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 第3编 第2卷 从淞沪抗战到卢沟桥事变》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新总编;周天度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0102422X
  • 页数:488 页
图书介绍:本册内容包括:“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国民党统治的加强、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西安事变等共十一章。

上册 1

序言 1

第一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 1

第一节 日本发动淞沪战争的阴谋 1

一 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 1

二 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 4

三 “日僧事件” 7

四 日海军与陆军争功 11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对策 15

一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的提出 15

二 十九路军布防京沪 20

二 闸北抗战 27

第三节 淞沪抗战经过 27

二 打退日军第一次总攻 31

三 吴淞之战 34

四 粉碎日军“中央突破”计划 39

五 中国军队退守第二道防线 45

六 国民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49

七 全国人民及华侨对淞沪抗战的支持 64

第四节 英美等国的调停及上海停战谈判 72

一 英美等国的调停 72

二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81

第五节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与国难会议的召开 94

一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及返京 94

二 国难会议的召开 96

第六节 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105

第七节 伪满洲国的建立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13

一 关东军的“建国运动” 113

二 伪满洲国的成立 120

三 日本对东北经济的统制与掠夺 125

四 日本在东北的文化统治与奴化教育 141

五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46

第二章 华北军民抗战的开展和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160

第一节 长城抗战 160

一 日军侵占热河 160

二 长城抗战 169

三 《塘沽协定》的签订 176

一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建立 180

第二节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 180

二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斗争 185

三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 188

第三节 各省地方实力派的纷争 192

一 陈济棠与粤海舰队之战 193

二 韩复榘与刘珍年之战 197

三 四川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 204

四 新疆政变,盛世才统治的确立 215

第四节 福建事变 225

一 十九路军调往福建 226

二 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 237

三 国民政府的武力讨伐和福建事变的失败 249

第一节 军事独裁体制的确立 262

一 蒋介石总揽兵权,控制全局 262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的加强 262

二 国民政府军队的基本建制与征兵制的实行 270

三 保安队和民团的编组训练 288

第二节 保甲制度与特务组织的建立 293

一 保甲制度的内容和实施 293

二 “中统”“军统”特务组织的形成及其活动 303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 326

第一节 对鄂豫皖、湘鄂西和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 326

一 对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军事“围剿”和进占 329

二 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 338

第二节 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军事“围剿”和追堵红军长征 356

一 第五次军事“围剿”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56

二 追堵红军长征 375

第三节 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391

一 文化专制与尊孔复古 392

二 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397

第四节 新生活运动 403

一 新生活运动的组织发起 403

二 新生活运动的内容及其实质 407

三 新生活运动的实施 411

第五章 华北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策 420

第一节 1935年的国际环境 420

一 法西斯侵略的加紧 420

二 日本侵华政策新方案的确定 422

第二节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425

一 “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的签订 425

二 华北“自治”事件 432

三 内蒙“自治”运动 438

第三节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446

一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 446

二 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451

三 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 460

第四节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和颁布 466

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制定 466

二 “五五宪草”述评 473

第五节 联苏联德制日方针 478

一 中苏复交 478

二 中苏代表会谈 482

三 联德外交 485

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 489

一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提出 489

下册 489

第六章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489

二 “一二·九”运动爆发 502

第二节 救国运动的兴起 512

一 上海救国运动的兴起 512

二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及其政治主张 522

三 各地救国运动的开展 529

四 上海救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534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影响 546

一 两广“六一”事变 546

二 绥远抗战 566

三 国民政府对日外交趋向强硬 592

第四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 602

一 在莫斯科的接触 603

二 CC派与中共北方局代表的谈判 607

三 董健吾陕北送信 612

四 张子华充当联络员 614

五 潘汉年与陈立夫谈判 617

第五节 国民党对救国运动的迫害 620

一 对救国运动的压制 620

二 “七君子”事件 627

三 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 637

第七章 西安事变 645

第一节 西安事变的起因 645

一 张学良、杨虎城在“剿共”中接连失利 645

二 中共与张学良共求联合抗日 649

三 中共争取杨虎城联合抗日 659

四 蒋介石逼迫张、杨继续“剿共” 663

五 营救“七君子” 666

第二节 西安事变的爆发 670

一 诤谏失败 670

二 临潼兵谏 674

三 解除蒋系武装 678

四 摧毁蒋介石在陕甘的统治 680

第三节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的反响 683

一 国民政府和战两派的分歧 683

二 地方实力派与民众团体的反映 693

三 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确定 699

四 国际上的反映 706

一 宋氏兄妹的营救活动 709

第四节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709

二 周恩来在西安的调解 712

三 蒋介石获释 715

四 张学良被扣 721

五 西北“三位一体”局面的瓦解 723

第八章 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日 735

第一节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基本结束 735

一 “安内攘外”政策的变化 735

二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739

第二节 对救国领袖的继续迫害 751

一 “七君子案”的开庭审理 751

二 蒋介石态度的改变 759

三 江苏高等法院更新审理 765

一 新的营救抗议浪潮 770

第三节 救国无罪,人民的抗争 770

二 救国入狱运动 778

三 “七君子”保释出狱 786

第四节 联共联苏付诸实施 790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积极进行 790

二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802

第九章 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 806

第一节 国民政府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 806

一 财政收支体制的确定和完善 806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814

三 财政审计制度的确立和财政法规的制定与推行 816

一 改革海关行政制度 820

第二节 海关行政的改革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现 820

二 实行自主制定关税政策 823

第三节 税收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837

一 中央税制的整顿和改革 837

二 整顿改革地方税收制度 844

第四节 国家金融机构的建立与中国现代银行制度的初步确立 851

一 国家金融机构的建立 851

二 对私人行庄的控制与全国金融网的形成 860

第五节 整理货币与废两改元 864

一 货币制度的整理 864

二 图谋采行金本位制与实行海关金单位 869

三 实施废两改元及影响 873

一 实施法币政策的导因和条件 879

第六节 法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879

二 法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883

三 实施法币改革政策的效应 887

第七节 国民政府三十年代财政收支概况与赤字 895

一 不断膨胀的财政支出和赤字 895

二 内战军费和债务费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 897

三 以关盐统三税为中心的国税收入不断增长 900

第八节 国民政府三十年代的内外债 904

一 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外债 904

二 国民政府举借的内国公债 912

第十章 国民政府的经济 919

第一节 经济行政的调整 919

一 实业部的设立 919

二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 924

三 资源委员会的建立 928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932

一 国营经济的建立 932

二 对民营企业的扶助 942

三 合作事业的推广 946

四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951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效 955

一 工业生产状况 955

二 交通运输状况 969

三 农村及农业生产状况 978

四 对外贸易状况 987

第四节 抗战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估计 993

一 初级教育 999

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的教育和学术研究 999

第一节 各级各类教育概况 999

二 中级教育 1005

三 高等教育与留学教育 1010

四 其他各类教育 1017

五 乡村教育运动 1023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奠基与发展 1033

一 中央研究院 1033

二 北平研究院及其他研究机构 1045

三 高校学术研究的开展及社会各界对学术的促进 1057

附录 1067

一 征引书目 1067

二 人名索引 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