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自由与保护之争 3
第一节 对二战前贸易战的反思 3
第一篇 21世纪大趋势:中国走向世贸组织 3
第一章 关贸总协定50年 3
二、以邻为壑、以税为盾:得不偿失的“关税战” 6
一、来自“森林”的关贸总协定 8
第二节 国际贸易规则的初建 8
二、夭折的《哈瓦那宪章》 10
三、历史的重载: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职能 12
一、走马观花看关贸 13
第三节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回顾 13
二、一至五轮回顾 16
三、肯尼迪回合 19
四、东京回合:自由与保护的碰撞 23
一、时代的召唤:世界经济的沧桑正道 30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 30
第二章 关贸总协定向世贸组织的过渡 30
二、埃斯特角部长会议 34
三、一次会议引出了七年的谈判 37
四、乌拉圭回合谈判历程 38
五、乌拉圭回合成果 47
一、关贸总协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 52
第二节 关贸总协定的功过是非 52
二、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 53
第三节 世贸组织的产生 54
一、非歧视原则 57
第一节 世贸组织的原则和宗旨 57
第三章 世贸组织的结构及运作机制 57
二、可预见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准入 58
四、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 60
三、促进公平竞争 60
一、部门及机构设置 61
第二节 世贸组织的结构 61
二、五花八门的代表方式 62
四、如何获得成员资格 63
三、灵活的决策机制 63
五、与其它经济组织及国家的关系 64
六、争端解决机制 65
二、宽广的辖区 68
一、独立的“人格” 68
第三节 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68
五、广泛的成员 69
四、法律的权威 69
三、统一的义务 69
一、关贸总协定是如何解决争端的 70
第四节 世贸组织解决争端机制 70
二、先礼后兵:世贸组织对解决争端的强制力的追求 76
附录:世贸大家庭 80
一、继续未完的议程 83
第一节 初上征程:世贸组织启动后的运作 83
第四章 世贸组织初期运作回顾 83
四、全面出击,战果卓著 84
三、扩张规模 84
二、启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84
一、世纪轮回的议程 85
第二节 共赴新世纪:新加坡部长会议 85
二、听21世纪的脚步声: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 87
一、希望之光:影响初现 91
第三节 光明的前途、曲折的道路:世贸组织的影响与问题 91
二、世贸无坦途:问题依在 93
一、时代大潮——经济全球化 97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需要崛起的中国 97
第五章 双赢的战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97
二、世贸组织需要中国的加入 100
第二节 二十多年磨一剑:改革开放为中国“入世”奠定基础 104
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 105
一、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105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106
三、企业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 106
五、初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107
六、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108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定了中国“入世”的信心 109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情需要中国“入世” 109
第三节 入世: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 109
一、国际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1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际服务贸易 113
第二篇 解读《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金融服务业的规则 113
第一章 国际服务贸易的准绳:《服务贸易总协定》 113
二、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几个具体项目分类 115
三、现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征 120
四、国际服务贸易战略模式 122
一、后来居上: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25
第二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的背景 125
二、服务贸易谈判的历程 127
三、《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原则 128
四、加入WTO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132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与承诺 144
第三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承诺及主要内容 144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原则 149
三、附件:世贸组织服务部门分类 155
一、美国的中途退出使谈判期限延长了一年半 163
第一节 金融服务谈判历程 163
第二章 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的巨大进步:《金融服务协议》诞生 163
二、《金融服务协议》的签订 164
一、WTO对金融服务的界定 169
第二节 《金融服务协议》规则分析 169
二、国内法规的实施及其确认 171
三、成员方应承担的义务 172
四、部分成员方在谈判协议中的具体承诺 175
一、市场准入壁垒 176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 176
二、业务经营限制 179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和分类 187
第一节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 187
第三篇 全球金融业现状及入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187
第一章 金融服务贸易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87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要素 194
一、金融管制的放松及金融自由化的持续推进 196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 196
二、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200
三、各国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 202
四、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政府的监督作用 204
一、发达国家自由化改革的进程 207
第一节 发达国家成员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及实施管制的原因 207
第二章 发达国家成员金融服务自由化的具体措施及其绩效 207
二、实行金融管制目的分析 212
一、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加快 214
第二节 发达国家成员金融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214
二、金融自由化对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220
三、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效应 221
四、主要结论 224
一、Internet:网络金融的载体 226
第一节 网络金融的兴起 226
第三章 金融业的革命——网络金融 226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网络化 228
三、网络金融:金融业新时代 230
一、多媒体银行浪潮 231
第二节 全球网络金融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231
二、金融机构大并购:国际性超级金融机构的产生 232
三、证券、银行业联手提供全方位服务 235
四、Globex(全球交易执行系统)全天候配置全球经济资源 237
一、网络金融市场的现状 240
第三节 网络金融市场 240
二、网络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248
三、我国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51
一、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254
第一节 中国金融业现状 254
第四章 站在WTO门槛的中国金融业:启动引擎,迎接挑战 254
二、不够成熟的金融市场 259
三、国门内的洋军团:外资金融机构 263
一、渐进开放的历程 267
第二节 全球化冲击波 267
二、在风雨中成长 268
三、向更高目标的提升 274
一、对外开放,顺应全救化的趋势 283
第三节 中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283
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各项措施 285
一、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承受力与竞争力 290
第四节 中国金融业的压力 290
二、中国金融业面临压力 300
三、中国金融业:稳住阵脚,沉着应战 301
附录:分报告十:WTO与中国金融服务业 303
一、三级金融机构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体系) 360
第一节 美国的二级银行制度 360
第四篇 面对WTO的中国银行业 360
第一章 现代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 360
三、种类繁多的其他金融服务机构 361
二、商业银行服务多样化 361
一、300多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 362
第二节 英国银行制度:传统轨迹与现代色彩相映成辉 362
四、庞大的外资银行网络 362
三、贴现银行的做法有别于其他国家 363
二、商业银行由四大类构成 363
一、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 364
第三节 日本的银行制度 364
四、其它金融机构种类繁多 364
五、外资银行阵容庞大 364
三、专业金融机构种类庞杂 365
二、普通银行扮演商业银行的角色 365
一、德意志联邦银行属于国家所有 366
第四节 欧洲银行业的典范:德国银行制度 366
四、专事宏观调控的政府金融机构 366
五、外资银行业务很发达 366
五、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 367
四、信用合作银行的互助合作性 367
二、商业银行资本最雄厚 367
三、储蓄机构多数是公营的 367
二、各类商业银行经营各不相同 368
一、政府金融机构独具新加坡特色 368
第五节 独具特色的新加坡银行制度 368
一、新中国银行制度50年回顾 369
第六节 中国的银行制度:在改革中求发展 369
三、各种专业机构各司其职 369
二、中国银行制度现状分析 373
一、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 377
第一节 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 377
第二章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策略分析 377
二、经营模式多样化 378
三、业务经营综合化 379
四、改革传统分行网络 380
五、业务国际化 381
六、服务与技术相结合 383
七、金融创新 386
八、信息化 389
九、兼并收购 391
第二节 “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393
一、美国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 398
第三节 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国际比较 398
二、欧盟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 399
三、中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的现状及建议 400
一、银行企业关系比较 404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综合比较 404
二、利率机制比较 405
四、人民币业务比较 406
三、管理方式比较 406
五、外汇业务比较 407
一、引进外资银行的效应 408
第五节 中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408
六、现时税收负担比较 408
二、面对现实,迎接挑战 411
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412
四、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413
第一节 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分析 415
第三章 明晰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探索银行改革方向 415
一、英、美两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416
二、德、法两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417
三、意大利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419
四、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基本特征 420
五、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效率分析 422
一、中国银行改革回顾 426
第二节 中国银行制度改革探索 426
二、中国国有银行的制度缺陷 430
三、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432
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模式选择 436
一、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政策意义 439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时机分析 439
二、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实施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条件 441
一、现状分析 444
第四节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 444
二、改革方向 446
一、金融机构的“二重性” 450
第一节 印度银行资产重组的政策与措施 450
第四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借鉴分析 450
三、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存量方面采取的措施 451
二、政府在加强银行监管的同时适当放松金融管制 451
一、波兰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政策思路 453
第二节 波兰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经验 453
三、政府深入地参与重组计划,并采取相对分散决策的策略 454
二、完善法律框架,营造资产重组的环境 454
四、银行资本重置的实践 455
一、经济金融环境和银行不良资产监控体系 456
第三节 美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政策与实践 456
二、不良资产成因和严重后果 457
三、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原则 458
四、银行在短期内进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措施与方法 459
一、1991~1997年日本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 461
第四节 日本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和措施 461
二、目前日本不良债权的解决方式 463
一、不良资产损失的分担 465
第五节 银行资产重组的政策措施分析 465
三、银行资产重组流量/存量措施与银行根本性改革措施 467
二、银行资产重组的组织机构模式 467
四、集中与分散重组及其效果 469
五、银行资产重组存量措施的不同模式 470
一、资产管理的意义 472
第六节 不良资产管理措施 472
二、集中式和分散式的资产管理 473
三、投资银行与不良资产管理 475
四、资产证券化 477
一、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78
第七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分析 478
二、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管理 480
一、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历史沿革 485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485
第五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485
二、资产管理理论 487
三、负债管理理论 489
四、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490
五、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 492
六、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494
一、缺口管理法 495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常用方法 495
二、市场利率管理法 496
一、资产负债总量管理 501
第三节 资产负债的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 501
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 504
三、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 509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 512
一、资产负债管理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发展历程 512
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 515
三、现阶段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障碍 517
四、深化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对策建议 519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边界模糊,经济主体责权利不对称,信贷约束软化 523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523
第六章 强化风险管理,降低系统风险 523
三、宏观金融调控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约束软化 524
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不健全,机制约束软化 524
五、财政、投资和金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配套,投融资风险转嫁于金融机构 526
四、企业体制不健全,财务预算约束软化 526
六、信用非理性行为快速蔓延 527
八、经济正式制度(或有形制度)不健全 528
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各类社会风险转化为银行风险 528
一、深化改革,消除信用风险形成的体制性根源 529
第二节 信用风险管理 529
九、习惯、道义等意识观念改革滞后,经济发展同非正式制度约束脱节 529
二、完善贷款制度,消除信贷风险的经营性根源 531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 532
一、资产流动性不足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533
二、负债流动性不足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534
三、其它措施 536
第四节 资本不足风险管理 537
三、通过商业银行外部筹集增加资本金 538
二、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积累增加资本金 538
一、财政注资 538
第五节 利率风险管理 539
一、西方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 540
二、中国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主要措施 541
一、即期外汇买卖和远期外汇买卖 543
第六节 汇率风险的管理 543
三、期货和期权交易 544
二、套汇 544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国际规定 545
第七节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 545
二、提高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透明度 546
三、完善金融法规和清算制度 547
一、中国应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548
第八节 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借鉴 548
二、中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处理回顾 550
三、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比较 551
四、建立健全中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现实思考 554
一、商业银行的战略及战略管理 556
第一节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 556
第七章 商业银行新形势下的竞争战略 556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与战略管理 563
三、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 564
一、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实意义 567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 567
二、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568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572
四、信用卡业务:香港特区经验借鉴 578
一、银行再造的兴起 583
第三节 银行再造与银行集约化经营 583
二、银行再造的内涵 584
三、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 585
四、银行再造——中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之路 588
一、商业银行公共关系概述 591
第四节 商业银行公共关系 591
二、商业银行的公众系统分析 592
三、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597
四、银行与居民的关系 603
五、银行与同业的关系 606
六、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607
七、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市场关系 609
一、西方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611
第五节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 611
二、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与战略选择 617
三、商业银行服务营销 622
第一节 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历程 628
第八章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调控职能 628
一、国外政策性银行的产生 629
二、20世纪50年代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630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趋势 631
一、国家开发银行 633
第二节 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 633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634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635
一、美国的政策性住宅金融 636
第三节 政策性住宅银行的国际比较 636
二、新加坡的政策性住宅金融 637
三、加拿大的政策性住宅金融 638
四、中国的住宅银行简介 639
一、国外进出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641
第四节 进出口银行的国际比较 641
二、亚洲进出口银行比较 643
一、政策性银行风险的成因 648
第五节 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 648
二、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处理 650
一、什么是保险 655
第一节 保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655
第五篇 面对WTO的中国保险业 655
第一章 保险——老概念需要新的理解 655
二、传统的分类方法受到挑战 656
一、保险是转移风险的主要手段 665
第二节 风险与保险:永远分不开的一对冤家 665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界定的理论分析 666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厘清——对我国保险业的认识 666
二、资本市场是分散风险的另一种方式 666
二、对我国保险业的认识 668
第一节 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670
第二章 中国紧盯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670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671
二、中国保险市场的市场组织结构与竞争 674
三、中国保险业的开放程度 676
一、发展趋势 679
第二节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及其经济背景分析 679
二、经济背景 683
三、面对网络经济的中国保险业 686
一、入寿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692
第一节 人寿保险业 692
第三章 中国保险业的经营状况 692
三、中国寿险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694
二、中国人寿保险的性质和特点 694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介绍 704
一、中国产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3
第二节 财产保险业 713
二、完善保险监管体系,促进产险业的发展 716
三、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简介 722
一、解禁的历史背景 733
第三节 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分析 733
二、入市后的影响分析 736
三、保险资金入市后应重视的问题 737
四、保险资金和证券的发展 739
五、保险资金入市的现状 740
一、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保险 743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特征与功能 743
第四章 社会保险,新兴的业务潜力无限 743
二、社会保险的功能 74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747
二、养老保险的三种筹资模式 749
一、养老保险:人人关心的话题 749
第三节 养老保险 749
三、养老保险面临六大问题 753
一、医疗保险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755
第四节 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755
二、从1993年起,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 757
一、保险市场需求分析 759
第一节 保险市场供求分析 759
第五章 保险市场分析 759
二、保险市场供给分析 762
三、影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 763
第二节 保险的载体:保险合同 766
一、主体、客体和内容:保险合同三要素 767
二、保险合同的组成要件 773
第三节 保险商品供需双方的纽带:保险中介 775
一、保险中介:牵线搭桥做红娘 775
二、建立和健全保险中介体系 782
三、中国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的发展 783
第六章 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机遇良多 788
第一节 中国保险服务业:在开放中求发展 788
一、中国保险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 788
二、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791
第二节 “入世”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792
一、背景介绍 792
二、总体影响 795
三、有利因素分析 798
四、不利影响 800
一、背景介绍 801
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保险服务业的应对策略 801
二、开放的原则与策略 804
三、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811
四、案例分析与借鉴:波兰“入世”的经验 814
第一节 证券及证券市场概述 821
第一章 差距:国际比较自有分说 821
一、证券的含义及特征 821
第六篇 面对WTO的中国证券业 821
目录 821
二、证券的种类 826
三、证券市场形成的条件 829
四、证券市场的组织形式 831
五、证券市场的功能 834
第二节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介绍 840
一、纽约华尔街:世界证券交易中心 840
二、伦敦金融中心:实力仍然不凡 849
三、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品种齐全 855
四、日本证券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 873
五、东方明珠:香港特区证券市场 888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回顾 905
一、政府催生萌芽阶段(1981—1990) 905
二、正式起步阶段(1990—1995) 921
三、规范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930
四、中国证券市场的成就总结及面临的问题 932
五、中国证券市场阶段特征及原因分析 939
六、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作用 943
第一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对证券市场开放的要求 945
一、GATS的主要法律原则 945
第二章 加入WTO后中国证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945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对证券市场开放的要求 947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现状及进一步开放的不利因素 948
一、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 948
二、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不利因素 950
第三节 对中国证券业的再思考 952
一、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正确认识 952
二、关于监管体系的导向 953
三、企业的发展权与义务的确定 953
四、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与投资主体的广泛性 954
第四节 加入WTO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及中国证券业开放前景 955
一、入世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 955
二、中国证券业开放前景展望 956
第一节 国外投资银行及其券商职能 959
一、投资银行的概念及历史演变 959
第三章 面对国际投资银行,中国券商的对策 959
二、投资银行的经济功能 972
三、投资银行的六大主营业务 977
四、投资银行的六大其他业务 991
第二节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机构及著名投资银行家介绍 1004
一、摩根·斯坦利公司 1004
二、美林公司 1009
三、高盛公司 1018
四、著名投资银行家 1025
第三节 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与中国券商业务比较 1034
一、英国商人银行大力发展新兴的投资银行业务 1034
二、美国的投资银行垄断经营 1035
三、日本证券公司规范化发展 1037
四、西方投资银行与中国券商业务比较 1038
第四节 国际投资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1043
一、投资银行业并购浪潮 1043
二、投资银行的混业经营倾向 1047
三、投资银行的网络经营 1051
第五节 面对WTO,中国券商的对策 1055
一、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1055
二、盘活资产提高质量 1061
四、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工具 1062
三、研究市场发现商机 1062
五、加强风险防范 1063
六、中国证券公司的未来 1066
案例美国德累塞尔投资银行兴衰的启示 1068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080
一、中国股票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幼年期 1080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重担在肩 1080
二、中国股票市场与西方股票市场比较分析 1083
三、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陷分析 1091
四、中国股市运行效率的制度缺陷 1096
第二节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现有问题与改革 1098
一、股票发行市场的制度性缺陷 1098
二、企业上市选择机制创新 1105
三、新股发行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1109
四、股票发行与股票上市的联动改革 1119
第三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新兴市场特征 1122
一、股票二级市场过度投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122
二、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稳定发展的主力军 1125
第四节 中国上市公司在风雨中渐渐成长 1131
一、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度性缺陷 1132
二、上市公司运作中的规范化问题分析 1135
三、上市公司并购战略分析 1142
第五节 中国股票市场遗留问题将逐步解决 1161
一、中国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61
二、中国B股市场未来发展模式选择 1169
三、国有股减持已拉开序幕 1176
第六节 中国投资基金初具规模,市场意义深远 1187
一、中外投资基金的规模比较 1187
二、投资基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08
三、中国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兴未艾、空间广阔 1209
四、加强规范监督,促进健康发展 1211
五、中国投资基金需要品种多样化 1212
六、老基金的出路问题与新基金的发展策略 1218
七、基金管理公司同样需要监管 1220
第七节 股票指数期货:保持股市繁荣稳定的有力武器 1226
一、股价指数 1226
二、股票指数期货 1231
第八节 股市创业板市场: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 1242
一、门槛低,监管严 1242
二、各板块比较 1244
三、培育中国高科技板的主要障碍 1247
四、政府用心良苦,企业面临机遇 1250
五、创业板应遵循的规则 1251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1253
一、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到国债托管体制 1253
第五章 入世后中国债券市场面对冲击 1253
二、企业债券市场:十六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 1260
三、自1982年以来中国金融债券市场长足发展 1261
第二节 国债市场国际比较 1263
一、美国国债种类多,发行数量和频繁程度为世界之最 1263
二、世界最大的国债交易市场在日本 1267
三、中国国债市场的规模和发行、交易方式 1270
四、中国国债市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 1274
五、发展国债场外市场的政策性建议 1276
六、中国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市场的发展 1282
七、“327国债期货风波”的回顾与反思 1285
第三节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1302
一、企业债券市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302
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1304
三、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 1305
四、企业债券市场创新——可转换债券 1307
第四节 发达国家证券评级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 1316
一、美国是证券评级制度发源地,三大评级公司全球瞩目 1316
二、日本的评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政策性 1320
三、英国的评级制度与众不同 1322
四、中国证券评级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323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 1326
第六章 融入国际化是中国证券业入世后发展壮大的最佳对策 1326
第一节 国际化是全球证券市场的必由之路 1326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特征 1329
三、影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因素 1331
四、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国际化 1333
第二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比较 1335
一、美国证券市场在二战前已形成国际化雏形 1335
二、1969年日本证券市场拉开国际化序幕 1338
三、英国在十九世纪初,证券市场已有国际化特征 1341
四、韩国迎头赶上,加快国际化进程 1343
五、其他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 1346
六、各国是怎样对外国证券投资者进行管理的 1346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势在必行 1350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背景 1350
二、入世后中国证券市场必将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化 1355
第四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现状及问题 1357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已迈开步伐 1357
二、中国证券国际化融资方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363
第五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策略 1376
一、规范国内证券市场 1376
二、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1378
三、进一步开拓国际债券市场 1383
四、充分利用GATS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逐步分阶段开放证券市场 1384
第六节 中国证券境外发行与上市 1387
一、国外主要债券市场介绍 1387
二、国际债券发行策略、运作程序与ADR概述 1391
三、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模式与实践 1400
四、中国企业境外直接上市的方案与操作 1409
案例一中国南方航空股票全球发售安排 1415
案例二韩国国外融资经验及启示 1417
案例三巴西国外融资经验及启示 1430
案例四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与启示 1443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 1461
第一章 金融监管是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保护伞 1461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对象 1461
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1461
第七篇 加强金融监管,降低 1461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与原则 1462
三、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1464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一般做法 1467
一、金融监管的制度结构 1467
二、建立官方安全网 1468
三、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 1470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1473
一、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 1474
二、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之间合作的加强 1475
第一节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回顾 1486
一、一战后,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纷纷建立 1486
第二章 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1486
二、二战后,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1487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分析 1489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百年历程 1489
三、现阶段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1489
二、英国、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各具优劣 1492
三、瑞士、法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独立性极强 1494
第三节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启示 1495
一、共同经验:构建符合国情的高效、发达的金融监管体系 1495
三、明确规定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权限 1496
四、金融监管的力度与松紧 1496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容范围 1496
第一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特点及低效分析 1498
一、中国金融监管的特点 1498
第三章 入世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亟须完善 1498
二、当前中国金融监管低效的原因 1500
第二节 加入WTO后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新要求 1506
一、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 1506
二、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矛盾 1513
三、新形势下中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515
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1518
一、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1518
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 1521
三、完善中国金融监管的指标体系 1523
四、建立金融监管的约束机制 1525
五、建立监管效能放大机制 1526
六、建立监管信息的传导机制 1527
七、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 1528
第一节 美国的银行业监管 1529
一、三大联邦机构与州政府共同承担 1529
第四章 银行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借鉴 1529
二、注册管理:美国银行业监管的第一道门坎 1535
三、现场检查:对各银行进行达标考核 1537
四、非现场监督:一种动态监管手段 1553
五、退出与危机管理: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1559
第二节 英国的银行业监管 1562
一、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监管机制比较完善 1562
二、英格兰银行的监管目标 1565
三、英格兰银行的监管方式和内容 1566
四、英国超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局 1571
第三节 日本的银行业监管 1574
一、日本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与运作 1574
二、日本银行业监管的内容和目标 1577
三、日本银行业的监管步骤和手段 1583
四、日本银行业现行的法律制度 1592
第四节 西方其它国家银行业监管 1596
一、法国:施行多元化金融管理体制 1596
二、意大利:银行活动严格受银行法约束 1600
三、加拿大:银行业监管受美英模式影响很大 1603
四、瑞士:银行业监管别具一格 1607
五、荷兰:银行业监管类似美国的多头管理 1609
第五节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监管面临的新问题 1612
一、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演变 1612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1617
三、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监管将面临的新问题 1622
第六节 借鉴国际经验,改进中国银行业监管 1624
一、监管组织机构的构建 1624
二、准入与退出管理的强化 1625
三、现场检查的改善 1626
四、非现场监督的规范化 1627
五、监管的法制化 1628
六、对外资银行监管应采取的原则 1629
第一节 美国对证券业的监管 1635
第五章 证券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证券业监管的借鉴 1635
一、美国证券交易公司委员会责任重大 1635
第七篇 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1635
目录 1635
二、向联合监管过渡 1637
三、净资本规则:十分关注投资者权益 1639
四、对衍生产品的监管 1644
第二节 欧盟对证券业的监管 1647
一、证券投资服务业规定 1648
二、资本充足性规定 1651
三、总结 1659
第三节 加入WTO后中国证券监管面临的新形势 1661
一、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1661
二、加入WTO后中国证券业监管面临的新形势 1663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证券监管 1664
一、建立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新体制 1664
二、加强对证券业的立法监管 1668
三、加强自律管理的建设 1671
第六章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保险业监管的借鉴 1673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的保险监管制度比较 1673
一、美国以州保险局为监管主体 1674
二、加拿大的保险业务受两方面监管 1677
三、英国贸工大臣对保险业实行全面监督和管理 1679
四、法国的基本宗旨是保护投保人 1680
五、日本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新的保险体制 1681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经验 1683
一、明确最低限度偿付能力 1683
二、对保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 1686
三、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1687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改进中国保险监管 1689
一、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概述 1689
二、加入WTO对保险监管的新要求 1694
三、各国保险业监管模式的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1694
四、构建成熟高效的保险监管体系 1698
五、强化对保险企业及保险市场的监管 1699
六、加强落实保险行业自律 1699
第一节 国际经验的借鉴及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 1700
一、日元国际化及其经验总结 1700
第七章 金融监管与宏观管理 1700
二、印度货币可兑换的启示 1703
三、亚洲四国货币可兑换情况比较 1709
四、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经验 1712
五、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建议 1714
第二节 加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管理 1719
一、短期资本与套利资本 1719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的客观环境 1720
三、加强国际短期资本流出入管理的主要对策 1722
第三节 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1723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1724
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分析 1726
三、开放环境下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1730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1736
一、新加坡对外汇储备的管理 1736
二、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若干建议 1739
第五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1745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 1745
二、金融信息网络的风险及防范 1753
案例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启示 1756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过 1756
第八章 全球金融危机案例对中国的启示 1756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1760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1768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防范对策 1774
案例二:墨西哥金融危机及启示 1780
一、墨西哥金融危机概况 1781
二、墨西哥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1783
三、墨西哥克服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1785
四、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启示 1788
附录 世界金融服务业的有关协议及法规 1795
通行规则及惯例 1795
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法规 1879
中国金融业有关法律法规 2124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概览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