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表现:文艺的审美意识 5
一、文艺的本质是审美的 5
二、文艺的直接表现对象是审美意识 21
三、审美意识的内涵 25
四、审美意识的特征 28
第二章 感应:审美意识的生成 31
一、“感应”的哲学内涵 31
二、物质感应 34
三、精神感应 38
四、审美感应 43
五、原始审美意识与原始精神感应 49
六、审美意识是审美感应的产物 59
第三章 界定:美与两种感应类型 73
一、审美感应的两种类型 73
二、外感应与内感应的特点 76
三、关于美的争论的历史回顾 82
四、美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90
五、感应美学——美是主客观审美感应的产物 102
第四章 物本感应 117
一、审美感应的模式 117
二、物本感应的基本特征 124
三、物本感应的审美表现方式 127
四、物本感应的审美理论倾向 148
五、物本感应的审美创作潮流 168
一、心本感应的基本特征 174
第五章 心本感应 174
二、心本感应的审美表现方式 177
三、心本感应的审美理论倾向 195
四、心本感应的审美创作潮流 214
第六章 平衡感应 221
一、平衡感应的基本特征 221
二、平衡感应的审美表现方式 225
三、平衡感应的审美理论倾向 241
四、平衡感应的审美创作潮流 255
第七章 形式感应 264
一、形式感应的基本特征 264
二、形式感应的审美表现方式 270
三、形式感应的审美理论倾向 288
四、形式感应的审美创作潮流 318
第八章 领悟:文学欣赏的感应 325
一、审美意识的能指化与前领悟的主客体间距化 325
二、解不可解:感应作为意义领悟的方式 344
三、“我在性”与欣赏感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65
四、感应论视角中的接受理论批评 385
第九章 历史:审美感应理论的发展 393
一、以《周易》为代表的孕育期 393
二、以《乐论》《乐记》为代表的萌芽期 399
三、魏晋南北朝——审美感应理论形成期 405
四、唐宋——审美感应理论发展期 412
五、明清——审美感应理论成熟期 426
后记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