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 1
第一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概况 1
一、50年代以前的大略 1
二、5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3
(一)转向以汉语语法史为主 3
(二)出现断代的和专书的语法研究 4
(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热潮的兴起 5
(五)开始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6
(四)涌现出一批虚词研究著作 6
三、外国汉学家的古汉语语法研究 7
第二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
一、后半世纪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队伍大大超过前半世纪 7
二、研究内容方面的重大改变 8
三、研究方法上的明显进步 9
四、研究范围方面有所扩大 11
五、虚词研究有了长足发展 14
六、对今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建议 15
(一)改变轻视理论的倾向,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 15
(二)拓宽研究领域 16
(三)重视鉴定语言材料 17
(四)加强信息交流,制定全盘研究规划 18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专著简介 19
一、《马氏文通》 19
三、《中国文法通论》 22
四、《国文法之研究》 23
五、《国文法草创》 23
六、《词诠》、《高等国文法》、《马氏文通刊误》 24
七、《中国文法语文通解》、《文言语法》、《文言虚词》 25
八、《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 26
九、《古书虚字集释》 29
十、《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30
十一、《殷虚卜辞综述·文法章》 31
十三、《古今汉语比较语法》 33
十四、《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34
十五、《汉语语法史概要》 35
十六、《汉语语法史纲要》 36
十七、《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37
十八、《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38
十九、《汉语历史语法要略》 39
二十、《简明汉语史》(下编——汉语语法史) 40
二十一、《甲骨文虚词词典》 41
二十二、《中国古代语法》 43
二十三、《论语二十篇句法研究》 44
二十四、《世说新语语法探究》 45
二十五、《论孟虚字集释》 46
二十六、《中国语历史文法》、《汉语史通考》、《汉语文法论·古代编》、《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 47
二十七、《古汉语虚词词典》 49
第四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 50
一、语法问题泛论 58
第五节 古汉语语法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 58
二、《马氏文通》研究 62
四、其他专书研究 66
五、书评、人物评论 69
六、词法研究 71
(一)构词法 71
(二)虚词泛论、词类泛论 71
(三)助词 72
(五)介词 74
(四)副词 74
(六)语气词 75
(七)连词 76
(八)叹词、象声词 76
(九)个别词的讨论 77
(十)指代词 79
(十一)数量词 82
(十二)系词 83
(十三)动词 84
(十六)词性活用 85
(十四)形容词 85
七、句法研究 86
(一)语序 86
(二)双宾语 87
(三)补语 89
(四)结构 89
(五)句式、句型 91
(六)特殊动宾关系 93
(七)疑问句 94
(九)被动句 95
(八)否定句 95
(十)省略、变换 96
(十一)复句 96
(十二)句读 97
第二章 20世纪的古汉语词汇研究 98
第一节 古汉语词汇研究概况 98
一、词汇学理论的探讨 99
(一)西方普通语言学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词汇学理论的发展 99
(二)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汉语词汇的认识 105
(三)斯大林语言学说对汉语词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117
(四)语义学的引进给汉语词汇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120
二、古汉语词汇的研究 121
(一)古汉语词汇概论 121
(二)汉语词汇史通论 123
(三)汉语语源研究 125
(四)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 130
(二)《中华大字典》 137
(三)《辞海》 137
(一)《辞源》 137
三、大型古汉语辞书的编纂 137
(四)《汉语大字典》 138
(五)《汉语大词典》 138
四、训诂学的衰落与新生 138
(一)训诂学的衰落 139
(二)训诂学的新生 141
第二节 古汉语词汇学的回顾与展望 143
一、起步较晚,要急起直追 143
四、积极开展对断代、专书、专类词语的研究 144
三、改进研究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144
二、加强理论研究 144
五、新的训诂学要注入新的生命力 145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汉语词汇研究专著简介 145
一、《文始》 145
二、《广韵声系》 147
三、《同源字典》 149
四、《古汉语词汇纲要》 151
五、《汉语词汇史纲要》 152
六、《汉语词汇史概要》 153
七、《诗词曲语辞汇释》 154
八、《诗词曲语辞例释》 156
九、《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157
十、《训诂丛稿》、《训诂学》 158
十一、《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160
十二、《辞通》 162
十三、《联绵字典》 165
十四、《辞源》 166
十五、《中华大字典》 167
十六、《辞海》 169
十七、《中文大辞典》 170
十八、《汉语大字典》 171
十九、《汉语大词典》 172
第四节 古汉语词汇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 174
第五节 古汉语词汇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 180
一、词汇学、训诂学泛论 180
二、构词法 182
三、联绵词 183
四、词义问题 185
(一)词义泛论 185
(二)词义演变 185
(三)词义引申 186
(四)同义词、反义词 187
(五)反训 187
(六)声训 189
(七)右文说 189
(八)因声求义 190
(九)偏义复词 190
五、语源学、同源词 191
六、基本词汇 194
七、成语、熟语、谚语、歇后语 195
八、魏晋以来的口语词 196
九、敦煌变文词语 200
十、外来词、佛经词语 201
十一、专书研究 203
(一)《尔雅》与群雅 203
(二)《方言》 205
(三)《释名》 206
(四)其他专书 207
十二、书评及人物评论 208
一、古汉语音韵学在理论、工具、材料上的新进展 212
第一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概况 212
第三章 20世纪的古汉语音韵研究 212
(一)在语音理论方面有了普通语言学、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的科学指导 214
(二)在记音工具方面采用了拼音字母和国际音标 216
(三)在研究材料方面扩大到对音资料、现代方言和汉藏语系 220
二、中古音研究 224
(一)《切韵》性质问题 226
(三)韵类问题 229
(四)元音系统问题 230
(五)重纽问题 231
(六)〔j〕化问题 233
(七)介音问题 234
三、上古音研究 235
(一)声母问题 237
(二)主要元音问题 241
(三)介音和韵尾问题 243
(四)声调问题 245
四、近代音研究 248
(一)《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和性质 248
(二)《中原音韵》的声母问题 251
(三)《中原音韵》的韵母问题 253
(四)《中原音韵》的声调问题 254
第二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55
一、新学与旧学的摩擦和交融 255
二、西方语言学的深刻影响 257
三、收获巨大、共识增多 259
四、音韵学初步繁荣的局面已经出现 260
(一)传世的古代音韵学著作 261
(二)通论性和普及性的著作 262
(三)语音史和语音学史的著作 263
(四)音韵学工具书 264
(五)专家论文集 265
五、对今后汉语音韵研究的几点希望 265
(一)积极利用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作为音韵学研究的新手段 265
(二)各个历史阶段音韵研究发展不平衡,今后要加强上古音的研究 266
(三)加强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 267
(四)编撰出版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韵学专著 267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汉语音韵研究专著简介 268
一、《国故论衡》(上卷) 268
二、《汉语音韵学》 269
三、《汉语音韵学导论》 271
四、《古音系研究》 273
五、《汉语音韵讲义》 274
六、《汉语音韵学常识》 275
七、《汉语语音史纲要》 276
八、《汉语语音史》 278
九、《古音说略》 281
十、《上古音韵表稿》 283
十一、《上古音研究》 284
十二、《中国音韵学研究》 285
十三、《切韵研究》 288
十四、《中原音韵音系》 289
十五、《中原音韵表稿》 291
十六、《中国音韵学史》 292
十七、《等韵源流》 294
十八、《汉语等韵学》 295
十九、《十韵汇编》 296
二十、《唐五代韵书集存》 297
二十一、《古声韵讨论集》 298
二十二、《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 299
第四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 300
第五节 古汉语音韵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 308
一、音韵学泛论 308
二、上古音 312
(一)综论 312
(二)声类 315
(三)韵部 318
(四)声调 321
(一)综论 322
三、中古音 322
(二)声类 325
(三)韵部 326
四、近代音 327
(一)综论 327
(二)声类 329
(三)韵部 330
(四)声调 330
五、等韵 331
六、书评 332
七、人物评论 335
第四章 20世纪的古文字研究 337
第一节 古文字研究概况 337
一、甲骨文研究 337
二、金文研究 350
三、战国文字研究 359
(一)战国金文 360
(二)战国玉石文字 362
(三)战国简帛文字 365
(四)战国陶文 368
(五)战国古玺文字 369
(六)战国货币文字 371
四、《说文》研究 373
五、其他问题研究 377
(一)汉字起源的研究 377
(二)汉字性质的研究 378
(三)汉字结构的研究 379
(四)概论性专著 381
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384
一、西学东渐,文字学完全脱离了经学樊篱, 384
第二节 古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84
二、古文字研究的蓬勃发展,使20世纪中国文字学大放异彩 386
三、对今后古文字研究的几点希望 389
(一)加强工具书和专著的出版 389
(二)加强学术交流 390
(三)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 390
第三节 有影响的古文字研究专著简介 391
一、《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考释》 391
二、《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 393
三、《殷虚文字类编》 395
四、《卜辞通纂》 396
五、《甲骨文编》 397
六、《殷契萃编》 398
七、《殷虚卜辞综述》 400
八、《甲骨文字释林》 401
九、《甲骨文合集》 402
十、《甲骨文选注》、《甲骨文文字学》 403
十一、《金文编》 404
十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406
十三、《积微居金文说》 408
十四、《金文诂林》 409
十五、《金文大字典》 410
十六、《古钱大辞典》 411
十七、《先秦货币文编》 413
十八、《古币文编》 413
十九、《古玺文编》、《汉印文字征》 414
二十、《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 416
二十一、《古陶字汇》、《常用古文字字典》 417
二十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甲骨文字典》 418
二十三、《古文字类编》 419
二十四、《古文字学导论》 420
二十五、《古文字学纲要》、《甲骨文简论》 421
二十六、《文字学概要》 423
二十七、《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 424
第四节 古文字研究重要著作书目(以出版年代为序) 425
第五节 古文字研究重要论文分类索引 444
一、文字学、文字学史泛论 444
二、古文字泛论 446
三、《说文解字》研究 448
四、汉字起源 453
五、汉字性质 455
六、汉字结构 456
七、假借、通假 459
八、字体演变 461
九、甲骨文 463
十、金文 468
十一、玉石文字 473
十二、简帛文字 475
十三、陶文 478
十四、古玺文字 479
十五、货币文字 481
十六、书评 483
十七、人物评介 484
十八、其他 487
(一)女书 487
(二)王安石字说 488
(三)武则天、太平天国造字改字 488
(四)其他字书 489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