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1
序言 1
目 录 1
上 编 4
第一篇 诗与时间 4
中国古典诗中的“春秋”与“夏冬” 4
——关于诗歌中时间意识的基本描述(上) 4
(一)序 4
(二)中国古典诗侧重春秋的各种表现 5
(三)作为其主要原因的时间意识 11
(四)诗歌与历史 16
(五)结语 17
——关于诗歌中时间意识的基本描述(下) 21
(一)序 21
中国古典诗中的“春”与“秋” 21
(二)诗情 22
(三)语汇语法 30
(四)优先性的差异 33
(五)两个主要原因 35
(六)结语 39
第二篇诗与性爱 43
唐诗中表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 43
——《闺怨诗》的意义 43
(一)序 43
(二)描写女性的各种情况及其类别 44
(三)女诗人及其作品 51
(四)论所谓“爱情诗”的贫乏和“友情诗” 54
的众多 54
(五)结语 58
——以《白氏文集》和《菅家文草》为例 62
试论中国诗歌的讽谕性 62
第三篇 诗与政治 62
(一)序 63
(二)白居易的讽谕诗 63
(三)菅原道真的讽谕诗 67
(四)作为人的行为的象征的政治 72
(五)结语 75
第四篇诗与评价 80
论唐代诗歌的评价基准 80
——以“此诗可以泣鬼神矣”为线索 80
(一)序 80
(二)相关记述的谱系 81
(三)乐府诗《乌栖曲》 84
(四)作品评价及其基准 88
(五)结语 92
——节奏的本源与诗型的变迁 101
(一)序 101
下 编 101
中国古典诗的节奏 101
第五篇诗与节奏 101
(二) “音节节奏”与“拍节节奏” 102
(三) “韵律节奏”与“意义节奏” 104
(四) “读书节奏(语言节奏)”与“歌唱节奏 105
(乐曲节奏)” 105
(五)四言诗 107
(六)五言诗 109
(七)七言诗 114
(八)三言诗 118
(九)六言诗 122
(十)五言诗较早流行的主要原因 126
(十一)七言诗盛行的前提 130
(十二)四言诗渐减的主要原因 131
(十三)七言诗演变为隔句押韵的主要原因 132
(十四)结语 138
从节奏论所见“中国古典诗”与“和歌、俳句” 145
——以“拍节节奏”为基准 145
(一)序 145
(二)作为共通韵律要素的音数律 146
(三)两国诗歌中的“音节节奏”与 147
“拍节节奏” 147
(四)两国诗歌中的“韵律节奏”与 150
“意义节奏” 150
(五)原诗、译诗间“拍节节奏”的对应 154
(六)假名“五音句”与“七音句”的汉译 154
(七)短歌的汉译 156
(八)俳句的汉译 164
(九)七言诗的日译 167
(十)五言诗的日译 168
(十一) “五七调”向“七五调”转化的 174
主要原因 174
(十二) “五七调”先行的主要原因 177
(十三)“五音句”“七音句”盛行的 179
主要原因 179
(十四)结语 181
第六篇诗与对句 190
中国古典诗中对偶的诸形态 190
——以唐诗为中心 190
(一)序 191
(二)语言、文字 191
(三)句型、句数 193
(四)押韵 196
(五)平仄 197
(六)对句 200
(七)诗型 207
(八)诗体 209
(九)本质 213
(十)主要原因 219
(十一)结语 221
第七篇诗与诗型 231
中国古典诗的诗型与表现功能 231
——论诗的认识基调 231
(一)序 231
(二) “表现功能”与两个前提 232
(三)近体与古体 235
(四)律诗与绝句 240
(五)绝句各论(近体诗各论Ⅰ) 243
(六)律诗各论附排律(近体诗各论Ⅱ) 248
(七)齐言古诗各论(古体诗各论Ⅰ) 253
(八)杂言古诗论(古体诗各论Ⅱ) 259
(九)结语 262
第八篇诗与音乐 269
乐府·新乐府·歌行论 269
——论三者表现功能之异同 269
(一)序 270
(二)以往诸说及其论点 270
(三)乐府的表现功能 273
(四)新乐府的表现功能 277
(五)歌行的表现功能 282
(六)新乐府与歌行 285
(七)结语 288
附论 “边塞”与“闺怨”的结合 292
——论乐府诗的表现功能 292
后记 303
译后记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