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药物剂型与吸收的关系 1
一、药物吸收和破坏的一般规律 1
(一)药物吸收的一般规律 1
(二)药物在机体中破坏速度的一般规律 3
(三)理想药物制剂的剂量计算法 6
二、各种口服制剂的吸收速度 7
三、长效制剂 8
延长药物疗效的途径 9
1.延缓药物的吸收速度 9
2.延缓药物的分解 10
3.延缓药物的排泄 11
四、快作用制剂 12
(一)注射剂 14
1.pH值 14
2.渗透压 14
3.体液中蛋白质的影响 18
4.透明质酸的阻滞 19
5.其他考虑事项 19
(二)粘膜给药剂型 20
1.吹入剂 20
2.吸入气雾剂 20
3.舌下剂型 21
4.灌肠剂和栓剂 22
第二章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6
一、前言 26
二、增溶 27
(一)概述 27
(二)增溶的机制 28
1.胶体电解质 28
2.增溶作用的机制 28
(三)影响增溶的因素 29
1.增溶剂的本性 29
2.被增溶物质的本性 30
3.加入电解质的影响 31
4.加入非电解质的影响 32
5.温度 32
6.pH影响 32
(四)常用增溶剂 32
1.增溶剂的种类 32
2.增溶剂的生理耐受性问题 35
(五)增溶在药剂方面的应用 36
1.对挥发油类的增溶 36
2.对蛇根草碱的增溶 37
3.对苯巴比妥的增溶 37
4.对氯霉素的增溶 38
5.对维生素A、D的增溶 39
6.对酚类消毒剂的增溶 39
7.用于脂肪油乳化以制备静脉注射用乳剂 39
(六)研究增溶作用的几个问题 39
1.增溶量的确定 39
2.增溶相图的研究 40
3.起昙和昙点 43
4.增溶剂的选择与添加次序 44
5.增溶剂的浓度对于酚类消毒剂杀菌力的影响 44
三、助溶 44
(一)概述 44
(二)助溶机制的研究法 45
1.分配系数法 46
2.导电滴定法 46
3.冰点下降法 48
四、制成盐类 50
(一)酸性药物 50
1.磺酰胺基 50
2.羧酸类 51
3.亚胺基 51
(二)碱性药物 52
(1)溶解度 52
(2)吸湿性 52
(3)毒性或疗效 52
(4)刺激性 53
(5)配伍禁忌 53
(三)pH与难溶性弱酸(或弱碱)的溶解度关系 53
五、改变部分分子结构 56
(一)磺酸化 56
(二)引入次甲基磺酸钠(—CH2SO3Na)或 57
次甲基亚磺酸钠(—CH2SO2Na) 57
(三)引入羧酸基(—COOH) 58
(四)引入多元醇 58
第三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61
一、概述 61
二、药物制剂不稳定性的分类 62
三、由于水解而引起的不稳定性 63
(一)具有酯类结构的药物 63
1.普鲁卡因的水解及其动力学 65
(1)反应级数的简单介绍 66
(2)实验情况和动力学公式的推导 67
2.普鲁卡因同类化合物和酯类生物碱的水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74
(二)具有酰胺结构的药物 77
1.青霉素的水解 78
2.氯霉素的水解 80
3.巴比妥类药物的水解 81
(三)其他类型药物的水解 83
1.金霉素的水解 83
2.甙类的水解 84
(四)延缓水解的方法 85
1.调节pH值 85
2.低温灭菌及注意冷藏 85
3.采用乙醇、甘油、丙二醇等非水溶剂为溶媒 85
4.制成粉末安瓿 85
5.添加稳定剂 85
四、由于氧化而引起的不稳定性 86
(一)酚类药物的氧化 87
1.水杨酸钠溶液的氧化变色 88
2.对氨水杨酸钠溶液的氧化变色 89
(二)生物碱类药物的氧化 92
1.去水吗啡的氧化 92
2.毒扁豆碱的氧化 93
3.肾上腺素溶液的不稳定性 93
4.吗啡水溶液的氧化降解 96
(三)磺胺类钠盐的氧化 102
(四)维生素类的氧化 104
1.油溶性维生素类 104
(1)维生素A 104
(2)维生素E 105
(3)维生素K 105
2.水溶性维生素类 105
(1)维生素B1 105
(2)维生素C 106
(五)防止或延缓氧化的方法 109
1.制成粉末制剂 109
2.调节溶液的pH值 110
3.添加抗氧剂 110
4.通入惰性气体以除去溶液或安瓿空间的氧气 110
5.控制加热灭菌和聍藏的温度 111
6.制成包合物 111
五、由于变旋而引起的不稳定性 111
(一)麦角流浸膏及其他麦角制剂 111
1.温度对麦角流浸膏稳定性的影响 112
2.pH对麦角流浸膏稳定性的影响 114
3.空气对麦角流浸膏稳定性的影响 114
(二)颠茄浸膏 115
六、由于其他化学反应而引起的不稳定性 115
1.对氨基水杨酸钠 115
2.盐酸普鲁卡因 115
3.碳酸酯及尿素的衍生物等 115
4.含有N-亚甲基磺酸盐及N-甲醛亚硫酸盐的药物 116
5.乌洛托品 116
6.葡萄糖的变色分解 116
第四章长效制剂的制法和试验法 124
一、概述 124
二、延长药物作用的方法和制剂 125
(一)延缓排泄 125
(二)延缓代谢 126
(三)改变化学结构 127
(四)延缓吸收 128
1.收缩注射部位的血管 128
2.酯化 129
3.络合 129
4.制成不溶性的盐类 129
5.控制粒子的大小 130
6.制成与组织液互不混和的制剂 130
7.增加粘度 131
8.制成乳剂 131
9.制成植入剂 131
(五)延缓释药 132
1.制成包衣小丸的胶囊剂 132
2.制成包衣颗粒的片剂 132
3.采用阻滞剂制片 133
4.层片和层丸 133
5.制成具有扩散作用的片剂 134
6.用络合法制成的制剂 134
(1)离子交换树脂 134
(2)鞣酸 136
(3)羧甲基纤维素 137
7.制成高分子化合物 137
8.粉末乳剂 138
9.包衣粉末混悬剂 138
10.含药离子交换树脂混悬液 139
三、长效制剂的设计 139
四、长效制剂的试验 143
(一)体外试验法 143
1.长效片剂的试验法 144
2.长效胶囊剂的试验法 145
3.药树脂的试验法 145
4.混悬剂的试验法 146
5.综合试验法 146
(二)体内试验法 146
1.血药浓度法 146
2.尿药浓度法 147
3.X射线法 147
4.毒性试验法 147
5.动物法 147
6.萤光素钠法 148
第五章乳剂的形成和稳定性 151
一、乳剂形成和稳定的理论 151
(一)界面张力学说 151
(二)界面吸附膜学说 152
(三)定向楔形学说 153
(四)分子复合膜的形成 154
(五)乳剂稳定性的电学理论 155
二、乳化剂 157
(一)天然乳化剂 158
1.植物来源的乳化剂 158
(1)乳化能力强的乳化剂 158
(2)乳化能力弱的乳化剂 159
2.动物来源的乳化剂 159
(1)亲水性的乳化剂 159
(2)亲油性的乳化剂 160
(二)合成乳化剂 160
1.阳高子型乳化剂 160
2.阴离子型乳化剂 160
(1)金属皂类 160
(2)有机皂类 161
(3)硫酸化物 161
(4)磺酸化物 162
3.非离子型乳化剂 162
(1)亲油性乳化剂 162
(2)亲水性乳化剂 163
(3)具有适当亲水、亲油性的有效乳化剂 164
(三)粉末乳化剂 164
(四)乳化剂的HLB值和水价 166
1.乳化剂的HLB值 166
(1)HLB值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168
(2)HLB值的应用和计算 175
2.乳化剂的水价 176
三、乳剂的稳定性 176
(一)乳剂的不稳定性 177
(二)乳剂不稳定的变化规律 177
(三)乳剂的稳定方法 178
1.乳化剂的使用 178
2.分散相的浓度 180
3.增加乳剂的分散度 181
(1)手工制备与机械制备乳剂 181
(2)超声波制备乳剂 182
四、乳剂稳定性的测定 186
(一)乳析现象的观察 186
(二)油粒计数法 187
(三)油粒平均直径测定法 188
1.计算油粒的平均直径 188
2.计算油粒总界面积S值 188
3.计算分散相大、小液滴所占的百分比 188
(四)动电位(Zeta电位)的测定 189
第六章软膏的基质及其评价 192
一、软膏基质 192
(一)油脂性基质 193
1.天然产的甘油酯类 194
(1)豚脂与羊脂 194
(2)植物脂肪油类 194
(3)氢化油类 195
(4)硫酸化氢化油类 195
2.烃类基质 195
(1)凡士林 195
(2)石蜡及液状石蜡 196
(二)吸水性基质 196
1.常用的乳化剂 197
(1)羊毛脂及胆甾醇类 197
(2)蜡类及高级脂肪醇类 197
(3)聚甘油酯类 198
2.常用的吸水性基质 198
(三)乳剂基质 198
1.含水软膏 200
2.水包油型乳剂基质 201
3.易洗的吸水性基质 201
(四)水溶性基质 202
1.天然产的水溶性基质 202
(1)淀粉甘油 202
(2)红藻酸钠冻胶 202
2.合成的水溶性基质 203
(1)聚氧乙烯二醇类 203
(2)甲基纤维素类 204
二、软膏的作用与透皮吸收 205
(一)皮肤的构造与吸收特性 205
(二)影响软膏中药物作用的因素 206
1.应用部位与皮肤条件 206
(1)完整与破损皮肤 206
(2)有机溶剂处理 207
(3)皮肤的温度及湿度 207
(4)软膏涂布的面积及时间 207
(5)病变皮肤 207
(6)其他因素 208
2.药物的性质 208
3.基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09
(1)有机溶剂 210
(2)界面活性剂 210
(3)基质的pH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 211
(4)基质的类型 212
三、质量评价 213
(一)酸碱度 214
(二)软硬度 214
1.插入计测定法 214
2.锡管挤出法 214
(三)粘度 215
(四)涂展性 216
(五)吸水性 217
(六)稳定性 218
(七)保护性 219
1.试液透过法 219
2.色素溶出法 220
(八)刺激性 220
(九)软膏中药物效力的评定 221
1.体外的药物释放测定 221
(1)化学及物理测定法 221
(2)微生物测定法 222
2.体内试验法 223
(1)血、尿及组织器官等的测定 223
(2)药理的反应测定 223
(3)活组织检查法 224
(4)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225
第七章栓剂的基质及质量评价 228
一、栓剂的应用与特点 228
(一)栓剂给药的生理特点 229
(二)药物性质与吸收的关系 230
(三)栓剂基质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232
1.油脂性基质 233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 234
3.界面活性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34
二、栓剂的基质 234
(一)油脂性基质 235
1.柯柯豆油 235
(1)加热温度对柯柯豆油熔点的影响 236
(2)油溶性药物的降低熔点问题 238
2.乌桕脂 239
3.香果脂 240
4.茴香脂 241
5.槟榔脂 241
6.婆罗脂 241
7.氢化油类 242
(二)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 242
1.甘油明胶 242
2.聚氧乙烯二醇类 243
3.吐温类 244
三、栓剂及基质的质量评价 245
(一)熔点的测定 245
(二)硬度的测定 245
1.铁丝切割法 245
2.尖锥插入法 246
3.钢球压入法 246
(三)栓剂的变形测定 247
1.橡皮膜加压法 247
2.变形温度的测定 248
3.栓剂变形时间的测定 249
(四)药物释放与吸收的测定 249
1.体外试验法 249
(1)物理-化学法 249
(2)微生物法 250
2.体内试验法 251
(1)血、尿等的检查 251
(2)特殊反应测定 253
(3)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 254
(五)基质对粘膜刺激性的检查 254
第八章丸、片剂的包衣 256
一、概述 256
1.滚转包衣法 256
(1)手工操作法 257
(2)机器操作法 257
(3)设备 257
2.干压包衣法 258
(1)干压包衣的优缺点 258
(2)干压包衣的设备 259
3.悬浮包衣法 259
二、糖衣 262
(一)滚转法包糖衣 263
1.胶衣层 263
2.粉衣层 263
3.糖衣层 264
4.颜色糖衣层 264
5.打光 264
(二)干压法包糖衣 265
1.包衣颗粒的制备 265
2.片心颗粒的制备 265
(三)悬浮法包糖衣 266
三、粉衣 266
(一)粉衣的种类 266
1.朱砂衣 266
2.滑石衣 267
3.百草霜衣 267
4.青黛衣 267
5.礞石衣 267
6.雄黄衣 267
7.红灵丹衣 267
(二)包衣的方法 267
1.蜜丸包朱砂衣 267
2.水丸和糊丸包朱砂衣 267
四、薄膜衣 268
(一)薄膜衣的特点 268
(二)对薄膜衣原料的要求 269
(三)薄膜衣的原料和使用 270
1.玉蜀黍朊 271
2.纤维素的氨基衍生物 271
3.纤维素衍生物的氨基酸酯 272
4.羧甲基纤维素 272
5.糖类和多元醇类的氨基衍生物 273
6.对氨基苯甲酸糖酯及多元醇酯 273
7.聚乙烯胺类的衍生物 274
8.聚乙烯氨基缩醛衍生物 274
9.聚乙烯吡咯烷酮及乙酰单甘油酯 275
10.聚乙烯吡啶衍生物 275
11.聚氧乙烯二醇及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277
(四)薄膜衣的质量检查 277
1.外观检查 277
2.抗热性试验 277
3.耐温试验 278
4.抗湿性试验 278
5.膜的水蒸汽渗透性 278
6.保护性 278
7.耐久性试验 279
8.崩解度试验 279
五、肠溶衣 279
(一)包肠溶衣的目的 279
(二)理想肠溶衣应具备的条件 279
(三)肠溶衣的原料 280
1.能在肠液中溶解的肠溶衣原料 280
2.肠液能消化的肠溶衣原料 286
3.控制崩解时间的肠溶衣原料 286
(1)丸心成分 287
(2)包衣成分 287
(四)肠溶衣的质量检查 288
1.外观检查 288
2.厚度测定 288
3.体外崩解试验 289
4.动物体内试验 291
5.人体试用 291
6.体内与体外崩解时间的关系 293
第九章气雾剂 297
引言 297
一、概念和有关工艺 297
(一)什么是气雾剂 297
(二)气雾剂的优缺点 298
(三)目前情况与今后展望 299
(四)气雾剂的组成和内容 299
(五)气雾剂的分类 301
1.空间气雾剂 301
2.表面气雾剂 301
3.泡沫气雾剂 301
4.粉末气雾剂 302
(六)气雾剂的容器 302
1.金属容器 302
2.玻璃容器 302
3.塑料容器 302
(七)阀门系统 303
1.推动钮和外孔 303
2.阀门杆 303
3.弹体封圈 303
4.内孔 303
5.膨胀室 305
6.弹簧 305
7.浸入管 305
8.其他阀门 305
(八)抛射剂 307
(九)配方原则 309
1.在药物方面 309
2.在抛射剂方面 310
(十)气雾剂的灌装 310
1.压入法 311
2.冷灌法 311
二、气雾剂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312
(一)吸入治疗 312
1.所用器具的比较 312
2.气雾剂应用于吸入治疗的作用 314
3.对药物和粒子大小的要求 315
4.应用于吸入治疗的若干药物和处方 316
(二)外用方面 317
1.软膏气雾剂 317
2.喷射式敷料 318
3.烧伤用气雾剂 319
4.抗菌素粉末气雾剂 319
(三)卫生方面 320
1.杀虫气雾剂 320
2.房屋空气消毒 322
3.房室空气除臭 323
4.空气除尘 324
5.预防铅中毒 325
(四)其他方面 325
1.检查肺癌 325
2.消除韧痰 325
第十章包合物及其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328
一、包合物的概述 328
二、包合物的类型 329
(一)管道状包合物 329
1.尿素包合物 329
2.硫脲包合物 330
3.去氧胆酸包合物 331
4.环糊精包合物 332
5.链淀粉包合物 333
(二)笼状包合物 333
1.对苯二酚包合物 334
2.气体-水包合物 334
(三)层状包合物 334
三、包合物在药剂学上的应用 335
(一)增加药物稳定性、减少刺激、遮盖不良的臭味 335
1.9-氧代樟脑-硫脲包合物 335
(1)包合物的制备和分析 335
(2)包合物的性质与9-氧代樟脑的分出 336
(3)稳定性试验 336
(4)药理作用 337
2.维生素A-去氧胆酸包合物 337
(1)络胆酸的制备及其性质 337
(2)维生素A络胆酸及其片剂的稳定性 337
3.a硫辛酸包合物 338
4.包合物增加药物稳定性的原因 338
(二)制备较纯的浓缩制剂 339
1.驱蛔素的提纯 339
(1)包合物的制备和包合物中驱蛔素的提出 339
(2)包合物的理化性质 339
(3)稳定性 340
(4)用包合物方法提纯的作用机制 340
2.姜黄挥发油中姜黄酮的分离 341
(1)姜黄酮硫脲包合物的制备与姜黄酮的分出 341
(2)包合物的理化性质 341
(3)包合物的稳定性 341
(4)包合物的药理作用 342
3.鱼肝油的浓缩 342
4.非离子型界面活性剂的固形化及分离 342
(三)压片对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43
第十一章血浆代用液 346
一、血浆代用液的概念 346
二、对血浆代用液的要求 347
三、血浆代用液的试验项目及方法 348
(一)分子量的测定 348
1.渗透压法 350
2.散射光法 351
3.粘度法 352
(二)动物试验 353
1.血浆代用液在血液中保留时限的测定 353
2.血浆代用液的实验性疗效鉴定 353
(1)失血动物用血浆代用液治疗后的死亡率测定 353
(2)流血量指数测定 354
(3)致死重流血量的测定 354
3.血浆代用液的抗原性试验 354
4.毒性和热原试验 354
(三)血浆代用液疗效的比较 354
四、常用的血浆代用液 356
(一)右旋糖酐溶液 356
1.右旋糖酐的制法 357
(1)发酵 357
(2)右旋糖酐的分离 358
(3)水解 358
(4)分级沉淀 358
2.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359
(二)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 360
(三)明胶及氧化聚明胶溶液 362
1.氧化聚明胶的制备 362
2.应用 363
(四)其他血浆代用液 364
1.果胶溶液 364
2.甲基纤维素溶液 365
3.低聚红藻酸钠溶液 365
4.球蛋白 365
5.水解酪蛋白溶液 366
6.麸氨酸肽 366
7.动物血液制品 366
第十二章新浸出制剂 368
一、概述 368
二、常见生药有效成分的性质 369
(一)生物碱 370
1.生物碱的物理性质 370
2.生物碱的化学性质 370
(1)沉淀反应 370
(2)呈色反应 371
3.生物碱的分类 373
(二)甙类 373
1.甙类的通性 374
2.甙类的检出 375
3.甙的分类 375
4.强心甙 376
(1)强心甙的理化性质 377
(2)强心甙的检验方法 377
5.皂甙 378
(1)皂甙的物理性质 378
(2)皂甙的化学性质 379
三、植物药的成分分离原理和方法 379
(一)系统分离法 380
(二)铅盐分离法 382
1.原理 382
2.方法 383
3.铅盐法的优缺点 384
四、新浸出制剂的制法 384
1.浸出 384
2.精制 385
(1)溶剂处理法 385
(2)吸附法 385
(3)铅盐沉淀法 385
(4)离子交换法 385
(5)酸碱沉淀法 385
(6)蒸汽蒸溜法 385
3.制剂的制备 386
五、含强甙制剂 386
(一)新地加林 386
(二)卡地齐特 386
(三)阿独尼齐特 388
六、含生物碱制剂 389
(一)萝芙木全碱 389
(二)益母草注射液 390
(三)阿片全碱 390
(四)麦角总碱注射液 391
七、其他制剂 391
(一)绵马素 391
(二)大蒜注射液 392
(三)鼠曲草素 392
(四)柴胡注射液 393
第十三章脏器制剂 395
一、蛋白质的溶解度及其分离原理 395
(一)电解质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396
1.在稀电解质溶液中 396
2.在浓电解质溶液中 398
(二)pH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399
(三)有机溶剂的影响 401
(四)复合物的生成 401
二、脏器制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402
(一)原料的选择和处理 402
(二)有效成分的浸出 402
(三)有效成分的精制 402
1.盐析法 402
2.透析法 404
3.有机溶剂沉淀法 404
4.酶消化法 404
5.等电点沉淀法 405
6.其他物理化学方法 405
(四)制剂 409
三、酶类制剂 409
(一)淀粉酶 409
(二)胃蛋白酶 411
(三)胰酶 414
1.胰蛋白质分解酶 415
2.胰淀粉酶 416
3.胰脂酶 416
四、激素类制剂 417
(一)脑垂体后叶激素和制剂 417
1.原料 418
2.混合激素的制备 418
3.催产素和增压素的分离 419
4.脑垂体后叶的制剂 424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427
1.ACTH的性质 427
2.ACTH的其他名称和涵义 429
3.ACTH的化学结构 429
4.ACTH在各种动物腺体中的存在情况 430
5.ACTH的制法 430
6.ACTH的制剂 432
(三)胰岛素 435
1.胰岛素的性质 435
2.胰岛素的化学结构 436
3.胰岛素的制法 436
4.胰岛素的制剂 438
五、肝素 443
1.肝素的存在 443
2.肝素的化学结构 444
3.肝素的性质 445
4.肝素的制备方法 446
5.肝素的制剂 449
第十四章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与制剂 452
一、放射线的概述 452
(一)放射线的种类 452
1.a射线线 452
2.β射线 453
(1)电子β-衰变 453
(2)正电子β+衰变 453
3.γ射线 454
(二)衰变定律与半衰期 454
(三)放射线的单位 455
1.放射性强度单位 455
(1)居里 455
(2)毫克镭当量 455
2.能量单位 456
3.剂量单位 456
(1)伦琴或伦 456
(2)物理当量伦 456
(3)生物当量伦 457
(四)放射性的测量 457
1.利用射线通过物质时产生的电离作用 457
(1)用各种验电器测定电离电流 457
(2)用各种计数管测定脉冲 458
2.利用射线对于物质产生的闪烁效应 458
二、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上的应用 458
(一)放射性同位素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 458
(二)放射性同位素在治疗上的应用 459
(三)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原则 460
1.半衰期 460
2.放化纯度与化学纯度 460
3.选择适宜于特殊要求的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化学形式与剂型 460
三、放射性同位素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 461
(一)放射性同位素在软膏和栓剂研究上的应用 461
(二)放射性同位素在片剂和肠溶衣研究方面的应用 462
1.片剂崩解的研究 462
2.肠溶衣的研究 462
(三)辐射灭菌 463
1.应用于灭菌的辐射能 463
(1)阴极射线 463
(2)γ射线 464
(3)X射线 464
2.电离辐射与微生物存活率的关系 464
3.辐射灭菌的方法 465
4.辐射灭菌的应用 466
(1)药物灭菌 466
(2)生物制品的灭菌 467
(3)外科用敷料及缝线的灭菌 467
(4)移植用组织灭菌 467
5.影响辐射灭菌的因素 467
(1)剂量 467
(2)温度 467
(3)水分 467
(4)氧 468
(5)活菌数 468
(6)剂量率与照射时间 468
四、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和制剂的制备 468
(一)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制备 468
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一般制法 469
(1)交换法 469
(2)化学合成法 469
(3)生物合成法 469
(二)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制剂 470
1.放射性同位素药物常用的剂型 470
(1)注射剂 470
(2)口服溶液 470
(3)胶体溶液 470
(4)混悬液 470
(5)慢中子俘获制剂 470
(6)敷贴剂 470
(7)放射性钴60的针、球等 471
2.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制剂 471
(1)放射性碘131的制剂 472
(2)放射性金198的制剂 472
(3)放射性磷32的制剂 473
(4)放射性钠24的溶液 473
(5)放射性钴60 474
(三)制备放射性同位素制剂时的计算问题 474
五、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使用 475
(一)最高容许照射限度 476
(二)对于外照射的防护 476
(三)对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预防 477
第十五章芳香药剂学 479
一、芳香药剂学总论 480
1.嗅觉的生理 480
2.味觉的生理 482
3.矫味矫臭的方法 486
(1)机械性方法 486
(2)化学方法 487
(3)药剂学方法 487
4.芳香剂的种类与选择 487
5.矫味鉴定 488
(1)科学鉴定 489
(2)实用鉴定 492
二、芳香药剂学各论 494
(一)盐类药物的矫味 494
(二)苦味及其他恶味药物的矫味 495
(三)抗菌素制剂的矫味 497
三、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499
(一)消除和减少痛觉 499
(二)减少刺激 500
四、药剂的色泽 501
(一)着色的目的 501
(二)着色的习惯 502
(三)着色的方法和着色剂 502
(四)食用色素使用时应注意之点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