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助学贷款的理论基础:政治和经济学分析 1
1.1 助学贷款经济伦理分析:教育成本分担的原理 1
1.1.1 成本分担的机理:从分享收益到分担成本的逻辑 2
1.1.2 成本分担的条件:从逻辑走向实践的依据 5
1.1.3 成本分担的争论:源自技术层面和战略层面 8
1.2 助学贷款经济行为分析:潜在信用资源的开发 10
1.2.1 学生为什么需要贷款:需求分析 11
1.2.2 学生为什么能够贷款:条件分析 12
1.2.3 学生为什么愿意借贷款:收益分析 14
1.3.1 担保机制的重要性:缺陷的弥补 16
1.3 助学贷款经济制度分析:资助可循环的规则 16
1.3.2 学生守信与不守信:博弈论分析 17
1.3.3 正式与非正式规则约束:可行性分析 19
1.4 助学贷款的政治学分析:共同问题与共同目标 21
1.4.1 减轻公共预算压力 22
1.4.2 保障教育机会平等 23
1.4.3 维护社会经济公平 25
第2章 助学贷款实证考察:要素与特性分析 27
2.1 助学贷款的类型 27
2.1.1 常规贷款 28
2.1.2 收入比例贷款 28
2.2 助学贷款的基本特征 29
2.1.3 毕业税 29
2.2.1 正外部性 30
2.2.2 不确定性 30
2.2.3 相对矛盾性 31
2.2.4 政府参与性 32
2.3 助学贷款的要素 33
2.3.1 助学贷款的要素 33
2.3.2 助学贷款的职能和机构 35
2.3.3 助学贷款的效率 37
2.4 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局限 39
2.4.1 助学贷款的一些错误观念 39
2.4.2 助学贷款的问题和局限 42
2.5 基本结论 43
第3章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共性分析 46
3.1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情况 46
3.1.1 发达国家学费政策改革 46
3.1.2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发展阶段 48
3.1.3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影响 49
3.2 最近工业国家对助学系统进行改革的原因 51
3.2.1 现行助学系统有效性的问题 51
3.2.2 现行助学系统公正性的挑战 51
3.2.3 学生过重的债务负担的担忧 52
3.3 发达国家助学系统的新特征 52
3.3.1 对贷款的依赖性增强 53
3.3.2 配合高等教育“私有化” 54
3.3.3 慈善捐款成为重要资金来源 55
3.3.4 学生课外兼职收入增加 56
3.4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最新趋势 57
3.4.1 寻求第四分摊者 57
3.4.2 调整承担者的经济负担 58
3.4.3 高等教育分摊比例的最新变化 59
3.5 基本结论 60
第4章 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经验与教训:案例分析 61
4.1 无体系时代:美国助学贷款体系 61
4.1.1 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治理 62
4.1.2 美国高等教育成本与学生资助 63
4.1.3 美国高等教育的助学贷款体系 67
4.1.4 美国助学贷款的管理与启示 70
4.2 奖贷结合体:日本助学贷款政策 73
4.2.1 日本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阶段 73
4.2.2 日本助学贷款政策的内容 75
4.2.3 日本助学贷款政策的启示 78
4.3 全球视角下的本土方案:澳大利亚 HECS 计划 81
4.3.1 HECS 出台的主要背景 81
4.3.2 HECS 的基本内容 83
4.3.3 对 HECS 的评估 86
4.3.4 基本结论 89
5.1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 91
第5章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共性分析 91
5.1.1 主流的教育发展观 92
5.1.2 高等教育迅速扩充 93
5.1.3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93
5.1.4 高等教育外部效益差 94
5.2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 94
5.2.1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94
5.2.2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和覆盖面 97
5.2.3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的选择 97
5.2.4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和条件 98
5.2.5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的追收 99
5.3.1 财务可持续性差 100
5.3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100
5.3.2 目标定位不明确 101
5.3.3 政策实施不连贯 101
5.3.4 官僚主义管理方式 102
5.3.5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103
5.4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条件 103
5.4.1 国家强制力的组织保证 104
5.4.2 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 105
5.4.3 健全的助学贷款法律体系 105
5.4.4 有效的贷款资格筛选机制 106
5.4.5 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 106
5.4.6 深入的公众意识唤醒运动 107
5.5 基本结论 108
第6章 发展中国家助学贷款的经验与教训:案例分析 110
6.1 寻求突破:菲律宾助学贷款计划 110
6.1.1 菲律宾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 111
6.1.2 菲律宾的助学贷款计划 112
6.1.3 SNPLP 运作失败的原因 118
6.1.4 基本结论 122
6.2 滚动基金抑或开放式承诺:泰国助学贷款计划 123
6.2.1 泰国助学贷款计划基本情况 123
6.2.2 泰国助学贷款计划主要内容 124
6.2.3 泰国助学贷款的财务分析 130
6.2.4 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滚动基金还是开放式承诺 134
6.3 南橘北枳:埃塞俄比亚收入比例贷款计划 136
6.3.1 收入比例贷款的内涵 137
6.3.2 埃塞俄比亚的高等教育及融资 138
6.3.3 埃塞俄比亚 HECS 型收入比例贷款的引入 140
6.3.4 启示 143
第7章 中国现行助学贷款:政策评估和实践分析 145
7.1 中国助学贷款政策出台背景 145
7.1.1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146
7.1.2 教育财政资源供给不足 146
7.1.3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 147
7.1.4 贫困生就学难问题日趋尖锐 148
7.2 中国助学贷款政策的演变 151
7.2.1 第一阶段:独家承办,提供担保,风险分担 152
7.2.2 第二阶段:明确体系,放松担保,取消补偿 153
7.2.3 第三阶段:扩大范围,放宽条件,确定核销 154
7.2.4 第四阶段:实行“四定”“三考核” 155
7.3 中国助学贷款政策特征分析 156
7.3.1 行政推动特征 156
7.3.2 社会福利性质 157
7.3.3 助学兴教特质 158
7.3.4 消费信用特征 159
7.3.5 一项最为宽松的信贷政策 159
7.4 中国助学贷款开展情况评价 160
7.4.1 整体取得较大进展 160
7.4.2 行际结构很不理想 162
7.4.3 校际结构矛盾突出 164
7.4.4 区域结构很不平衡 164
7.4.5 信贷风险逐步显露 166
7.4.6 生源地助学贷款亦步亦趋 167
7.5 中国助学贷款制度缺陷分析 169
7.5.1 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运作的矛盾难以调和 170
7.5.2 逆向选择、信贷配给与道德风险问题并存 171
7.5.3 风险难规避、学生负债保障约束机制缺位 172
7.5.4 贴息主体的双重性造成对部分学生的歧视 174
7.5.5 奖、助、贷、减、勤等资助措施难成有机整体 175
7.6 基本结论 176
8.1 目标定位:几个需要把握的核心问题 178
第8章 中国助学贷款的未来:修正与改革 178
8.1.1 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179
8.1.2 以资助需求为导向 181
8.1.3 公共政策政府参与 182
8.1.4 贷款工程总体有效性 183
8.2 修正思路:几个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84
8.2.1 放眼全球借鉴经验 184
8.2.2 立足国情求真务实 185
8.2.3 “一揽子”系统规划 186
8.3 改革方案:一项中国特色的助学贷款系统工程 187
8.3.1 中国教育金融框架的构建 188
8.3.2 助学贷款方案的要素修正 193
8.3.3 创建中国教育银行的设想 200
8.3.4 收入或有贷款机制的引进 203
8.3.5 助学贷款规模的总体测算 204
8.4 配套规划:助学贷款网络系统与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206
8.4.1 助学贷款网络系统目标 207
8.4.2 助学贷款网络系统规划 208
8.4.3 毕业前学生信用档案评估 211
8.4.4 毕业后学生信用跟踪评估 212
附录 213
1.欧洲和北美部分国家助学贷款 213
1.1 丹麦 213
1.2 德国 214
1.3 荷兰 216
1.4 瑞典 217
1.5 加拿大 220
2.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助学贷款 224
2.1 香港 224
2.2 印度 227
2.3 印度尼西亚 231
2.4 韩国 236
2.5 马来西亚 239
2.6 新加坡 243
3.1 巴西 247
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部分国家助学贷款 247
3.2 智利 251
3.3 哥斯达黎加 256
3.4 巴拿马 260
3.5 秘鲁 266
4.非洲部分英语国家助学贷款 273
4.1 博茨瓦纳 273
4.2 加纳 276
4.3 肯尼亚 281
4.4 尼日利亚 285
4.5 津巴布韦 290
主要参考文献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