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南昌著
  • 出 版 社: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4148612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把“学习研究”作为探究教育革新的支点,着力探讨了设计研究作为学习研究新范式的发展沿革、内涵实质、识知方式、研究模式和面向课堂情境的实践框架,并以作者团队所进行的本土设计研究为典例进行了剖析。

引言 1

一、问题提出 1

二、研究定位 8

三、研究问题 9

四、内容框架 10

五、研究意义 11

六、研究方法 11

第一章 追踪设计研究 14

第一节 学习研究的范式转变 14

一、孕育在哲学母体中的学习研究 14

二、走进实验室:学习研究由猜测转变为一门科学 15

三、走出实验室:对传统基于“实验”研究学习的反思 20

四、转向对自然情境的关注:学习科学的兴起 24

第二节 设计研究的历史追溯与研究进展概述 32

一、设计研究方法论思想的早期孕育 32

二、美国建构主义教学实验的兴起 36

三、从教学实验到设计实验:走向教育的设计科学 37

四、设计研究在21世纪后的蓬勃发展 43

第二章 设计研究的内涵透析 48

第一节 设计研究纷杂概念的界定及与相关方法的比较 48

一、设计研究的相关称谓 48

二、设计研究的概念界定 52

三、设计研究的名称误用 54

四、设计研究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56

第二节 设计研究的方法论特性 60

一、目的双重性 60

二、干预主义与设计导向 62

三、迭代增量与过程导向 63

四、实用主义与效用导向 67

五、扎根性与理论驱动 68

六、情境性 69

七、整合性 69

第三节 设计研究的研究取向 71

一、建立聚焦学习环境设计的教育设计科学 71

二、关于学习的机制研究与发展性研究 74

三、聚焦巴斯德象限——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 77

四、提升境脉中的理论 83

第三章 设计研究的识知方式 85

第一节 设计认识论 85

一、设计探究的本质理解 86

二、设计认识论的知识观 94

三、“设计者式识知”的核心能力 97

第二节 设计研究:整合科学与设计 98

一、设计与科学:探究传统的比较 98

二、设计探究:将真实、实在和理想包含其中 100

三、整合科学与设计:探究自然情境中的学习 103

第三节 设计研究的知识创建 109

一、设计学科与多范式学科的研究活动 109

二、知识创建的学科模型 110

三、设计研究知识创建的一般方法论模型 114

第四节 设计研究的产出 117

一、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观点 117

二、埃德尔森的分类观 120

三、迪塞萨和库伯的观点 124

四、设计研究三层面产出的综合分析框架 129

第四章 设计研究的研究模式分析 132

第一节 多理论视角中的设计研究:模式与范例 132

一、设计研究的发展心理学模式 133

二、设计研究的认知科学模式 135

三、设计研究的文化心理学模式 137

四、设计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模式 141

五、跨越模式界限,聚焦持续革新 145

六、走向多领域协同一致的学习科学研究 147

第二节 设计研究的过程模式分析:一种整合的视角 150

一、整合的学习设计框架 151

二、整合医学复杂干预研究中的积极因素 157

三、整合一般过程模式的共同特性 163

四、设计研究实施的一般指导原则 164

五、设计研究过程的案例描述 168

六、当前学习科学研究项目所处的研究阶段 172

第五章 面向课堂情境的设计研究实践框架 173

第一节 设计研究过程模式的拓展与课堂情境实践框架的重建 173

一、干预设计的内容指向:来自学习科学的研究观点比较 174

二、面向课堂情境的设计研究实践框架:建构与描述 179

第二节 面向课堂情境的设计研究干预系统设计 188

一、学习内容设计:促进深度学习 188

二、学习支持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 193

三、学习的社会结构设计:超越技术视界 200

四、干预系统设计框架的使用 206

第三节 洞察课堂情境中的学习 207

一、互动分析:微观洞察课堂学习机制 208

二、情境观:将信息结构整合到互动分析中 213

三、课堂学习活动系统的其他分析模式 216

第四节 促进持续的教育革新 216

一、教师作为变革的能动者:促进革新在当地境脉的持续发展 217

二、境脉限定:新境脉中的革新推广 217

三、促进持续革新的系统改革 219

第六章 案例研究:有效课堂参与结构的设计研究 221

第一节 研究启动与设计原型制定 222

一、研究的基本背景 222

二、研究的境脉考察与问题提出 222

三、理论驱动:文献分析与相关内容界定 228

四、有效课堂参与结构的设计原型 234

五、研究方法 239

第二节 研究的迭代过程 240

一、课堂参与结构设计原型的具身化 240

二、有形结构的设计 241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一单元(简单电路) 247

四、无形结构的设计:第二单元(导体与绝缘体) 258

五、设计的修正:第二单元/微循环 264

六、小结 269

第三节 研究的效果评价与总结 269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27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270

三、多重回馈信息的一致性分析 276

四、革新的可持续性考察 278

五、研究总结 280

结语 286

附录 291

图表索引 322

参考文献 328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