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专题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贵岭,靳风山,浑拥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专题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1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科学体系 5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5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8

(三)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 10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12

第二专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15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5

(一)历史关头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到首位 15

(二)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17

(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邓小平的两大历史贡献 25

(一)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25

(二)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7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31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与无产阶级政党推动社会前进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 31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勇于和善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进行创新 33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35

第三专题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8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根本问题 38

(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38

(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共同问题 41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42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特征的科学预见 42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曲折探索 45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 47

(四)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55

三、“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56

(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和更高的社会形态 56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历史辩证关系 59

(三)只有学习和继承资本主义才能胜过资本主义 63

(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6

第四专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6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7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72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历史经验 74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74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76

(三)我国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7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80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 8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8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84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86

第五专题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理论 88

一、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88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8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89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深化改革 90

(四)我国旧体制存在的弊端、原因及改革的历程 91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9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依据 93

(二)对外开放的简要经历及取得的成果 100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101

第六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0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0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10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06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10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过程 10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重大意义 109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1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11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紧迫性 11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当前要抓好的几个问题 11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15

(二)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侧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116

第七专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19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119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119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119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21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的政治制度 121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7

(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28

第八专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34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和目标 134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34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38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139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139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39

(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43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45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 147

(一)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48

(二)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148

(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148

(四)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 148

第九专题 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战略 150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150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150

(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152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54

(一)我国对外政策的确立、调整和演变 154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63

三、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70

(一)正确认识和应对苏东剧变引起的国际形势新变化 170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171

(三)积极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174

第十专题 用“一国两制”理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17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和提出的依据 17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 176

(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基本依据 177

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 178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意义 178

(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实践意义 179

三、“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79

(一)“武力解放台湾”阶段 179

(二)“和平解放台湾”阶段 181

(三)“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阶段 182

四、两岸关系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185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打击“台独”等任何分裂活动 186

(二)贯彻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大力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创造实现直接“三通”更为有力的条件 186

(三)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两岸对话与谈判,打破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 187

(四)维护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基本格局,巩固制约“台独”的外部环境 187

(五)台湾岛内分裂活动猖狂,外国反华势力不断干涉,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进行坚决斗争 188

五、新世纪我们对台工作的战略方针 189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等任何分裂图谋 189

(二)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和进行两岸对话与谈判 190

(三)坚持按“一国两制”方式,解决两岸和平统一问题 191

(四)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促进两岸关系发展 192

(五)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同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2

第十一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 194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194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 194

(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两种命运和前途决战的结果 196

(三)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各民主党派的一致公认 198

(四)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巩固根植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200

(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经受住了动乱和苏东演变的考验 202

(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204

二、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 205

(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 20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理论武器 207

(三)实现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从严治党 211

第十二专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综合分析 214

一、世界贸易组织概况 214

二、中国加入WTO势在必行 215

三、中国“复关”、入世的斗争历程 217

四、中国政府对待加入WTO的基本立场和对策 220

第十三专题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222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性 222

(一)这是由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222

(二)这是由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的现状决定的 223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24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224

(二)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我国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226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和对策 229

(一)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产权人格化问题 230

(二)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231

(三)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问题 232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 233

(一)按企业规模大小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策略 233

(二)按企业所在领域的性质不同分别采取不同战略 234

第十四专题 依法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235

一、“人治”“法治”的历史变迁 236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人治”“法治”观 237

三、“人治”的历史地位和利弊分析 240

四、加强“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42

第十五专题 关于邪教法轮功的评析与思考 245

一、关于法轮功邪教本质的思考 245

(一)法轮功与宗教 246

(二)法轮功与气功 247

(三)法轮功与科学 248

(四)法轮功与反动会道门 248

二、关于“法轮功”现象的哲学思考 249

(一)从人类的精神追求来说,法轮功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恶性变异 249

(二)从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来看,法轮功是人类思维的返祖现象,是一种思维倒退 249

(三)从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来讲,法轮功否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面对客观世界自卑、孤独的产物 249

三、关于法轮功产生根源及对策的思考 250

(一)法轮功突起的社会历史根源 250

(二)法轮功突起的现实原因 251

(三)同法轮功斗争的启示与对策 252

第十六专题 台湾经济政治形势和祖国统一大业展望 254

一、台湾的政治、经济等基本概况 254

(一)自然地理简况 254

(二)政治体制及发展 255

(三)台湾的社会、经济状况 256

(四)历史由来 258

二、对台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 262

三、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264

(一)台独势力发展的严峻性、紧迫性 265

(二)国际斗争形势的严峻性 268

第十七专题 伟大的理论创新,科学的行动指南 26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及历史背景 26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深化过程 26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7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73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73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74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75

(四)“三个代表”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275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276

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78

第十八专题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81

一、这一主题包含了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281

二、这一主题清楚地把握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282

三、这一主题提出了把握历史机遇的客观要求 284

附录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基层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