录 台湾传统斋堂史研究的新典范——王见川的治学历程与台南「德化堂」史的研究问题 331
(1)关于作者 331
(2)本书撰写缘起 334
十 从大陆到台湾胡适禅宗研究七十年来的争辩与发展 334
1.前言 336
2.初期的胡适禅宗研究与忽滑谷快天 339
3.初期在大陆学界的冲击与回应 339
(1)汤用彤的回应 339
(2)陈寅恪的回应 348
(3)单不庵的回应 348
(4)太虚的回应 352
(5)胡适抱怨学界对其禅宗研究冷淡对待的原因分析 355
4.中期在大陆学界的冲击与回应 356
(2)罗香林的回应 362
(3)谢扶雅的回应 362
(4)何格恩的回应 363
(5)李嘉言的回应 365
(7)钱穆的回应 366
(6)吕澄的回应 366
(8)钱穆解读《坛经》方法的再检讨——与罗香林和印顺的比较 367
5.胡适禅宗研究对战后台湾学界的冲击与回应 369
(1)战后来台之前的胡适禅宗研究 372
(2)返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后的胡适禅宗研究 375
(3)胡适禅宗研究初期在战后台湾造成的冲击与回应——来自释东初的批评 375
(4)胡适的反佛教心态及其对虚云禅师的连番质疑 377
(5)胡适禅宗研究的教内同情者:圆明(杨鸿飞)与印顺 380
(6)关于1969年在台湾展开的禅宗研究大辩论 381
(7)钱穆与杨鸿飞的连番交手 385
(8)澹思(张曼涛)在钱、杨交手后的批评及其谬误 387
(7)钱穆与杨鸿飞的连番交手 388
(8)澹思(张曼涛)在钱、杨交手后的批评及其谬误 393
(9)胡适禅宗研究大辩论后的新结晶——印顺的博士学位与《中国禅宗史》的研究 397
(10)印顺再次对胡适禅宗观点的评破 401
(11)冉云华对胡适质疑宗密传法世系的最后批评 403
6.结论 406
十一 战后台湾净土思想的争辩与发展 409
1.前言 409
2.有关探讨《净土新论》的使用材料说明 412
3.关于净土思想渊源的检讨问题 414
4.对传统西方净土念佛往生的检讨问题 417
5.《净土新论》所涉及的时代意识与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变迁之关系 421
6.《净土新论》发表后的冲击与检讨 428
7.结语 431
十二 处于转型期中的当代台湾佛教艺术与佛教期刊 433
1.关于第三届当代佛教艺术展的讨论与定位 433
2.关于当代佛教期刊的检讨与期望 436
1.前言 439
十三 解严后台湾佛教与政治的新变革 439
2.台湾解严所涉及的政策及法律诸问题的转变 440
3.解严后的台湾佛教界在两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衍生的问题 441
4.解严后台湾佛教组织的变革 448
5.解严后一般佛教徒在台湾参与政治活动的问题 450
6.解严后台湾地区所出现的激进佛教团体或个人在政治方 453
面的热烈参与问题 453
7.结语 455
1.问题的提出 457
十四 从佛教「法界观」的历史性格看现代台湾佛教的实践模式——以证严法师的慈济事业为例 457
2.佛教「法界观」的历史性格之形成 458
3.从「法界观」看地球的共生与环保思想——以台湾佛教慈济事业的实践为例 464
4.结语 466
十五 台湾佛教近五十年来发展经验的回顾与检讨 469
1.日据时期佛教的日本化 469
2.日本势力撤出后的新形势 470
3.佛教发展的特色 472
4.解严以后的发展 474
1.当前佛教界的问题探讨 477
十六 对台湾佛教界如何开拓二十一世纪新貌的若干建言 477
2.对未来台湾佛教发展的若干建言 479
附录一 佛学研究与修行——访著者/张慈田、陈慧娟 481
附录二 现代佛教研究方法学的反省——以个人探索方法学的经验为例 489
附录三 致著者书——兼论大陆佛教研究现况/王雷泉 497
附录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来函 501
参考书目 503
1.专书 503
2.论文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