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学习鲁迅的创作态度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必须改造自己的学术形象 7
失去张力的低谷 17
——河北文学发展态势管窥 17
关于文艺家的社会责任感 40
关于文学期刊的反思 47
关于新诗创新的对话 54
真实的人生体验:文学创新的前提 64
论文艺的倾向性 71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82
确定性与开放性 88
也谈祥林嫂之死 95
——与裘沙同志商榷 95
得于阳与刚之美者 102
——读《风满潇湘》 102
美是人格的光辉 107
——谈马缨花的道德缺陷 107
——读《赝品》 114
一杯艺术味的醇醪 114
莫愁前路无知己 119
——评《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 119
家风各自一般般 125
——《老井》主角审美谈 125
关于《老井》及其评论的通信 131
年轻的一代在选择 136
——《从春天到春天》、《从春天到秋天》读后 136
推荐赵杰 144
——读中篇小说《旧庄院的废墟上》 146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146
人的觉醒与文的探索 150
——读中篇小说《睡屋》 150
对于改革的近距离观照 156
——评韩冬的两个中篇兼及暴露文学的 156
艺术把握问题 156
对“人的依赖关系”的病态挑战 162
——读《送你一条红地毯》 162
谈张从海的小说 165
陈新小说论 173
——评长篇小说《玫瑰门》 183
庭院深深深几许? 18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88
——读《中国小说艺术浅探》 188
坚实的起步 192
——读王树壮的诗 192
清晨的春鼓 196
——读旭宇的诗集《春鼓》 196
张力在传统与新变之间 200
——评靳亚利晚近的诗 200
——电视剧本《那里需要我们》读后 206
着眼于生活中的美 206
关于肃顺集团的悲剧因素 212
笑着同自己的过去告别 224
——影片《风雨下钟山》的喜剧因素 224
她为什么让人发笑? 227
——《嫁不出去的姑娘》的喜剧性格成因 227
青年人生活道路的一面镜子 231
——影片《16号病房》观后 231
《红白喜事》的喜剧成就 235
——对影片《高山下的花环》的一点思考 240
英雄塑造的成功一例 240
《题昭君出塞图》是一首奴才诗 244
——向电视连续剧《王昭君》编导进言 244
《出水芙蓉》:多味的轻喜剧片 247
《开国大典》的审美价值 250
就“玉人”谈陪衬 253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 255
——兼评《天池泪》的插图 255
诗眼 258
从“劝百而讽一”谈起 261
不能一概诿过于“太太” 264
赞助还是交易? 267
对阿甲评论的评论 268
关于“横塘”的浅见 270
郑板桥诗词的艺术特色 272
熔百家之美成一人之奇 284
——学习《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熔铸 284
闲话古人的问月诗词 297
民族生活与感情的深沉积淀 300
——读李叔同的《握别》 300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