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唯美主义的另一张面孔 1
第一章 “为艺术而艺术”观念与唯美主义的兴起 22
一、 德国与法国 24
二、 科佩与巴黎 27
三、 跨越英吉利海峡 34
第二章 纨绔子与唯美的生活方式 42
一、 “唯美的纨绔子” 42
二、 布鲁麦尔 46
三、 波德莱尔 48
四、 唯美主义的“新感性”与“对自我的膜拜” 50
第三章 维多利亚人眼中的唯美主义者 57
一、 反唯美主义思潮 57
二、 “中世纪人手中的百合花” 60
三、 “你热情吗?” 67
第四章 王尔德与唯美主义评论家 78
一、 理趣与悖论 80
二、 唯美主义者 83
三、 “现代艺术的传道士” 86
第五章 王尔德与唯美主义的矛盾性 91
一、 “两个世界” 93
二、 消费文化的逻辑 97
第六章 消费文化与东方艺术在欧洲的传播 103
一、 东方艺术与唯美主义艺术理想 103
二、 消费文化与东方艺术的传播 109
三、 审美化东方的社会涵义 116
第七章 王尔德笔下的城市 119
一、 街道中的象征意象 120
二、 审美化的社会空间 126
一、 形象的文化 131
第八章 世纪末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体理论 131
二、 “生活方式的符号” 136
三、 艺术、消费文化与主体的生成 142
第九章 中国唯美主义思潮与现代性的两面 148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艺思想论争 150
二、 “人生派”与文学研究会 152
三、 “艺术派”与创造社 157
四、 现代性的两面 161
第十章 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 168
一、 欧洲文化传统中的莎乐美形象 168
二、 《莎乐美》在中国的翻译、演出及其仿作 172
三、 “刹那主义”与艺术的瞬间 175
四、 唯美主义与都市消费文化 178
五、 莎乐美与启蒙现代性 190
第十一章 比尔兹利、海派颓废文学与1930年代的商品文化 195
一、 比尔兹利在中国 196
二、 比尔兹利与海派颓废文学的人体描写 202
三、 比尔兹利作为象征与症侯 209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 218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 218
二、 唯美主义与现代性的悖论 226
三、 审美独立:感性的解放还是对感性的操控? 233
第十三章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 240
一、 1980年代的“美学热” 241
二、 审美作为生活现象的兴起 245
三、 “从崇高到可笑只有一步之遥”:审美解放的悖论 248
后记 253
参考书目 258
人名索引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