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2
第三节 分析过程和步骤 4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5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6
一、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整体特点 6
二、适应现代的学习环境 7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8
第二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9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9
一、误差的分类与表示方法 9
二、偏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12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 14
四、误差的传递 15
第二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7
一、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17
二、减小测量误差 18
三、消除测量中系统误差的方法 18
四、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 18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9
一、有效数字 19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0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1
第四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22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
二、有限次测量中偶然误差的t分布 23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24
四、可疑数据的取舍 25
五、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检验 28
第五节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
一、相关分析 32
二、回归分析 32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6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36
一、滴定分析法及其特点 36
二、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37
三、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38
四、滴定方式 38
第二节 标准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39
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 39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40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43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与基本公式 43
二、计算示例 44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8
第一节 酸碱平衡与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48
一、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48
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51
三、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54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58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58
二、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60
三、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60
四、混合酸碱指示剂 61
第三节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62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62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65
三、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67
四、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69
第四节 酸碱滴定的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 71
一、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1
二、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72
第五节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72
一、药用氢氧化钠的滴定 72
二、铵盐和有机氮测定 73
三、硼酸的测定 73
第六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74
一、非水酸碱滴定的原理 74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77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81
第一节 EDTA的性质与配位特点 82
第二节 配位平衡 83
一、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83
二、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 84
三、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K′MY 87
第三节 EDTA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88
一、EDTA配位滴定曲线 88
二、金属指示剂 90
三、EDTA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 93
第四节 配位滴定的条件选择 94
一、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94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和选择 94
三、提高多种离子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96
第五节 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示例 98
一、直接滴定法 98
二、返滴定法 99
三、置换滴定 99
四、间接滴定 100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2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103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103
二、条件平衡常数 105
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 107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08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08
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10
三、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111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 112
一、高锰酸钾法原理 112
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13
三、应用与示例 113
第四节 碘量法 114
一、碘量法原理与分类 114
二、碘量法中的指示剂 116
三、碘量法标准溶液 117
四、应用与示例 118
第五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19
一、亚硝酸钠法 119
二、铈量法 121
三、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122
四、重铬酸钾法 122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124
第一节 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124
一、滴定曲线 124
二、分步滴定 126
第二节 银量法 126
一、铬酸钾指示剂法 126
二、铁铵矾指示剂法 128
三、吸附指示剂法 129
第三节 银量法中的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30
一、基准物质 130
二、标准溶液 130
第四节 应用示例 131
一、无机卤化物和有机氢卤酸盐的测定 131
二、有机卤化物的测定 132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 135
第一节 沉淀重量分析法 135
一、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及其要求 136
二、沉淀的形态和沉淀的形成 136
三、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137
四、沉淀纯度的影响因素 141
五、沉淀条件的选择 142
六、沉淀的滤过和干燥 143
七、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 143
第二节 挥发重量分析法 144
一、挥发重量法的分类 144
二、挥发重量法的应用 144
第三节 萃取重量法 146
一、萃取理论 146
二、应用示例 147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 149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概述 149
第二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50
一、原电池与电解池 150
二、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51
三、相接电位和液接电位 153
四、可逆电极和可逆电池 154
五、电位分析的测量方法 155
第三节 直接电位分析法 155
一、溶液pH的测定 156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60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64
一、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164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165
三、应用与示例 166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67
一、滴定装置和原理 167
二、三种类型的滴定及其终点确定 168
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71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2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72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4
第二节 光谱分析法的分类和原理 175
一、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75
二、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 176
第三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77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79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80
一、吸收光谱的产生 180
二、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 181
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 183
四、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84
五、朗伯-比尔定律 187
六、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189
七、测量误差与分析条件的选择 190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1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191
二、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 193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193
一、定性鉴别 194
二、纯度检查 194
三、单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195
四、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197
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 203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04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204
二、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06
三、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07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210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12
一、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212
二、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13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 214
第四节 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 217
一、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217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217
第十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20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21
一、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光谱 222
二、分子的振动形式 223
三、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225
四、红外吸收峰的位置 227
五、特征峰与相关峰 231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光谱 233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233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234
三、醇、酚与醚类化合物 235
四、羰基类化合物 237
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240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242
一、光栅红外光谱仪 242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3
三、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44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45
一、试样的制备 245
二、红外吸收光谱解析 246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53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255
一、原子核的自旋 255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56
三、自旋驰豫 258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59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259
二、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259
三、溶剂和试样测定 260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61
一、屏蔽效应 261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261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62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265
第四节 偶合常数 267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67
二、偶合常数 269
三、自旋系统 271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73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273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274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276
一、核磁共振碳谱 276
二、相关谱 280
第十五章 质谱法 284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285
一、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285
二、质谱的表示方法 285
第二节 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286
一、高真空系统和样品导入系统 286
二、离子源 287
三、质量分析器 290
四、离子检测器 292
五、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292
第三节 质谱裂解类型及其主要离子 293
一、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293
二、质谱中主要离子类型 295
第四节 质谱分析法 298
一、分子式的测定 298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99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综合解析 305
一、解析程序 305
二、解析示例 306
第十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13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14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共振线 314
二、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315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316
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318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20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320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324
第三节 实验方法 325
一、测定条件的选择 325
二、干扰及其抑制 326
三、定量分析方法 327
四、应用实例 328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331
第一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概念 332
一、色谱过程 332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相关概念 332
三、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 335
第二节 色谱法的基本类型 337
一、色谱法的分类 337
二、吸附色谱法 337
三、分配色谱法 339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340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342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343
一、塔板理论 343
二、速率理论 346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法 350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350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350
二、气相色谱的特点 351
三、气相色谱仪的一般流程 351
第二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352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 352
二、气固色谱固定相 355
三、流动相 356
第三节 检测器 356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356
二、热导检测器 358
三、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359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 360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360
一、气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361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 362
三、样品的预处理 364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65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365
二、毛细管色谱法速率理论 365
三、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366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367
一、定性分析方法 367
二、定量分析方法 368
三、气相色谱法应用与实例 371
第十九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374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374
一、平面色谱法的参数 375
二、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77
三、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378
四、薄层色谱实验方法 381
五、分析方法 384
六、高效薄层色谱法 385
七、薄层扫描法简介 386
第二节 纸色谱法 389
一、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89
二、纸色谱实验方法 389
第三节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390
一、硅胶柱色谱法 390
二、聚酰胺柱色谱法 390
三、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391
四、凝胶柱色谱法 391
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95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96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396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96
三、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399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条件 400
一、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400
二、其他固定相 402
三、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403
四、分离条件的选择 406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410
一、输液泵和洗脱方式 410
二、色谱柱和进样器 412
三、检测器 414
四、数据采集和处理 418
第四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419
一、定性分析方法 419
二、定量分析方法 419
第二十一章 毛细管电泳法 422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423
一、电泳和电泳淌度 423
二、电渗和电渗淌度 423
三、表观淌度 425
四、柱效及其影响因素 425
五、分离度及其影响因素 427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427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427
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429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431
四、毛细管电色谱 431
五、毛细管等电聚焦和等速电泳 432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 432
一、高压电源 432
二、毛细管柱 433
三、进样系统 433
四、检测器 434
附录 436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36
附录二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表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437
附录三 常用酸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 438
附录四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41
附录五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443
附表六 标准电极电位表 445
附录七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447
附录八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452
附录九 常用气相色谱固定液 455
附录十 气相色谱相对重量校正因子(fg) 457
习题答案 459
参考文献 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