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金融协调的历史考察 3
导论 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3
一、金融制度变迁分析 4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演进 4
(二)信用与信用工具发展 8
(三)金融中介的沿革 11
(四)中央银行制度变革 19
二、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25
(一)金融与经济发展 25
(二)双刃剑 32
(三)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 33
三、金融协调理论概要 40
(一)金融协调理论现实基础 40
(二)金融协调理论经济学基础 42
(三)金融协调理论的内容和思想框架 43
(四)金融协调理论的意义 47
四、金融协调理论运用(Ⅰ):两个现实问题 49
(一)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连通和联动:泡沫经济的根源之一 49
(二)需求不足与金融协调问题 51
五、金融协调理论运用(Ⅱ):金融协调战略研究 53
(一)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53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效率协调战略 56
(三)金融国际化协调发展战略 62
六、结语 64
第一章 金融中介机构的变迁与金融协调 66
一、金融中介机构 66
二、中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变迁 68
(一)早期的金融中介 68
(二)近代的金融中介 70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金融中介 71
三、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 73
(一)早期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 73
(二)中国近代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 73
(三)社会主义时期金融中介变迁的原因 74
四、金融中介创新与金融风险 75
(一)钱庄、票号的创新与风险 76
(二)近代金融中介的创新与风险 76
(三)社会主义时期金融中介发展 77
五、金融中介变迁中的金融协调 78
(一)金融中介发展的外部协调 78
(二)金融中介发展的内部协调 79
第二章 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82
一、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82
(一)货币制度的演进 82
(二)金融组织机构的演进 84
(三)金融交易的演进 88
二、工业化国家金融制度变迁分析 91
(一)变迁的动因 91
(二)变迁的内在逻辑 92
(三)变迁的趋势 95
三、工业化国家金融风险的制度因素 96
(一)金融机构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96
(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了冲击 97
(三)跨国银行和银行大型化的制度缺陷 98
(四)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的缺陷 98
(五)“金融安全网”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 99
四、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协调 100
(一)金融制度与金融秩序的关系 100
(二)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101
第三章 转轨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105
一、转轨国家金融制度变迁 105
(一)研究范围 105
(二)转轨国家金融变迁状况的描述 107
二、影响转轨国家金融制度变迁的因素 109
(一)政策因素的巨大推动力 110
(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 111
(三)经济结构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112
(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 113
(五)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114
三、转轨国家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 115
(一)计划经济制度基础 115
(二)金融制度基础 117
(三)企业制度基础 119
(四)金融国际化 121
四、转轨国家的金融协调 123
(一)政府营造市场环境 123
(二)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革 123
(三)完善金融企业内控制度 124
(四)谨慎开放资本市场 124
(五)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125
(六)银行与企业的重组与再生 126
第四章 金融市场变迁与金融协调 128
一、金融市场变迁的历史轨迹 128
(一)金融市场的形成 132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 133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136
二、金融市场变迁的动因 142
三、金融市场发展的内部协调 149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内在联系 149
(二)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 151
第五章 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155
一、企业融资制度的发展 157
(一)发达国家企业融资制度的演进 157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融资制度的演进 164
二、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169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下的企业融资制度 169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融资制度 172
(三)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制度 176
三、中国企业融资制度的构建 180
(一)两种选择 180
(二)多元协调型企业融资制度 182
(三)多元协调型企业融资制度的构建 185
(四)证券融资方式的完善 189
第六章 中央银行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193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 193
二、货币发行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 195
(一)货币发行制度的变迁 195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 197
三、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变迁与金融协调 197
(一)宏观调控目标的演变 198
(二)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的演变 203
四、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金融协调 214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 214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历史演变 216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果 217
(四)中国人民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219
第七章 货币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 222
一、中外货币制度的变迁 223
(一)货币的发展 223
(二)中外货币制度的变迁 228
二、货币流通规律 230
(一)“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230
(二)“良币驱逐劣币”规律 232
三、货币制度与金融协调 233
(一)货币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233
(二)货币制度的内部协调 236
第八章 货币政策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 241
一、货币政策理论的演变 241
(一)早期货币政策思想 241
(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制度理论 243
(三)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货币政策制度理论的新发展 244
二、货币政策制度的变迁 245
(一)货币政策制度的演变 245
(二)货币政策制度发展的轨迹 248
三、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 250
(一)货币政策的国际间协调 250
(二)货币政策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协调 252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253
(四)经济金融化与货币政策 256
(五)货币政策发挥有效作用的宏观经济环境 257
(六)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258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评价与改革建议 260
(一)发展及评价 260
(二)我国货币政策改革的建议 264
第九章 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 266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理论 266
(一)金融监管 268
(二)目标和内容 270
(三)制度结构与决策过程 272
(四)制度变革与创新机制 274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 277
(一)历史进程 277
(二)变革与创新机制 279
三、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过程 285
(一)变革的历史考察 286
(二)分析 289
四、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与协调 292
(一)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非均衡状态 292
(二)21世纪中国金融监管制度面临的环境 296
(三)由环境所决定的战略选择 297
第十章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金融协调 301
一、国际货币制度与金融协调的一般关系 301
(一)国际金融协调 301
(二)国际货币制度与金融协调的关系 303
二、国际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304
(一)国际金本位制与货币政策协调 304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货币政策协调 307
(三)《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 311
三、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政策协调 314
(一)选择浮动汇率的困惑 314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后的不对称 318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选择的困难 320
四、当前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特征及启示 321
(一)国际政策协调的变化特征 321
(二)中国的几点战略思考 326
第十一章 合作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 331
一、合作金融制度 331
(一)合作金融制度的基本内涵 331
(二)合作金融制度的本质特征 332
(三)合作金融制度的特点 333
二、合作金融制度变迁 335
(一)合作金融制度产生和发展 335
(二)中国合作金融制度的质变 347
三、中国合作金融制度的协调与发展 351
(一)合作金融制度 351
(二)我国合作金融制度的双轨制发展 353
第十二章 金融危机与金融协调 358
一、金融危机的历史回顾 358
二、金融危机与金融协调 363
三、金融经济时代与金融协调理论 369
下篇 金融协调的理论分析 377
第十三章 金融制度变迁轨迹的一般性分析 377
一、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377
(一)经济发展变化 377
(二)社会制度变化 380
(三)经济调控 382
(四)金融创新 385
二、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理论创新 387
(一)金融经济发展推动金融理论创新 387
(二)金融理论发展推动金融业务和制度的创新 389
(三)金融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 391
三、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金融协调 392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社会协调 395
一、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395
(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95
(二)金融经济不协调的形成过程 397
二、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 403
(一)金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03
(二)社会环境对金融发展的作用 406
三、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 412
(一)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因素 412
(二)经济增长中的文化背景 413
(三)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14
四、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416
(一)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 416
(二)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 419
(三)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424
第十五章 金融协调的层次 427
一、金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27
二、金融微中观协调 428
(一)证券业和银行业的协调 429
(二)融资结构的协调 430
(三)金融市场的协调 432
(四)银企关系的协调 433
三、金融宏观协调 434
(一)风险和收益的协调 434
(二)货币政策的协调 435
(三)金融监管的协调 436
四、世界金融体系的协调 438
第十六章 金融业的内部协调 441
一、金融业协调的理论分析 441
(一)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441
(二)金融要素与金融协调 448
二、银行业协调 453
(一)银行业协调的一般描述 453
(二)银行业不协调的内在矛盾 454
(三)协调银行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456
(四)银行业协调的层次性 457
三、证券业协调 459
(一)证券业与经济增长 459
(二)证券业协调的一般描述 461
(三)证券业协调与市场效率 461
(四)证券业协调的“瓶颈” 462
四、保险业的协调 465
(一)保险业与经济发展 465
(二)保险业协调的模式选择 468
五、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协调 473
(一)三业协调的理论基础——资产专用性 473
(二)混业协调的焦点 474
(三)混业协调模式的分析 475
(四)中国的混业协调分析 476
第十七章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 479
一、关联性分析 482
(一)两市场的关系 482
(二)两市场的联结渠道 485
二、面临的困境 490
(一)市场失灵 491
(二)政府失灵 494
三、协调发展的策略 497
(一)协调策略的阶段性 497
(二)金融全球化趋势下的协调策略 506
第十八章 区域金融与国家金融的协调 508
一、区域金融的崛起与安全保障 509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 511
(一)区域性商业银行 511
(二)资本市场 512
(三)资金投入机制 512
三、区域金融流动 513
(一)商品买卖形成的资金流动 514
(二)劳务输出与资金流动 514
(三)直接投资引起的资金流动 514
(四)银行间的资金流动 515
四、区域金融上下之间的协调 516
(一)建立统一分层的金融调控体系 516
(二)优化区域金融的运行机制 517
(三)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 518
第十九章 国际金融协调 521
一、国际金融协调的理论基础 521
(一)“溢出效应”理论 521
(二)“货币替代”理论 523
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524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 524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526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协调的措施 528
三、国际金融运行的协调 529
(一)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协调 529
(二)外汇储备与本外币政策之间的协调 531
四、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532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及其传递途径 532
(二)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局限性及加强其协调的必要性 534
(三)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措施 536
五、国际金融的组织性与制度性协调 537
(一)国际金融组织性协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537
(二)国际金融组织性协调的改进措施建议 538
(三)加强国际金融制度性协调的原因分析 538
(四)《金融服务贸易协定》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 539
六、入世后我国国际金融协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41
(一)入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 541
(二)入世对我国国际金融运行的影响及对策 542
(三)入世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影响及对策 544
第二十章 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546
一、利率汇率政策关系的理论依据 546
(一)利率—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依据 546
(二)利率政策对汇率的传导机制 561
(三)汇率政策对利率的传导机制 563
二、利率—汇率失调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565
(一)利率—汇率失调的理论分析 566
(二)利率—汇率失调的实证分析——泰国案例 571
三、中国的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 576
(一)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政策分析 577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率汇率政策 587
(三)中国的利率汇率关系 598
第二十一章 金融发展的内外协调 605
一、内外协调的产生 605
(一)内外协调的含义 606
(二)内外协调的必要性 607
(三)内外协调的理论基础 610
(四)内外协调的前景 611
二、内外协调的运行机制 612
(一)内外协调机制 612
(二)金融发展内外协调运行的典范:欧洲货币一体化 616
三、内外协调政策 617
(一)国际收支均衡与总供求 617
(二)货币制度的协调 617
(三)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 618
(四)内外金融机构的协调 619
(五)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协调 619
四、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外协调 620
第二十二章 宏观金融效率与协调 623
一、宏观金融效率的界定 624
二、宏观金融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626
(一)宏观金融效率的衡量 626
(二)协调与金融效率 628
(三)宏观金融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630
三、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宏观金融效率 633
(一)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宏观金融效率 633
(二)金融机制和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宏观金融效率 634
四、产权制度与宏观金融效率 637
五、金融工具与宏观金融效率 639
(一)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宏观金融效率 639
(二)金融工具的协调与宏观金融效率 640
六、金融市场与宏观金融效率 641
(一)间接金融市场与宏观金融效率 642
(二)直接金融市场与宏观金融效率 645
(三)金融市场协调与宏观金融效率 647
七、利率机制与宏观金融效率 648
(一)利率与储蓄、投资的关系 648
(二)利率机制功能与宏观金融效率 649
八、宏观金融调控与宏观金融效率 651
(一)宏观调控与宏观金融效率 651
(二)调控方式与宏观金融效率 652
第二十三章 货币政策效率与金融协调 654
一、影响货币政策宏观金融效率的因素分析 655
(一)货币当局的金融政策效率 655
(二)货币政策效率与金融环境的动态协调 661
(三)金融内部协调与货币政策效率 662
(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效率 666
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率提高的若干思考 668
(一)中国货币政策效率的估价 668
(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率提高的途径 676
第二十四章 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681
一、从亚洲金融危机看金融发展的战略性失误 681
(一)政府主导型金融赶超战略的缺陷 681
(二)金融监管软弱 683
(三)利用外资的战略失误 687
(四)日、韩主银行制度的缺陷 688
二、金融发展的战略模式 689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689
(二)金融发展总体战略类型 690
(三)三种战略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691
三、金融创新战略 693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693
(二)金融创新的两种模式 695
(三)金融创新政府主导的根源 695
(四)政府主导型金融创新的效率损失和路径依赖 696
(五)从政府主导到市场推进——我国金融创新模式的战略转移 698
四、金融监管战略 699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699
(二)金融监管有可能损害金融效率 702
(三)制定合理的金融监管战略 703
(四)改进我国金融监管的战略措施 708
五、金融国际化战略 709
(一)金融国际化的利益与风险 709
(二)金融国际化总体战略 711
(三)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713
(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战略选择 714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715
主要参考文献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