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1
第一节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1
第二节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起源与历史沿苹 6
第三节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及其间的相互关系 17
第四节 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21
第五节 发展固体地球物理学的战略意义 32
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及早期演化 46
第一节 太阳系 46
第二节 太阳系中的最新星云假说 62
第三节 新星云假说的观测判据与分析 72
第四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 80
第三章 地球的年龄与地质年代 92
第一节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球的年龄 92
第二节 测定岩石年龄的放射性方法 101
第三节 地球的年龄 112
第四节 地质年代的划分与地壳演化 118
第四章 地球在空间的转动与轨迹 126
第一节 地球在空间的运动和状态 127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证据与非均匀性 137
第三节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证据 145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157
第五章 地球内部的圈层速度结构和物质组成与耦合 170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71
第二节 地壳结构与物质组成 180
第三节 上地幔结构与物质组成 193
第四节 上地慢与地幔低速层 198
第五节 下地幔和D″层结构与物质组成 211
第六节 地核 215
第六章 地球的重力场和均衡补偿 221
第一节 地球的重力位 223
第二节 大地水准面与地球的形状 236
第三节 地球的潮汐 253
第四节 地球的重力异常与重力场模型 270
第五节 地球的重力场与均衡补偿 277
第一节 地球磁场的基本属性 299
第七章 地球的磁场与西向漂移 299
第二节 地球磁场的极性倒转 314
第三节 地球磁场的成因 323
第四节 核幔边界与外壳磁流体的稳态水平运动 327
第八章 地球的电磁感应和电性结构 332
第一节 地球电磁感应的物理基础 333
第二节 电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率 343
第三节 中国地球深部电性结构研究 355
第九章 地球内部的热状态与地热场特征 369
第一节 热的传递方式 369
第二节 地球的热能源与耗损 386
第三节 地壳的内热与属性 396
第四节 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 410
第五节 中国地热场形成与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 421
第六节 中国地温和地温梯度的分布特征 429
第七节 地热能源的综合利用 443
第十章 地球内部的地震体波波场 456
第一节 地球介质的性质和类型 456
第二节 地球介质中的地震体波 475
第三节 地球内部地震体波的速度反演 500
第四节 地震体波的应用 522
第十一章 地震面波和地球的自由振荡 526
第一节 均匀弹性半空间中的面波——瑞利波 527
第二节 层状介质中的SH型面波——勒夫波 532
第三节 地震面波的频散 539
第四节 地球的自由振荡 548
第五节 地球内部的面波与导波 558
第十二章 地球内部复杂介质和结构与各向异性 568
第一节 地球内部复杂介质结构与各向异性存在的判据 570
第二节 岩石圈介质与结构的地震各向异性 582
第三节 上地慢介质的各向异性 595
第四节 地球深部圈层的介质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 600
第五节 地核介质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 603
第十三章 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内部和深层过程 610
第一节 三维结构与地震层析成像的尺度分类和研究途径 611
第二节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原理概述 616
第三节 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方法、模型与图像 626
第四节 全球性地震层析图像与地球内部 637
第五节 大洋中脊和地幔热柱区的地震层析图像 649
第六节 区域性地震层析成像(小尺度)与特异构造 652
第七节 地震层析成像与地球动力学 661
第八节 地震层析成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665
第十四章 地球科学大断面与地球动力学 673
第一节 全球GGT断面计划的布局与内涵 675
第二节 北美与欧洲的GGT大断面 681
第三节 中国地学大断面 697
第十五章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 717
第一节 青藏高原巨厚地壳与薄岩石圈结构和碰撞造山带的深部构造特征 718
第二节 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地球物理边界场效应 724
第三节 地震活动、断层面解与区域应力场 744
第四节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 749
第五节 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模式 763
第十六章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与地球物理场效应 771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和运动 773
第二节 地球内核自转速度快于地壳和地慢的判据 778
第三节 地球内核介质的各向异性与地核差异旋转运动机制的探讨 790
第四节 重力分异与物质运动和内核的差异旋转 795
第五节 地球内核旋转与地球内部的电磁场效应 799
第六节 内核差异旋转与全球变化 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