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篇 3
编者前言 3
引言 5
上编 教养、教育与社会化制度 7
第一章 家庭 7
第一节 生命周期——变迁与稳定 7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共同生活形式 19
第三节 双亲与其他教养者 29
第四节 双亲的教育目的 31
第五节 家庭法的方方面面 37
第二章 学校 43
第一节 学校教养与教育目标 43
第二节 学校教育事业结构 50
第三节 学校的任务与形式 58
第四节 咨询机构 65
第五节 特殊教育促进 73
第六节 学校系统中的外籍学生 78
第三章 职业 88
第一节 双元制作为在获承认的培训职业中培训的基本模式 88
第二节 进修/转岗培训与高校培训 95
第三节 培训与劳动市场 101
第四节 作为民用职业社会化机构的联邦国防军 103
第四章 闲暇与媒体 109
第一节 闲暇与媒体时间 109
第二节 媒体消费与媒体作用 116
第三节 媒体与青少年保护——儿童与青少年媒体使用的法律方面 123
下编 发展阶段 128
第五章 童年早期与学龄前儿童的教养 128
第一节 转变中的童年 128
第二节 童年早期的教养 131
第三节 日间照管、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照管及教养 133
第六章 学龄 138
第一节 学龄阶段的发展 138
第二节 就学生涯 145
第三节 学校与家庭 150
第七章 青少年与青年期 155
第一节 价值、价值变迁与青少年的发展任务 155
第二节 青少年期和当今社会中的青少年亚群体 164
第三节 同龄组与青少年文化 170
第四节 偏离行为:儿童与青少年违规及其控制 176
第五节 校外青少年工作 184
第八章 后青春期与早期成人阶段 193
第一节 青少年期、青少年研究与青少年政策 193
第二节 代际关系 204
第三节 年轻成人生活伴侣关系的社会意义 209
第九章 压抑死亡?——去世与死亡在德国 223
第一节 去世与死亡:界定与其社会特征 224
第二节 对去世与死亡的克服尝试 227
第三节 对去世与死亡的防御措施 231
中国篇 237
编者前言 237
绪论 239
上编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机制 242
第一章 家庭教育 242
第一节 家庭生活概述 242
第二节 家庭生活的传统形式与新形式 245
第三节 家庭人际关系体系的作用 248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父母的教养目标的变迁 255
第五节 公民在亲属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259
第二章 学校教育 266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 266
第二节 传统学制 280
第三节 现行学制 286
第四节 学校和教育的新形式 291
第五节 咨询与促进机构 294
第六节 特殊教育 298
第三章 职业与社会义务 308
第一节 职业培训体系 308
第二节 从业过渡形式 311
第三节 培训与就业市场 315
第四节 服兵役、服民役(试点) 322
第五节 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组织和活动 326
第四章 社会教育 332
第一节 业余时间 333
第二节 媒体 340
第三节 社会教育因素及机构 348
第四节 未成年人保护法 354
第五章 自我教育 361
第一节 自我教育的地位 362
第二节 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内容 364
第三节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及自我教育的前景展望 367
下编 发展阶段 371
第六章 学前期 371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 372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378
第三节 婴儿期和先学前期的教育 382
第四节 幼儿期的教育 386
第五节 学前教育机构 389
第七章 童年期 393
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的发展 393
第二节 儿童就学 403
第八章 少年期、青年初期 412
第一节 社会价值变迁与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 412
第二节 当今社会中的青少年 421
第三节 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文化 431
第四节 青少年越轨行为 437
第五节 校外青少年工作 445
第九章 后青年期与早期成人阶段 450
第一节 教育和社会化概况 450
第二节 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生活状况 453
第三节 价值观念取向和思想道德状况 456
第四节 人际关系状况和“触网”情况根貌 459
第五节 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与青年个体的社会化 464
结束语 发展与展望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