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近代土质学的产生和任务 1
1.2 近代土质学的内容 2
1.3 近代土质学与其它专业学科的关系 3
第二章 土的晶体化学 5
2.1 概述 5
2.2 原子结构 5
2.3 原子间的结合(主键) 6
2.4 分子间的结合(次键) 9
2.5 晶体 12
2.6 类质同象 14
2.7 硅酸盐晶体 15
2.8 表面现象 15
2.9 小结 18
第三章 土的物质成分 19
3.1 原生碎屑矿物 19
3.2 次生粘土矿物 20
3.3 非晶质粘土矿物 46
3.4 可溶性盐类 54
3.5 有机质 55
第四章 土--水--电解质系统 56
4.1 土中水 56
4.2 扩散双电层理论 63
4.3 离子交换 69
4.4 土--水--离子系统中粒间相互作用能 73
4.5 土--水--离子系统的性状 76
5.1 地质循环 82
第五章 土地形成过程 82
5.2 地壳 83
5.3 岩石矿物的稳定性 84
5.4 风化 85
5.5 搬运和沉积 92
5.6 沉积后的成土作用 98
5.7 各种成因类型的土 103
5.8 小结 113
第六章 土的结构和分类 114
6.1 土结构研究发展历史 115
6.2 土结构的概念、层次、要素和命名原则 123
6.3 基本单元体 127
6.4 结构连结 134
6.5 孔隙和排列 137
6.6 土结构的分类和命名 139
6.7 结构分类命名举例 141
6.8 小结 146
7.1 热分析技术 149
第七章 确定土成分和组构的技术和方法 149
7.2 X射线衍射技术 153
7.3 红外光谱分析 157
7.4 透射电子显微镜 161
7.5 扫描电子显微镜 164
7.6 X射线能谱分析法 171
7.7 激光显微光谱分析 173
7.8 粘性土成分的确定 174
7.9 土组构的测定 194
8.1 土结构的形成 202
第八章 土结构变形和强度机制 202
8.2 土结构中力的分析 203
8.3 土结构的变形分析 207
8.4 土结构的重塑变形 212
8.5 土的固结与压缩变形 212
8.6 土结构的强度机制 222
8.7 土的流变性质 229
第九章 中?各类区域性土的成分、结构和工程性质 235
9.1 湿陷性黄土 235
9.2 膨胀性粘土 253
9.3 红土 268
9.4 沿海软土和海洋土 279
第十章 中国区域性土的分布和形成 289
10.1 区城性土的微观性质 291
10.2 地理气候环境和区域性土的地理分布 295
10.3 区域性土的形成和发展 299
10.4 小结 302
结束语 303
参考文献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