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在变革中开放的中国社会 1
第一章欧洲文艺复兴的余波 1
一、利玛窦、徐光启开启的科学交流事业 1
二、英国马卡尔尼使华 8
三、黎明时期的中美文化接触 12
四、俄中关系的展开 18
第二章林则徐倡导的新知识运动(上) 23
一、打开了解西方世界的门径 23
二、新知识的先驱人物 35
三、李善兰与上海新知识运动的崛起 44
四、新式军火工业的创建 57
第三章 林则徐倡导的新知识运动(下) 66
一、晚清西学传播中心:江南制造总局 66
(一)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筹建翻译馆 66
(二)傅兰雅和翻译馆四大台柱 70
(三)翻译馆的成就 79
二、格致书院与科学取士的尝试 92
(一)从翻译学馆到格致书院 92
(二)科学讲座与格致课艺 98
(一)三次改革:确立西学课程 106
三、京师同文馆培养的早期洋学生 106
(二)翻译西书自有特色 112
(三)全国外语考试中心 116
四、开一代新风的出洋留学 119
五、创建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所综合大学 126
第四章 进军中华的急先锋:传教士 131
一、由新教国家发动的基督教第四次向中华进军 131
运动 131
二、圣经的翻译和印刷业的巨变 143
(一)圣经的传播 144
(二)铅活字印刷业的兴起 155
三、开办医院 164
(一)从牛痘说起 165
(二)施疹布道的传教医师 169
(三)从施医院到收费医院 178
(一)初期的洋学堂(1860年前) 187
四、教会兴办的洋学堂 187
(二)无处不在的教会学校(1861—1922) 193
(三)西方文化渗透的产物——教会学校 201
五、新式课本的编辑:益智书会 208
六、博物馆的发轫 211
七、广学会与维新运动 214
第五章 开放的世界与思想的开放 223
一、新世界与新眼界 223
(一)走出国门重新体认西学 223
(二)一代文化使者王韬 235
二、树立科学的天、地、人观念 239
(一)确定新的立足点:天地观的巨变 239
(二)天演论与方法论的革命 244
(三)西洋医学在中国的定位 253
三、“中体西用”模式的推行 263
四、孙中山政治思想探源 273
中编:新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285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 285
一、德先生和赛先生 285
二、文学革命和白话文学 290
三、中国文坛与西方文学 296
(一)中国的新文学社团 296
(二)新文学创作理论的滋生 301
(三)为人生的艺术论:列夫·托尔斯泰的《什么叫艺术》 304
(四)怎样看待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泰勒论艺术哲学 310
四、在论战中高举科学大旗奋进 313
五、罗素与中国社会问题 326
六、马克思学说的热潮 330
(一)马克思、列宁著作的翻译与传播 330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在战斗中发扬光大 334
(三)中国社会剖析及论战 344
第七章 在中国流行的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357
一、补充天演论的互助论 357
二、相对论与物理学革命 362
三、精神分析学 368
四、文化人类学与田野考古 374
(一)遗传学 378
五、遗传学、优生学与国民性 378
(二)优生学 381
(三)优生与民族素质 386
(四)国民性——回到民主与科学的主题 393
六、从人地学派到地缘政治学 398
第八章 西方人文思想在中国的鼓吹 405
一、杜威的实验哲学与教育观 405
二、罗素来华讲学 412
三、从康德、黑格尔到尼采的德国哲学 417
四、西方美学思想:美学在中国的兴起 426
五、社会学和中国社区调查 433
六、从“新史学”到文化形态史观 436
第九章西方科学家来华“实地考察”与中国现代科学的起步 446
一、西方探险家与风起云涌的地理考察 446
(一)英国谋求拓展新疆、印度间的通途 458
二、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一:西北地区 458
(二)沙俄派员探查蒙古、新疆和甘肃、青海 461
(三)英人从新疆深入河西探查 471
(四)接踵而至的欧美各国探险队 477
(五)20世纪出现喀喇昆仑探险热 482
三、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二:西藏地区 486
(一)初探“世界屋脊” 487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藏热” 491
(三)考察向西藏东部地区倾斜 495
(四)珠穆朗玛峰的探测 500
四、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三:西南地区 503
(一)法人觊觎下的云南、广西地理探测 504
(二)英人在四川、云南探测,掠取滇缅边地 510
五、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四:东北地区 522
六、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进步之路 530
七、西方学者在华调查植物资源 534
(一)享誉欧洲的中华植物 534
(二)英国人在华的植物考察 539
(三)法国人在华的植物采集与调查 556
(四)俄国人在华的植物采集 559
(五)美国人在华的植物采集 563
(六)德国、奥国和瑞典人员在华植物采集 565
八、中国学者对植物研究的开拓 567
九、西方学者在华调查动物资源 571
(一)来华英国人的动物考察 571
(二)来华法国人的动物考察 578
(三)俄国探险队的动物考察 585
(四)美国人在华猎取动物 587
一、斯文·赫定楼兰探古 594
第十章中国文化宝库的发掘与劫掠 594
二、斯坦因劫掠新疆地下宝库 598
三、敦煌石室及佛窟的发现与劫运 610
四、德国人在新疆考古 616
第十一章 迎头赶上的中国科学与文化 621
一、留学热潮下的实业救国 621
(一)留学与世纪热 621
(二)实业救国与中国科学社 635
(三)蔡元培与科学救国之路 643
(四)中国科学化运动 650
二、迈向现代化的科学事业 655
(一)地质调查所 655
(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660
(三)建立农业试验基地,推广新技术 666
(四)中央工业试验所 677
(一)学制的改革 680
三、日新月异的科学教育 680
(二)医学教学 689
(三)外语教学 693
第十二章 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上) 701
一、中外合作的文化事业 701
(一)西方国家退还庚子赔款余额 701
(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708
(三)丁文江、葛利普和地质科学的拓展 716
(四)在中国初揭帷幕的田野考古 724
(五)中外工程技术合作 726
(六)中外协办科学考察团 734
二、西方文化的堡垒:教会大学的立与破 746
三、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学术交流 768
(一)协和医学院和中国生理学会 776
第十三章 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下) 776
一、中美科学与工程协作 776
(二)北京猿人化石研究 783
(三)静生生物调查所 788
(四)中国的现代物理学 793
(五)美国农作物的引种与改良 803
(六)中国果木在美国育成优良新种 833
(七)美国归侨冯如开创的中国航空事业 844
(八)战时工程合作 852
二、中英文化交流 860
(一)中国留学生在英国 860
(二)卢瑟福和他的中国学生 863
(三)中英人士探寻药理奥秘 868
(四)李约瑟和剑桥的中国庙 872
(一)徐家汇天文台 884
三、中法文化合作 884
(二)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891
(三)中法科学与教育合作 904
(四)居里夫人一家与中国留法科学家 913
四、中德学术交流 918
(一)同济大学与德语教学 918
(二)留德学生对科学、文化进步的贡献 922
(三)国立大学中的德籍教授 931
(四)中德学会与《中德学志》 933
第十四章中西文学因缘 942
一、晚清翻译文学 942
二、鲁迅和外国文学 951
三、新诗与西洋诗 955
四、俄国文学的翻译 971
五、中国文人颂赞普希金 978
六、英国文学与中国学子 983
七、在中国译坛一马当先的法国文学 993
八、德国、挪威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移植 1002
九、萧伯纳在中国 1007
十、介绍美国作家 1015
十一、中国题材作家赛珍珠 1028
十二、中国读者和高尔基 1033
十三、40年代苏联文艺热与两国作家联谊 1041
第十五章 涌进中国的西方艺术洪流 1049
一、话剧的诞生 1049
二、美国影业和中国电影界 1064
三、西洋乐舞与中国乐坛的变革 1077
四、美术界的中西融通 1094
一、开放、租界与强占 1109
下编: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 1109
第十六章 现代化与城市生活的变迁 1109
二、起跑最快的城市——上海 1117
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 1126
四、推向山村的度假区 1140
五、80年代后沿海城市新貌 1148
第十七章 推向世界的中国艺术浪潮 1154
一、西方的中国艺术研究热 1154
二、浪迹海外的中华文物 1166
三、从纽约到莫斯科:梅兰芳热遍美欧 1171
四、蜚声海外的画家张大千 1178
第十八章 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去向 1188
一、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论 1188
(一)辜鸿铭和中西学术融通 1198
二、东方文化运动 1198
(二)民族文化复兴呼声中的东方文化派 1206
三、开放与中国文化热 1216
(一)全球意识与现代化浪潮 1216
(二)构建中的中华和合文化工程 1221
第十九章 重新架构文化桥梁 1227
一、海外华人与中国文化在海外 1227
二、美国华裔精英与世纪末留学运动高峰 1236
三、国际汉学:中国文化的海外基地 1242
(一)欧洲各国的汉学: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俄国 1242
(二)美国学术界与中国问题研究 1255
第二十章 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合点 1261
一、敦煌学 1261
二、丝路学 1264
三、红学与现代文学 1266
四、易学与现代儒学 1270
五、智谋学 1274
六、旅游与民俗文化 1276
七、中国园林 1279
八、中国饮食 1280
九、中国医药 1283
十、中华武术 1288
结束语:中国文化如何迎接全球化大潮 1291
一、知识经济与文化转型 1291
二、21世纪面临构建亚欧第三大陆桥 1292
三、提高国民的现代化素质 1295
四、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 1298
五、发扬多民族文化的精粹 1301
后记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