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基础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兴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0426885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从微生态学角度看疾病 1

一、感染性疾病发生的过程 1

二、从微生态学角度看疾病 3

三、从微生态学角度防治感染 3

第二节 人类面临严重感染的威胁 4

一、当今难以控制的病原体 4

二、防治严重感染的措施 5

一、一种感染因子可引起多种疾病 6

第三节 感染因子与非感染性疾病 6

二、感染因子的防治 7

第四节 国际公认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7

一、一个多世纪的经验证明益生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8

二、益生菌研究开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8

三、益生菌研究开发的理论基础 8

四、益生菌有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9

五、益生菌的临床功效 10

第五节 遗传修饰的益生菌 11

一、正在对人用益生菌进行遗传修饰的 11

二、正在对动物益生菌进行遗传修饰的 11

主要参考文献 12

三、正在对植物益生菌进行遗传修饰的 12

第二章 人和动植物的正常菌群 14

第一节 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的肠道生理组织 14

一、小肠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16

二、大肠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21

第二节 人和动植物的正常菌群 22

一、人和动物体的正常菌群 23

二、植物的内生菌 24

第三节 人和动植物的主要益生菌 27

一、双歧杆菌 27

二、乳杆菌 30

三、芽孢杆菌 32

四、丁酸梭菌 34

第四节 肠道菌群的黏附与定植 36

一、益生菌在肠道定植的生理意义 36

二、黏附的生理特性 36

三、黏附的机制 37

四、体外筛选具有黏附力的乳酸菌 39

五、从黏附到定植 40

第五节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失衡 40

一、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40

二、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41

主要参考文献 42

三、微生态失衡与感染 42

第三章 肠道正常菌群的鉴定方法 45

第一节 肠道正常菌群的分析及检测 45

一、肠道正常菌群的分析及其中主要的益生菌 45

二、肠道正常菌群的宏观检测 47

第二节 肠道正常菌群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48

一、分离和培养是认识肠道菌群的基本手段 48

二、厌氧分离培养技术 48

三、培养基的组分及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培养基 49

第三节 研究肠道正常菌群的分类鉴定技术 51

一、细菌分类鉴定技术的进展对肠道菌群深入研究的促进 51

三、肠道菌群分类鉴定技术的进展 52

二、用于肠道菌群的分类鉴定特征及类别 52

第四节 应用于肠道正常菌群分类鉴定的现代技术 53

一、16SrRNA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法 53

二、细菌的核酸探针鉴定技术 56

三、用于肠道菌群鉴定的其他分子鉴定技术 60

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关方法学的问题 65

附录 培养基 65

一、用于肠道正常菌群分离计数的非选择性培养基 65

二、选择性的从粪便分离乳杆菌培养基 66

三、双歧杆菌的非选择和选择性培养基 67

五、拟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69

四、肠球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69

六、梭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70

主要参考文献 70

第四章 人肠道正常菌群的代谢 73

第一节 人结肠中碳水化物的代谢 73

一、概述 73

二、内源性碳水化物的代谢 75

三、外源性碳水化物的代谢 76

第二节 蛋白质酶解和氨基酸发酵 79

一、概述 79

二、蛋白质分解 80

三、氨基酸发酵 84

第三节 脂类代谢 87

一、概述 87

二、胆汁酸和胆红素代谢 87

三、胆固醇代谢 88

第四节 短链脂肪酸 89

一、概述 89

二、细胞代谢和生长 90

三、短链脂肪酸的代谢 91

第五节 大肠的气体代谢 91

一、概述 91

二、大肠气体的产生和代谢 92

三、气体代谢的临床应用 93

第六节 结肠中毒性物质的形成及去除 95

一、毒性物质的形成 95

二、毒性物质的去除 97

主要参考文献 99

第五章 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101

第一节 细胞间的信息传导和作用 101

一、概述 101

二、共生和致病的分子基础 102

一、共生关系 105

第二节 微生物与植物细胞的相互作用 105

二、致病作用 107

第三节 微生物与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109

一、共生关系 109

二、致病作用 111

第四节 细菌之间的信号传导作用 113

一、信号引起的集体行为 113

二、乳酸菌细胞间的信号交流 114

第五节 细菌、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 116

一、基本概念 116

二、细菌对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 117

四、细菌对一氧化氮的调控 119

三、细胞因子与肠道淋巴细胞的关系 119

五、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 121

主要参考文献 122

第六章 人用益生菌及其制品的作用 125

第一节 概述 125

第二节 防治胃肠道疾病 125

一、防治婴幼儿腹泻 125

二、防治抗生素相关腹泻 127

三、改善乳糖不耐症 129

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130

五、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130

四、防治旅游者腹泻 130

七、缓解便秘 131

八、对 Crohn 病的作用 132

九、治疗腹泻 132

第三节 防治肝脏疾病 133

一、防治肝性脑病 133

二、降低肠源性内毒素和血氨 134

三、对肝炎和肝硬化的治疗作用 136

第四节 调节血脂 137

一、动物实验 137

三、人群使用 138

二、体外试验 138

第五节 免疫赋活作用 139

第六节 抑制肿瘤 140

一、具有治疗肿瘤作用的细菌类生物反应调节剂 140

二、口服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 142

三、腹腔注射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 143

四、静脉注射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 145

五、肿瘤内注射益生菌制品的抗肿瘤活性 145

第七节 治疗阴道炎症和泌尿系感染 146

一、治疗阴道炎症 146

第八节 益生菌对黄曲霉素的作用 147

二、治疗慢性尿道感染 147

第九节 抗辐射作用 150

第十节 延缓衰老 151

一、清除自由基 151

二、正常菌群的生态作用 151

第十一节 其他 151

一、预防糖尿病 151

二、降血压作用 152

三、乳酸菌与牙齿健康 152

四、治疗耳、鼻、咽喉疾病 152

九、对 PHN(Passive Heymann Nephritis)的保护作用 153

八、治疗母乳性黄疸 153

六、防治复发性口疮 153

五、治疗烧伤 153

七、治疗皮肤疾患 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4

第七章 人用益生菌制品的生产工艺 158

第一节 种子(菌种)培养 158

一、人用益生菌菌种的选择 158

二、种子培养基 159

三、种子的培养工艺 161

四、种子质量指标及其控制 162

五、生产菌种保存 162

一、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培养 164

第二节 益生菌的生产培养 164

二、其他乳酸菌的培养 165

三、固态培养 165

四、益生菌乳制品生产工艺 166

第三节 菌体的收集和干燥 169

一、菌体的收集 169

二、菌体的干燥 170

第四节 主要的人用益生菌制品的制备 171

一、胶囊剂 172

二、益生菌片剂 172

四、益生菌口服液类产品 174

三、益生菌冲剂 174

五、益生菌发酵果蔬汁 175

六、益生菌微胶囊制剂 176

主要参考文献 178

第八章 益生元 181

第一节 概述 181

一、益生元及其选择标准 181

二、益生元的功能检测 183

三、益生元的化学本质 183

六、益生元的安全性 184

第二节 益生元的生理功能 184

五、益生元的理化特性 184

四、益生元的分离、提取和结构分析 184

一、益生元的生理功能研究 185

二、益生元的作用机制 190

第三节 益生元的来源和制备方法 191

一、天然来源的益生元及其提取方法 192

二、化学合成的益生元 192

三、微生物酶法合成的益生元 193

四、酶法水解天然多糖制备的益生元 195

第四节 非消化性寡糖益生元及其应用 196

一、果寡糖益生元的制造、功能和应用 196

二、其他重要的非消化性寡糖益生元 203

三、益生元的市场发展 206

主要参考文献 208

第九章 人用益生菌制品的安全性评价 210

第一节 食品安全性的内涵 210

一、什么是食品安全性 210

二、食品安全性的现状和问题 210

三、食品安全性的监督控制 211

第二节 乳酸菌的感染与产生生物胺的问题 212

一、病原菌感染是食品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 212

二、乳酸菌的感染问题 213

三、乳酸菌产生生物胺的问题 217

第三节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219

一、耐药性病原菌的来源 219

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态势 221

三、耐药性因子的水平转移 224

四、病原菌耐药性的严重性 225

五、耐药性应作为益生菌活菌制剂的质量指标 226

六、应该合理地、限量地应用抗生素 227

第四节 人用遗传修饰益生菌制品的优点及安全性评价 227

一、应用遗传修饰益生菌的优点 228

二、在食品中应用遗传修饰益生菌的安全性评价 230

三、肠道中的基因转移 234

四、应用遗传修饰微生物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236

一、什么是生物安全 237

二、生物技术与生物危害 237

第五节 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237

三、国内外生物安全政策法规简介 239

四、生物安全的趋势 240

主要参考文献 240

第十章 人用益生菌制品的质量控制与审批程序 243

第一节 药用益生菌制品的质量控制 243

一、基本要求 243

二、生产菌种的质量控制 243

四、半成品检定 244

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44

五、成品检定 245

第二节 药用益生菌制品的审批 249

一、新药审批 249

二、仿制药品审批 252

第三节 功能食品益生菌制品的审批程序 253

一、检验 253

二、初审 253

三、申报与受理 253

五、报批和批准 254

六、评审规定 254

四、评审 254

主要参考文献 255

第十一章 动物益生菌及其制品 256

第一节 概述 256

一、动物微生态与动物微生态学 256

二、饲用抗生素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256

三、动物益生菌概述 257

第二节 动物益生菌及其制品的种类 258

一、乳酸菌制剂 259

二、芽孢杆菌制剂 260

五、酵母复合制剂 261

四、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PSB)制剂 261

三、双歧杆菌制剂 261

第三节 动物益生菌制品的生产工艺 263

一、动物益生菌的菌种选育标准 263

二、益生菌制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264

三、益生菌制品的加工处理技术 264

第四节 动物益生菌制品防病促生长机制 264

一、动物消化道微生态环境分析 265

二、益生菌对动物消化道微生态的调节 266

三、为动物机体提供营养、促进生长 267

四、增强动物免疫系统功能 269

一、益生菌制品在养禽业中的应用效果 270

五、其他机制 270

第五节 动物益生菌制品的应用效果 270

二、益生菌制品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效果 272

三、益生菌制品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273

四、益生菌制品在养牛业中的应用效果 274

五、影响益生菌使用效果的因素 274

六、益生菌的应用技术及其注意事项 275

主要参考文献 276

第十二章 植物益生菌 280

第一节 植物益生菌概述 280

一、植物益微概况 281

二、植物微生态学定义 282

三、植物微生态调控概念 283

四、植物微生态制剂范畴 284

第二节 植物益生菌的种类和菌株选育 285

一、内生共生菌是选育植物益生菌首选目标菌株 285

二、植物益微菌种选育 286

三、益微菌株选育措施的特点 289

四、主要益微菌株的性状 290

第三节 植物益生菌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影响 291

一、作物体内微生态系统 291

二、益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93

一、益微作用的基本原理 300

第四节 植物益生菌的增产原理 300

二、益微应用后在植物体的定植和消长 302

三、益微对植物体相关的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304

四、激素作用 306

五、营养作用 308

六、抗性生理 308

第五节 植物益生菌的生产 309

一、益微的生产工艺流程 309

二、益微的制剂剂型 312

一、益微质量控制 313

第六节 植物益生菌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 313

二、安全评价 318

第七节 植物益生菌的应用效果 319

一、益微应用效果概况 319

二、益微在稻、麦、棉上的应用效果 323

主要参考文献 327

第十三章 黏膜免疫 328

第一节 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328

一、机体对致病菌的防御系统 328

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28

三、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329

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及其免疫应答 331

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 331

二、其他黏膜免疫系统及其免疫应答 333

第三节 益生菌的免疫调节 335

一、肠道细菌作为免疫调节剂组分的结构及其功能 335

二、肠道黏膜组织结构与益生菌的免疫作用 337

三、益生菌在感染和自身免疫中的作用 339

四、益生菌防治过敏反应 340

五、小结 342

主要参考文献 343

第一节 益生菌和益生元——现有产品应大众化、普及化和多样化 345

第十四章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前景展望 345

第二节 益生菌——维持与重建肠道黏膜屏障的主要成员 346

一、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 346

二、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防治 346

第三节 益生菌——功能性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制造者 348

一、生理功能 348

二、发展趋势 348

第四节 益生菌——功能性绿色环保药肥的主要生产者 349

一、绿色环保药肥 350

二、四维药肥 350

第六节 肠道菌群——为开发中草药做贡献 351

二、细菌素的作用 351

第五节 益生菌细菌素——重要的抗菌剂 351

一、细菌素的种类 351

一、中草药加工 352

二、中草药的作用方式 352

三、用微生物发酵中草药 352

第七节 益生菌——种类繁多的植物内生共生菌 353

一、内生共生芽孢杆菌——植物益生菌首选菌株 353

二、内生固氮菌——植物体内的氮肥厂 353

三、内生真菌——重要的药物资源 353

五、AM 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生根的得力助手 354

六、发掘更多的植物内生共生菌 354

四、植物促生根围菌——重要的益生菌资源 354

七、内生菌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355

第八节 益生元——内源性益生菌的营养素 355

一、益生元的主要作用是扶植益生菌生长繁殖 355

二、益生元的发展趋势 355

第九节 益生菌——理想的食品级克隆体系 357

一、理想的食品级克隆体系 357

二、把外源蛋白基因锚定在益生菌细胞表面 357

第十节 用新理论及高技术研究益生菌和宿主之间的关系 359

一、用高新技术研究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359

二、益生菌需用悉生生物阐明其机制 362

主要参考文献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