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州湾近岸海域概况 1
1.1 地理位置 1
1.2 地质背景 1
1.3 海岸类型 2
1.4 水深地形 2
1.5 温盐环境 2
1.6 气象 3
1.7 河流 5
1.8 小结 5
2 潮汐动力环境 6
2.1 潮汐水位 6
2.2 非潮汐水位 8
2.3 风暴潮 14
2.4 小结 20
3 潮流动力环境 21
3.1 潮流动力特征 21
3.2 垂向流速变化 25
3.3 潮流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31
3.4 余流及其季节变化 34
3.5 小结 39
4 波浪动力环境 40
4.1 波高 40
4.2 周期 41
4.3 波型 41
4.4 波向 42
4.5 小结 44
5 表层沉积物 45
5.1 材料与方法 45
5.2 沉积物类型 46
5.3 沉积物粒度特征 48
5.4 沉积物粒度分布成因分析 53
5.5 小结 55
6 垂向沉积物 56
6.1 材料与方法 56
6.2 柱状样粒度特征 56
6.3 柱状样粒度频率曲线 61
6.4 小结 65
7 沉积速率与沉积通量 66
7.1 概述 66
7.2 材料与方法 66
7.3 Pb活度垂向分布特征 68
7.4 沉积速率及沉积通量 71
7.5 沉积物定年 73
7.6 沉积环境演变 74
7.7 小结 75
8 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 76
8.1 概述 76
8.2 材料与方法 77
8.3 特征距离与采样网格对粒径趋势分析影响 78
8.4 周围环境对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影响 79
8.5 沉积物运移趋势分析 81
8.6 夏、冬季沉积物运移趋势比较 82
8.7 基于动力组分的粒径趋势分析 83
8.8 小结 85
9 沉积物粒径谱与多源组分分离 86
9.1 概述 86
9.2 材料与方法 86
9.3 表层沉积物粒径谱特征 87
9.4 表层沉积物粒径谱解析 88
9.5 垂向沉积物粒径谱特征 90
9.6 垂向沉积物粒径谱解析 97
9.7 小结 98
10 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 99
10.1 概述 99
10.2 材料与方法 99
10.3 端元分析 100
10.4 小结 104
11 沉积物分形特性 105
11.1 概述 105
11.2 材料与方法 105
11.3 沉积物粒度单分形 107
11.4 沉积物粒度多重分形 108
11.5 分维与各粒级含量关系 110
11.6 分维空间差异成因分析 110
11.7 小结 111
12 悬沙 112
12.1 概述 112
12.2 材料与方法 112
12.3 悬沙浓度空间变化特征 114
12.4 悬沙浓度垂向变化特征 115
12.5 悬沙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118
12.6 悬沙浓度变化影响因素 133
12.7 悬沙浓度变化周期 135
12.8 小结 139
13 悬沙级配 140
13.1 悬沙粒度特征 140
13.2 悬沙级配特征 143
13.3 再悬浮作用的空间变化 151
13.4 再悬浮作用的强度 152
13.5 小结 153
14 悬沙通量 154
14.1 概述 154
14.2 计算方法 154
14.3 悬沙通量机制分解 155
14.4 异地再悬浮输沙 159
14.5 本地再悬浮输沙 163
14.6 悬沙通量变化 164
14.7 小结 166
15 悬沙动力机制 167
15.1 潮流动力 167
15.2 波浪动力 178
15.3 波流作用下再悬浮通量 181
15.4 悬沙动力机制分析 193
15.5 小结 205
16 岸线变化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 207
16.1 概述 207
16.2 材料与方法 207
16.3 岸线变化对水动力的影响 210
16.4 岸线变化对水质点输运的影响 212
16.5 岸线变化对水交换的影响 213
16.6 岸线变化对纳潮量的影响 214
16.7 小结 215
17 沉积动力变化的环境效应 216
17.1 概述 216
17.2 近岸海域水质分析 216
17.3 沉积物环境质量 231
17.4 底栖生物的环境效应 250
17.5 小结 258
参考文献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