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2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3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3
一、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4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5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6
四、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7
五、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8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9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9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6
第一节 学生的心理发展 17
一、心理发展概述 17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20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28
一、智力差异 28
二、认知方式的差异 34
三、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39
第三章 学习理论 44
一、学习的一般概念 45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45
二、学习的类型 47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48
一、行为派的学习理论 48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56
第四章 学习的迁移 84
第一节 学习的迁移概述 85
一、学习的迁移的概念 85
二、学习的迁移的类型 87
三、学习的迁移的测量 90
一、形式训练说 92
第二节 学习的迁移的理论 92
二、共同要素说 93
三、概括说 95
四、关系说 96
五、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98
六、认知结构说 99
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103
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教学原则 104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04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07
第五章 概念、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 110
一、概念学习 111
第一节 概念与原理学习 111
二、原理学习 122
第二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126
一、问题解决 126
二、创造力培养 135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 145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46
一、技能的概念 146
二、技能的分类 147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151
一、动作技能学习的层级 151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52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55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157
五、动作技能的培养 158
第三节 智能技能的形成 159
一、智能技能的理论 159
二、智能技能形成的特点 163
三、智能技能的培养 164
第七章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获得的新观点 166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与知识的表征 167
一、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 167
二、知识的表征 169
一、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与贮存 173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73
二、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178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83
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183
二、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188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190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191
一、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191
二、道德的形成过程分析 196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99
第二节 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200
一、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0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12
第九章 心理健康 218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19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219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19
第二节 学习的心理健康问题 222
一、学习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222
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223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26
四、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231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 233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233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237
第十章 学习策略 242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243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243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244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 246
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 247
第二节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247
一、认知策略 247
二、元认知策略 258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 260
一、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 260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261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262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 265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266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266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268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269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270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270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274
三、成就动机的学习动机理论 276
四、习得性无力感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 281
一、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 286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286
二、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289
三、成就动机训练与归因训练 293
四、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295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 299
第一节 教学设计 300
一、教学目标设计 300
二、选择教学形式 316
三、教学环境的设置 325
第二节 有效教学 326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 326
二、有效教学的教师的特征 326
三、有效教学的方法 327
第十三章 课堂学习管理 349
第一节 课堂学习管理概述 350
一、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 350
二、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350
三、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 352
四、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 353
第二节 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54
一、课堂气氛的内涵 354
二、课堂气氛类型 355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条件 357
第三节 维持课堂学习纪律 364
一、课堂纪律的涵义与功能 364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365
三、课堂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366
四、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368
五、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行为 370
第十四章 学校群体心理 377
第一节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 378
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378
二、群体的心理功能 378
第二节 学校群体心理的效能 380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 380
二、从众和服从 383
三、去个性化 403
四、群体极化 405
第三节 学校中的合作与竞争 407
一、合作与竞争的概念 407
二、合作与竞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408
三、合作与竞争的引导 409
第四节 班级群体心理 410
一、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410
二、班集体及其形成过程 412
三、班集体建设中的社会心理问题 413
第十五章 教学评价 417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418
一、什么是教学评价 418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419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420
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423
一、课堂测验的问题类型与编制技术 423
二、测验的准备与实施 435
三、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与报告 438
第十六章 教师心理 442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 443
一、学习心目中的好教师形象 443
二、教师的主要角色 445
第二节 教师的威信 448
一、教师的威信的概念 448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 449
三、建立教师的威信的途径 451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能力 454
一、教师的一般能力 455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458
三、思想教育与组织管理能力 464
第四节 教师的个性品质 466
一、教师的个性在教育中的作用 466
二、不同类型教师的个性特征 467
三、教师应具备的个性品质 469
四、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 469
参考文献 472
后记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