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流变》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天瑜等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1730683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民国介绍了历代学人论述学术流变的文章,此外,还附加了港台学者、海外华裔、外国汉学家的论述。

中国学术综论 1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节录)&梁启超 4

清代学术概论 论时代思潮&梁启超 14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节录)&章太炎 16

訄书·原学&章太炎 19

古今学术之递变(节录)&罗振玉 20

秦至宋学术与政治&程颐论 24

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节录)&刘师培 25

南北学派不同论·总论&刘师培 30

周末以后学术之流变&王国雏 31

孔子以后之中国学术文化精神&唐君毅 32

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节录)&唐君毅 40

通雅·序&方以智 42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 4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纪昀 4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纪昀 49

原道(节录)&韩愈 5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圣学知统录(节录)&纪昀 5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统(节录)&纪昀 5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统录(节录)&纪昀 52

总述(节录)&叶适 52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叶适 54

上仁宗皇帝书(节录)&程颐 55

儒志编·原序(节录)&汪循 55

国史儒林传序(节录)&阮元 56

圣哲画像记(节录)&曾国藩 57

孔子改制考序(节录)&康有为 61

口说·学术源流(节录)&康有为 62

仁学(节录)&谭嗣同 66

论八股存亡之关系(节录)&严复 68

儒与二世出入论&汪家禧 71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节录)&梁启超 73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节录)&杜光庭 79

真系(节录)&李渤 80

临论道教&马端 80

中国古代哲学之政治社会的背景&冯友兰 82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导论&方东美 89

古代中国占卜术派生的理性思维(节录)&(法)汪德迈 99

中国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贡献&(英)李约瑟 101

论先秦学术 109

庄子·天下(节录) 112

天下篇解(节录)&王夫之 116

孟子·滕文公下(节录) 117

荀子·非十二子(节录) 118

韩非子·显学(节录) 119

吕氏春秋·不二(节录) 120

尸子·广泽(节录) 120

论六家要指&司马谈 121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书后&梁启超 122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124

校雠通义·汉志诸子&章学诚 126

文史通义·言公上 论诸子&章学诚 128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梁启超 129

九流(节录) 130

崇文总目叙释(节录)&欧阳修 132

淮南子·要略(节录) 135

淮南子·要略书后&梁启超 136

诸子不出于王宫论(节录)&胡适 137

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节录)&劳思光 138

战国子家叙论·论战国诸子之地方性&傅斯年 139

文史通义·原道上(节录)&章学诚 146

訄书·订孔(节录)&章太炎 148

馗书·儒墨(节录)&章太炎 149

馗书·儒道(节录)&章太炎 150

馗书·儒法&章太炎 151

馗书·儒侠(节录)&章太炎 152

儒道传统&胡适 152

原儒·原学统(节录)&熊十力 158

儒家第一阶段的发展&牟宗三 159

战国子家叙论·论儒&傅斯年 162

史记·孔子世家(节录) 16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节录) 165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节录) 166

读荀&韩愈 168

孔孟周程张子·论孔门弟子&朱熹 169

孟子字义疏证·序(节录)&戴震 170

孔门弟子及后学(节录)&梁启超 171

墨者及墨学别派(节录)&梁启超 172

读墨子&韩愈 174

墨子序&俞樾 175

论墨家&钱穆 176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录) 178

论老子书&程颐 180

老子(节录)&叶适 180

老氏·老子(节录)&朱熹 181

汉书·艺文志·术数略(节录) 182

史记·日者列传(节录) 184

史记·龟策列传(节录) 184

孔孟之间的驿站(节录)&庞朴 185

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论纲)(节录)&郭沂 186

楚简中的新知(节录)&(美)杜维明 18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序(节录)&陈燮君 189

论秦汉学术 193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录) 197

吕氏春秋序(节录)&高诱 198

述学补遗·吕氏春秋序(节录)&汪中 198

通志·校雠略 秦不绝儒学论&郑樵 199

汉书·艺文志(节录) 200

汉书·儒林传(节录) 202

汉书·五行志(节录) 205

后汉书·儒林列传(节录) 206

日知录·两汉风俗&顾炎武 207

史记 论汉初黄老之学 209

汉书·元帝纪 论汉家霸王之道 209

论老子三(节录)&魏源 210

淮南子叙目(节录)&高诱 210

论秦汉经史之学&钱穆 211

汉代学术史略·序 论经学史(节录)&顾颉刚 213

汉宋学术异同论·总序&刘师培 214

经学历史(节录)&皮锡瑞 216

论经学流变&梁启超 216

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节录)&周予同 219

文史通义·言公上(节录)&章学诚 224

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魏源 225

两汉古文学家多小学家说(节录)&王国维 227

申鉴·时事(节录)&荀悦 228

日知录·汉人注经(节录)&顾炎武 228

驳建立孔教议(节录)&章太炎 229

两汉三国学案序(节录)&唐晏 231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唐晏 232

论汉儒(一)&程颢 程颐 232

论汉儒(二)&程颐 233

论书篇(节录)&程颐 233

纬书&吴廷翰 234

纬书思想研究的历史及其课题(节录)&(日)安居香山 235

扬雄太玄(节录)&叶适 239

易·纲领上(节录)&朱熹 239

战国汉唐诸子(节录)&朱熹 240

朱子语类·论汉唐学术&朱熹 241

汉书·董仲舒传(节录) 242

汉书·司马迁传(节录) 243

司马迁和班固(节录)&(美)黄仁宇 244

汉书·扬雄传(节录) 247

汉书·刘歆传(节录) 248

后汉书·马融传(节录) 249

后汉书·郑玄传(节录) 250

后汉书·桓谭传(节录) 252

后汉书·王充传(节录) 252

论衡·自纪(节录)&王充 253

论衡·问孔(节录)&王充 255

论衡·非韩(节录)&王充 256

论衡·案书&王充 256

后汉书·王符传(节录) 260

后汉书·仲长统传(节录) 260

后汉书 论原始道教之流变 261

后汉书 论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262

魏书·释老志(节录) 263

汉朝佛教与老庄思想之关系(节录)&陶建国 263

出三藏记集·安世高传(节录)&僧佑 265

出三藏记集·支谶传(节录)&僧佑 266

论魏晋南北朝学术 267

五朝学(节录)&章太炎 269

学变&章太炎 272

晋书·儒林传序 275

北史·儒林传序 276

梁书·儒林传序 280

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赵翼 281

廿二史札记·南朝经学&赵翼 282

颜氏家训·勉学(节录)&颜之推 283

颜氏家训后叙&于慎行 285

论汉晋儒者&程颐 287

论东汉东晋学术&程颐 287

两汉三国学案凡例(节录)&唐晏 288

汉魏博士考·案语(节录)&王国维 288

晋唐学术&苏辙 290

论魏晋隋唐经史之学&钱穆 292

世说新语·文学(节录)&刘义庆 292

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节录)&唐长孺 294

日知录·正始(节录)&顾炎武 295

日知录·清议(节录)&顾炎武 296

十驾斋养新录·清谈&钱大昕 297

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节录)&赵翼 298

老子本义序(节录)&魏源 299

传易图序(节录)&欧阳修 300

论王弼&程颢 程颐 301

朱子语类 王弼用老庄解《易》&朱熹 301

三国志·阮籍传(节录) 302

晋书·嵇康传(节录) 303

三国志·钟会传(节录) 304

晋书·向秀传(节录) 305

晋书·郭象传(节录) 305

晋书·王衍传(节录) 306

晋书·裴頠传(节录) 306

晋书·戴逵传(节录) 307

梁书·范缜传(节录) 308

隋书·经籍志 论佛经、佛教 309

魏书·释老志(节录) 311

周书·武帝纪(节录) 313

对傅奕废佛僧事(节录)&法琳 314

译经下(节录)&慧皎 315

义解论(节录)&慧皎 315

弘明集后序(节录)&僧佑 316

广弘明集序(节录)&道宣 317

《般若》学之六家七宗&吉藏 318

《地论》师的北道南道派&道宣 319

论佛教南北之异&神清 320

北方四宗&安澄 320

喻道论(节录)&孙绰 321

正二教论(节录)&明僧绍 321

与诸道人辨宗论(节录)&谢灵运 322

鸠摩罗什传(节录)&僧佑 323

法显传(节录)&僧佑 324

高僧传·支遁传(节录)&慧皎 324

高僧传·道安传(节录)&慧皎 325

高僧传·慧远传(节录)&慧皎 326

高僧传·竺道生传(节录)&慧皎 327

高僧传·僧肇传(节录)&慧皎 328

续高僧传·慧思传(节录)&道宣 329

南齐书·周颐传(节录) 330

隋书·经籍志 论道经、道教 331

述三教诗&萧衍 333

黄巾道士缘起说&章太炎 333

朱子语类·老氏·老庄列子(节录)&朱熹 335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节录)&方维甸 335

叙齐高祖废道法事(节录)&道宣 336

魏书·释老志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教 337

灭惑论(节录)&刘勰 338

二教论·儒道升降(节录)&道安 338

二教论·道仙优劣(节录)&道安 339

二教论·服法非老(节录)&道安 339

辨正论·九箴篇(节录)&法琳 340

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义学管窥(节录)&(日)麦谷邦夫 341

方术传的立传及其性质(节录)&(日)坂出祥伸 342

晋书·傅玄传 论魏好法术 343

晋书·葛洪传(节录) 343

明本(节录)&葛洪 344

南史·陶弘景传(节录) 344

论隋唐五代学术 347

隋书·经籍志(节录) 350

隋书·儒林传序(节录) 351

旧唐书·儒学序(节录) 352

旧唐书·经籍上(节录) 354

旧唐书·高宗纪(节录) 355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节录) 355

旧唐书·玄宗纪(节录) 356

文献通考 论隋唐学术&马端临 356

新唐书·唐颁《五经正义》 357

史通·自叙(节录)&刘知几 357

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节录)&朱熹 359

论异端之说&陆九渊 360

士学上(节录)&叶适 361

中国佛学的传统(节录)&成中英 362

送僧浩初序&柳宗元 366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节录)&柳宗元 367

《法苑珠林》提要(节录)&纪昀 367

旧唐书·武宗纪(节录) 368

止观统例议&粱肃 369

大乘起信论义记(节录)&法藏 369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节录)&法藏 370

华严原人论·序&宗密 372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节录)&宗密 373

楞伽师资记(节录)&净觉 378

唐故衡岳律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节录)&刘禹锡 379

智颉传(节录)&道宣 379

摩诃止观(节录)&智? 381

灌顶传(节录)&道宣 381

道绰传(节录)&道宣 382

安乐集(节录)&道绰 382

唐初佛教与玄奘求法&慧立 彦悰 383

谢高昌王表&玄奘 384

玄奘传(节录)&道宣 384

三藏圣教序(节录)&李世民 385

二祖智俨和尚传(节录)&续法 386

窥基传(节录)&赞宁 386

坛经(节录)&慧能 387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节录)&崔致远 388

法藏传(节录)&赞宁 389

神会传(节录)&赞宁 390

湛然传(节录)&赞宁 390

王通(节录)&叶适 392

类次文中子引(节录)&陈亮 392

诸子辩(节录)&宋濂 393

旧唐书·傅奕列传(节录) 394

新唐书·啖助及大历时儒学 395

新唐书·韩愈传(节录) 395

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节录)&皮日休 397

翼统·韩昌黎先生(节录)&熊赐履 398

复性书(节录)&李翱 399

读李翱文(节录)&欧阳修 399

书韩退之学生代斋郎议后(节录)&方苞 400

韩愈李翱在中国哲学史中之地位&冯友兰 400

刘知几与《史通》&韩国磐 403

杜佑与《通典》&韩国磐 405

通儒道说&李观 407

三教论衡(节录)&白居易 407

黜子书(节录)&白居易 408

黄老术&白居易 409

令道士在僧前诏&李世民 409

释教在道法上制&武则天 410

僧道并重敕&武则天 411

释疏题明道德义(节录)&杜光庭 411

道德真经元德纂序(节录)&杜光庭 412

旧唐书·方伎(节录) 412

旧唐书·隐逸(节录) 413

新唐书·方技(节录) 414

论宋元学术 417

宋元学案序录&全祖望 420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宋学术&钱穆 431

论宋代经史之学&钱穆 435

论宋代学术&张舜徽 436

宋儒经学(节录)&钱大昕 437

论宋儒&崔述 437

宋学的特征&(日)岛田虔次 438

宋史·道学·叙 441

孔孟周程张子(节录)&朱熹 442

伊洛正源书序&陈亮 442

理学宗传·序(节录)&孙奇逢 443

答彭进士允初书(节录)&戴震 444

孟子私淑录(节录)&戴震 446

宋学渊源记(节录)&江藩 449

一、卷上·叙 449

二、卷下·记者曰(节录) 450

三、附记·记者曰(节录) 451

佛学与理学&谢无量 451

学术辨(上)&陆陇其 452

辨圣学非道学文(节录)&毛奇龄 454

闽中理学渊源考·序(节录)&李清馥 456

闽中师友渊源考·序(节录)&戴震 457

朱陆(节录)&章学诚 458

学蔀通辨提纲·论朱陆&陈建 460

论宋明理学&严复 460

一、法意按语(节录) 460

二、道学外传(节录) 461

三、道学外传余义 461

儒家第二阶段的发展&牟宗三 462

道学家(节录)&(美)黄仁宇 465

胡先生墓表(节录)&欧阳修 468

李泰伯先生文集序(节录)&陆瑶林 468

伊洛渊源录(节录)&朱熹 469

一、奏状(节录)&胡安国 469

二、康节先生墓志铭(节录)&程颢 470

三、邵雍行状略(节录)&张嵴 470

四、横渠先生行状(节录)&吕大临 471

通书总论(节录)&曹端 471

张子正蒙注序论&王夫之 472

闽中理学渊源考(节录)&李清馥 475

一、杨时学派·叙(节录) 475

二、罗从彦学派·叙(节录) 476

三、黄斡学派(节录) 476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节录)&叶适 477

陆九渊集·叙(节录)&傅文兆 478

陆九渊集·序(节录)&汪廷珍 479

范仲淹与宋初学者&黄金裕 48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法藏碎金录(节录)&纪昀 483

宋元学案(节录)&黄宗羲 全祖望 484

一、涑水学案·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 484

二、荆公新学略·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 485

三、苏氏蜀学略: 486

(1)文公苏老泉先生洵 486

(2)文忠苏东坡先生轼(节录) 487

苏门六君子文粹·序&钱谦益 489

宋元学案(节录)&黄宗羲 全祖望 490

一、艮斋学案·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节录) 490

二、龙川学案·文毅陈龙川先生亮(节录) 490

三、水心学案·忠定叶水心先生适(节录) 49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浪语集(节录)&纪昀 49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止斋文集(节录)&纪昀 492

元儒考略(节录)&冯从吾 493

一、赵复传(节录) 493

二、许衡传(节录) 493

三、吴澄传(节录) 494

宋元学案(节录)&黄宗羲 全祖望 494

一、鲁斋学案·文献姚雪斋先生枢(节录) 494

二、东发学案·文洁黄於越先生震(节录) 494

三、深宁学案·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节录) 495

四、静修学案·文靖刘静修先生因(节录) 496

五、介轩学案·教授马竹洲先生端临(节录) 496

论明代学术 499

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黄宗羲 501

明儒学案·序(节录)&黄宗羲 504

明儒学案·序(节录)&仇兆鳌 505

明儒学案·序&莫晋 506

明史·儒林·叙(节录) 507

学蔀通辨·自序(节录)&陈建 508

明代理学之前驱(节录)&林继平 509

论晚明学术流变&梁启超 510

明清启蒙学术的分期&萧菱父 许苏民 513

论明末清初时期在思想史上演变的意义(节录)&(日)溝口雄三 517

关于《永乐大典》(节录)&郑振铎 520

重刻方正学文集序(节录)&钱谦益 522

悔过自新说(节录)&李颙 522

富平答问(节录)&李颙 523

朱子晚年定论(节录)&顾炎武 523

法王(节录)&唐甄 524

论心学&崔述 526

王学&章太炎 526

阳明学的展开·特别是左派(节录)&(日)溝口雄三 528

阳明学评价的问题(节录)&(日)荒木见悟 529

明儒学案(节录)&黄宗羲 531

一、崇仁学案·叙 531

二、白沙学案(节录) 532

(1)白沙学案·叙 532

(2)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节录) 532

三、河东学案·叙 533

四、姚江学案(节录) 533

(1)姚江学案·叙 533

(2)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节录) 534

五、浙中王门学案(节录) 535

(1)浙中王门学案·叙(节录) 535

(2)郎中徐横山先生爱(节录) 536

(3)员外钱绪山先生德洪(节录) 536

(4)郎中王龙溪先生畿(节录) 537

六、江右王门学案(节录) 538

(1)江右王门学案·叙 538

(2)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节录) 538

(3)贞襄聂双江先生豹(节录) 539

(4)文恭罗念庵先生洪先(节录) 540

七、泰州学案(节录) 541

(1)泰州学案·叙 541

(2)处士王心斋先生艮(节录) 541

(3)参政罗近溪先生汝芳(节录) 543

八、甘泉学案(节录) 544

(1)甘泉学案·叙 544

(2)文简湛甘泉先生若水(节录) 544

九、诸儒学案(节录) 545

(1)文庄罗整庵先生钦顺(节录) 545

(2)肃敏王浚川先生廷相(节录) 546

十、东林学案(节录) 547

(1)东林学案·叙 547

(2)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节录) 548

(3)忠宝高景逸先生攀龙(节录) 548

十一、蕺山学案(节录) 549

(1)蕺山学案·叙 549

(2)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节录) 550

论泰州学派&李贽 551

李贽(节录)&容肇祖 551

题念庵集后&孙奇逢 552

17世纪基督徒与中国人世界观之比较(节录)&(法)谢和耐 554

徐光启传(节录)&阮元 556

徐光启集·序言(节录)&王重民 556

李我存研究作者序&方豪 557

徐霞客游记·前言(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558

天工开物·序&宋应星 559

论清代学术 561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王国维 563

清代学术概论(节录)&梁启超 565

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节录)&梁启超 575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节录)&梁启超 590

清史稿·儒林·叙 593

辨学(节录)&焦循 595

清儒(节录)&章太炎 596

说林下(节录)&章太炎 601

汉学论&章太炎 604

国朝汉学师承记·跋(节录)&汪喜孙 607

书学案小识后(节录)&唐鉴 607

近代汉学变迁论&刘师培 608

近代经学与政治·序(节录)&汤志均 611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节录)&胡适 613

中国19世纪晚期的传统经文与维新精神(节录)&(法)程艾蓝 许明龙译 616

浙东学术&章学诚 619

黄宗羲传(节录)&江藩 620

方以智年谱·序(节录)&谢国祯 621

顾炎武传(节录)&江藩 623

日知录·序&潘耒 624

亭林学案·叙&徐世昌等 626

船山学案·叙&徐世昌等 626

王先生夫之传(节录)&徐世昌等 627

论王夫之&文廷式 627

崔述的立志岁月(节录)&(法)桀溺 628

西蜀唐圃园先生行略(节录)&王闻远 629

颜学&章太炎 630

论颜元&文廷式 632

惠松崖传(节录)&江藩 633

戴震传(节录)&江藩 634

钱大昕传(节录)&江藩 635

十驾斋养新录·序(节录)&阮元 637

清史稿·方东树传 638

龚自珍传(节录)&支伟成 639

魏源传&支伟成 639

魏源与晚清学风(节录)&齐思和 640

清史稿·冯桂芬传(节录) 642

曾涤生(节录)&钱穆 643

抱冰堂弟子记(节录)&张之洞 644

论“中体西用”&梁启超 645

治学术在专精说&薛福成 645

俞先生传&章太炎 647

盛世危言·彭序 648

孙诒让传&章太炎 649

皮锡瑞传略(节录)&周予同 651

清故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严君墓志铭(节录)&陈宝琛 653

严几道诗文钞·序(节录)&蒋贞金 653

康有为与章太炎&周予同 654

饮冰室合集序(节录)&林志钧 656

论民国学术 659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陈寅恪 663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序(节录)&钱穆 665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节录)&蔡元培 668

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节录)&贺麟 675

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变局(节录)&刘述先 686

近年来中国学术研究的成绩&王治心 688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节录)&周予同 690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概论(节录)&戴逸 70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节录)&刘梦溪 704

现代化的意义和中国现代化的尝试(节录)&张君劢 708

中国五四时代反传统以后的归趋(节录)&徐复观 710

反儒家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韦政通 712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节录)&(美)余英时 715

论五四及其以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崛起(节录)&(美)本杰明·施沃茨 722

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节录)&(美)郭颖颐 727

“古史辨派”的方法论(节录)&杨向奎 728

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前言(节录)&杨深 732

自述学术次第(节录)&章太炎 735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节录)&陈寅恪 739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 740

刘先生行述(节录)&陈钟凡 742

余嘉锡先生小传(节录)&李学勤 743

自传(节录)&钱基博 745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前言(节录)&王永兴 747

胡适学术文集总序(节录)&姜义华 749

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节录)&傅斯年 751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钱穆 753

傅孟真先生的思想(节录)&胡适 756

董作宾先生小传(节录)&裘锡圭 761

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节录)&(美)张灏 765

《熊十力全集》·序(节录)&萧菱父 766

熊十力与胡适&(美)杜维明 770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节录)&梁漱溟 773

梁漱溟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节录)&(美)艾恺 776

新原人·自序(节录)&冯友兰 778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节录)&李泽厚 779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节录)&胡适 782

李达生平事略(节录)&《李达文集》编辑组 785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 787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序(节录)&刘大年 790

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吕振羽&吴泽 793

韧的追求·自序(节录)&侯外庐 796

附录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