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土壤形成条件、土壤分类与分布 5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 5
第一节 地形地貌 5
第二节 成土母质 10
第三节 气候条件 16
第四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 22
第五节 植被类型 27
第六节 人为活动与土壤 31
第二章 土壤分类 35
第一节 山东省土壤分类的发展历史简述 35
第二节 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38
第三节 山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 42
第一节 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54
第三章 土壤分布 54
第二节 土壤的中域分布和微域分布 59
第二篇 土壤类型 67
第四章 棕壤 67
第一节 棕壤的成土过程与基本性状 67
第二节 棕壤亚类 85
第三节 白浆化棕壤亚类 97
第四节 酸性棕壤亚类 107
第五节 潮棕壤亚类 114
第六节 棕壤性土亚类 120
第五章 褐土 125
第一节 褐土的成土过程与基本性状 125
第二节 褐土亚类 138
第三节 淋溶褐土亚类 149
第四节 石灰性褐土亚类 159
第五节 潮褐土亚类 166
第六节 褐土性土亚类 171
第六章 潮土 173
第一节 潮土的成土特点和基本性状 173
第二节 潮土亚类 181
第三节 脱潮土亚类和湿潮土亚类 193
第四节 盐化潮土亚类和碱化潮土亚类 198
第七章 砂姜黑土 211
第一节 砂姜黑土的分布与成土特点 211
第二节 砂姜黑土的基本性状 226
第三节 砂姜黑土的亚类及其属性 234
第八章 盐土 滨海盐土 碱土 242
第一节 盐渍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 242
第二节 盐土 253
第三节 滨海盐土 260
第四节 碱土 271
第九章 水稻土 274
第一节 水稻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特点 274
第二节 水稻土的基本性状 277
第三节 水稻土的类型 282
第四节 水稻土的改良与培肥 289
第十章 其他土类 294
第一节 风沙土 294
第二节 新积土 300
第三节 粗骨土 302
第四节 石质土 306
第五节 红粘土 309
第六节 火山灰土 315
第七节 山地草甸土 317
第三篇 土壤基本性质与土壤培肥 323
第十一章 土壤物理性质 323
第一节 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 323
第二节 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 334
第三节 土壤水分 335
第四节 土壤磁性 345
第十二章 土壤化学性质 354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354
第二节 土壤碳酸钙 358
第三节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362
第十三章 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 367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367
第二节 土壤氮素 373
第三节 土壤磷素 380
第四节 土壤钾素 386
第十四章 土壤微量元素 391
第一节 土壤硼 391
第二节 土壤锌 397
第三节 土壤锰 401
第四节 土壤铜 405
第五节 土壤铁 408
第六节 土壤铜 411
第十五章 土壤培肥 414
第一节 耕地土壤肥力变化状况和现状 414
第二节 高产稳产土壤的肥力特征 418
第三节 培肥措施 422
第四节 肥料施用现状与展望 428
第四篇 土壤资源的利用及开发 439
第十六章 土壤资源的利用和评价 439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39
第二节 土壤资源特点和利用 444
第三节 土壤资源评价 447
第四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451
第十七章 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460
第一节 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 460
第二节 砂姜黑土的改良和利用 465
第三节 白浆化棕壤的改良和利用 472
第四节 风沙土的改良和利用 478
第十八章 几种名、特、优果品的土壤条件及其开发 483
第一节 莱阳茌梨的土壤条件及其开发 483
第二节 肥城桃的土壤条件及其开发 487
第三节 大泽山葡萄的土壤条件及其开发 492
第四节 青州银瓜的土壤条件及共开发 496
第五节 青州蜜桃的土壤条件及其开发 499
第十九章 土壤保护 506
第一节 土壤侵蚀概况及其侵蚀分区 506
第二节 土壤侵蚀的防治 512
第三节 土壤污染概况 520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 526
第二十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531
第一节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及分区系统 531
第二节 分区概述 532
附录 《山东土壤》采用的土壤测试方法 549
主要参考文献 551
第六节 乐陵金丝小枣的土壤条件及其开发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