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铜的世界 1
1.1 铜的开采历史 1
目录 1
1.2 地壳中的铜 2
1.3 天然水中的铜 3
1.4 铜的旋回 5
1.5 铜的生物地球化学 6
1.6 铜在某些地球化学单元中的分布 8
1.7 各种类型铜矿的产量 9
1.8 斑岩铜矿 9
1.9 深海结核 11
1.10 世界主要产铜区 11
1.12 世界铜的消费及有关因素 13
1.11 美国的自给自足 13
1.13 铜的市场 14
1.14 铜的世界储量 16
1.15 看二十世纪及更长远的铜的未来 18
第二章 铜矿和板块构造 20
2.1 铜矿的分类 20
2.2 斑岩铜矿的分布 23
2.3 板块构造与斑岩铜矿床的相互关系 34
2.4 其他硫化物矿床 44
2.5 地壳演化及铜的成因 47
2.6 时间和矿石沉积作用 53
3.1 斑岩铜矿 55
第三章 深成岩组合的铜矿床 55
3.2 斑岩铜矿床的成因模型 57
3.3 Lowell-Guilbert模型(安第斯式) 59
3.4 斑岩岩体的垂直延伸 71
3.5 闪长岩模型 74
3.6 Lowell-Guilbert模型与闪长岩模型的比较 75
3.7 斑岩矿床的区域特征 77
3.8 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有关其起源的证据 86
3.9 成矿金属的搬运 94
3.10 镁铁矿物作为斑岩矿床中铜的来源 98
3.11 稳定同位素研究及其对斑岩铜矿起源的意义 100
3.12 流体包裹体研究 107
3.13 镁铁质和超镁铁质杂岩体的铜矿床 108
3.14 碳酸盐岩杂岩体中的铜矿化 110
3.15 高温交代矽卡岩中的铜 113
第四章 水热脉组合的铜矿石 117
4.1 前言 117
4.2 脉的类型 118
4.3 分带特征 119
4.4 脉体组合 121
4.5 含铜的水热角砾岩筒 127
4.6 与不饱和岩浆相伴的水热铜矿床 133
4.7 结论 137
5.1 前言 139
第五章 与火山成因-沉积有关的铜矿床 139
5.2 对主岩的成因关系和矿化年龄 141
5.3 地壳演化和块状硫化物矿床 144
5.4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环境 150
5.5 日本的黑矿矿床 156
5.6 塞浦路斯的特鲁多斯矿床 169
5.7 塞浦路斯型与黑矿型矿床的对比 173
5.8 水热系统、金属运移和块状硫化物的沉积作用 176
5.9 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 182
5.10 达到海底的火山发散物 184
5.11 块状硫化物和斑岩铜矿之间成因上的亲缘关系 187
6.1 前言 194
第六章 层状铜矿床 194
6.2 层状铜矿床的分类 200
6.3 中非铜带——层状铜矿床的一种模式 201
6.4 矿物分带 222
6.5 非海相起源的铜矿床 224
6.6 沉积硫化物矿石成因的模型 225
6.7 硫化物的碎屑沉积作用 246
6.8 某些古地理的考虑 248
6.9 层状铜矿的起源 250
第七章 铜矿工业及其未来(1) 254
7.1 铜的采矿和选冶 254
7.2 矿山排水 258
7.3 矿山塌陷 261
7.4 废铜(Scrap copper) 263
7.5 伦敦金属交易所 265
7.6 世界铜的价格:控制和趋势 267
7.7 国家对铜矿工业的控制 274
7.8 谁利用铜 276
7.9 为什么? 277
7.10 代用品:铜的劲敌 278
7.11 不远的将来 280
第八章 铜矿工业及其未来(2) 285
8.1 深海和陆缘资源的开发 285
8.2 深海锰结核 286
8.3 锰结核的开采 292
8.4 经济学 295
8.5 结核以外的海底矿物 301
8.6 陆缘资源 301
8.7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 302
8.8 铜——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 304
8.9 二十一世纪以后 306
附录 307
A.1 铜矿物表(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307
A.2 1974年世界铜的消耗 312
A.3 1972年美国主要铜矿统计 314
A.4 1976年美国铜矿补充统计 317
A.5 以生物化学技术鉴别潜在的铜矿体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