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喧哗与超越:战后电影的态势与进程 4
第一节 重建阶段:电影发展的困顿与生机 4
第三节 转折阶段:走变化和生长的道路 41
第二章 三个地区的电影与电影意识形态 60
第一节 理论与创作互动:国统区三方会聚的历史格局中的进步电影 71
第二节 常例与变例整合:国统区三方会聚的历史格局中的正统电影 92
第三节 市场化与类型片:国统区三方会聚的历史格局中的商业电影 105
第四节 峥嵘蓬勃的开创性的一页:香港电影 125
第五节 电影与革命的历史性际会:解放区群体话语与纪录电影 138
第三章 主体的选择:社会派电影与人文派电影 139
第一节 生命践履:融汇入历史热情与现实批判的社会派电影 176
第二节 人文电影的意义:以心灵探索心灵 214
第三节 开放的对话性:电影文化的融合与创造 247
第四章 走向开放与成熟的电影艺术 280
第一节 多元并存的艺术求索之途:电影叙事的选择与开掘 296
第二节 历史话语与人生语义:银幕人物形象新开拓 335
第三节 语言运用与银幕的文化诗学:民族性、现代性和人文性的融汇 354
主要参考资料 401
一、主要参考影片 401
二、主要参考阅读资料 401
附录:40年代电影文粹 405
白杨等:我对胜利后的希望 407
臧克家:从银幕看到了我自己——看《八千里路云和月》抒感 410
李健吾:从《假凤虚凰》说民主 415
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 420
费穆:国产片的出路问题 424
叶圣陶等:文化界推荐《艳阳天》 434
汪扬:关于《艳阳天》 442
欧阳予倩等:中国电影复员以来——电影论坛第一次电影问题座谈会记录 444
王洋:精神的火炬——看《万家灯火》以后 458
史东山:《新闺怨》的产生 460
费穆:关于梅兰芳五彩电影《生死恨》的通讯 463
石挥:从舞台到银幕 467
靖华:偏安在花厅中的人们——《小城之春》观后感 469
杨纪:小城之春试评 471
费穆:导演·剧作者——写给杨纪 477
沈浮:“开麦拉是一支笔”——访问记·谈导演经验 479
后记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