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岳天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30114361
  • 页数:8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全面总结和分析国内外资源环境领域主要期刊内容的基础上,选编了比较实用和有科学价值的数学模型和定量指标的精髄部分。本书中数学模型和定量指标共有3055组,其中包括地球信息科学类71组、自然地理学类674组、人文地理学类415组、生态学类1195组。在选编过程中,对书中数学模型和定量指标的错误之处均进行了严格修正。

第一篇 地球信息科学 3

第一章 遥感成像与信息传输机制 3

植被冠层的热辐射数值方程 3

观测角度对植物冠层温度的辐射测量影响的计算模型 3

林冠中光的透射和反射分析公式 3

微波雷达对玉米和高粱的冠层水分、叶面积指数和干重的响应模型 4

基于卫星微波辐射计的降雨率探测模型 4

消除地形影响的方法 4

利用卫星热红外数据估计表面温度的计算模型 5

微波亮度温度数据的大气校正模型 5

反射率计算公式 5

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模型 5

雪累积率的计算方法 6

地面长波辐射经验计算公式 6

大气浑浊度分析公式 6

卫星多谱段扫描图像MS的定位计算公式 7

半球面反射系数计算公式 7

热红外扫描影像分析公式 7

植被雷达后向散射与辐射发射的回归模型 7

叶片尺寸对玉米微波后向散射影响的估算模型 8

冠层反射系数,光合作用和蒸发(Ⅱ)之间的线性相互依赖关系模型 8

基于多重散射方程解析解的冠层反射模型 8

红外辐射定律及红外发射率 9

矿物和岩石的介电性模型 9

仿射变换的数学模型 10

漫反射率的估算模型 10

辐射的物理模型 10

大气中水蒸气效应校正的线性关系模型 10

雷达反射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模型 10

基于多重散射LOWTRAN码的多光谱传感器数据模拟模型 10

从空间测量陆面温度的可行性物理基础 10

辐射输运的数值模型 11

坡地辐射场研究模型 11

影像类型界线转绘方法 12

原始的热模型 12

光散射模型 13

植物冠层中的传输方程及其蒙特卡洛方法 13

裸地双向反射系数预测的物理模型 13

反射系数因子(RF)模型 13

灌木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与Artemisia tridentata的红外发射率及相应温度校正模型 13

HRV数字计数到反射系数的转换模型 14

从兰勒曲线值得到的光学厚度成分修正估计模型 14

热红外辐射解释模型 14

不均匀方位角分布的冠层参数反演推理模型 15

双参考温度自动增益补偿微波辐射计的灵敏度模型 15

递归计算模型 15

卫星图像中大气影响的消除模型 16

Kubelka-Munk荧光模型(KMF) 16

农作物残余物的辐射通量模型 16

关于波长λ的IFOV散射截面,总的地面IFOV的反射功率模型 16

农作物反射光的偏振度计算模型 17

利用紫外线反射率通过卫星观测估计入射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模型 17

遥感研究的理论模式 17

底片上所得某光谱波段和该光谱波段曝光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17

海冰微波辐射的数值模式 17

成像光谱仪数据分析方法 18

多层随机介质的辐射传输方程和边界条件模型 18

动态定位技术的基本方程 18

频域误差改善方法 18

农作物生物量和水分状况的微波植被指数探测模型 18

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估算模型 19

规则丛生冠层的半球面辐射及直接辐射通量模型 19

测量发射率的双温度法 19

从POLDER在海洋上空的观测值获取光学及物理参数的解析模型 20

正射影像负片的编制模型 20

TM图像地物颜色的定量预测及标准化控制模型 20

不连续植被二向性反射的几何光学与辐射传输一体化综合模型 20

海岸线长度模型 21

迁飞轨迹模型 21

AVHRR图像大气影响校正模型 21

多次散射及热红外辐射计算 21

锥形树干模型 22

土壤反射率可给模型 22

CCD相机数据的系统几何校正模型 22

二维RGS法模型 22

多成分植被冠层的双向反射模型 22

有效辐射计算的修正模型 23

双向反射测量值的数学模型 23

AVHRR的双向反射效应及其复合的数学模型 23

一维离散坐标冠层反射模型 23

辐射灰度纠正模型 24

调频三角波的频率模型 24

自然光辐射各分量卫星遥感图像的计算机生成原理与方法的数学模型 24

估计植被冠层有效衰减系数的微波传输模型 24

表面温度与蒸散量的计算模型 24

中分辨率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系统分析及接收系统的研制模型 25

土壤水分和植被生物量的获取模型 25

一个新的冠层反射模型 26

从卫星观测获取地表长波通量的数学模型 26

卫星获取表面短波辐射的数学模型 27

地球表面有效光合作用辐射的估测模型 27

辐射传输方程 27

数值模拟结果——σ-е相关关系模型 27

成像光谱图像处理中的光谱吸收指数及吸收鉴别模型 27

生物量密度-反射散射关系模型 28

热象仪测量原理 28

BRDF模型 28

水汽透过率及其密度计算 28

薄云成像模型 28

空间波与长试样法测量介电常数的模型 29

太阳直射辐射模型 29

湿地植被成像光谱的分析模型 29

干涉雷达成像原理和处理方法 29

能量平衡方程的化简及热惯量求解模型 29

海洋雷达高度计测高原理及关键技术 30

辐射传输及大气光学参量测量模型 30

大气地表辐射传输模型 30

高度计系统分析与分裂门跟踪及全程搜索模型 30

大气交叉辐射影响模型 30

卫星传感器接收的地表亮温模型 30

INSAR干涉图的相位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 31

后向散射模型 31

太阳光变角入射时辐射计热力学微分方程 3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 31

真实蒸散量计算模型 31

总的辐射计算公式 32

地表温度与比辐射率的物理方程 32

地面目标反射率模型 32

反演方程和数值模拟模型 32

关于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及光合作用率估计的一些半经验性模型 33

任意地面点的成像方程 33

机载激光扫描测距仪及其性能分析模型 33

频率响应及一维原形滤波器的设计模型 33

逆向辐射的机制及其对定标的影响模型 33

森林反射模型 34

海洋表面油膜的SAR检测机制 35

微波辐射计系统模型 35

高度计系统设计及测高精度分析模型 35

海洋水CCD成像仪输出模型 36

热辐射传输方程 36

高度计海面风速反演的模式函数 36

互补相关方程 36

海水微波辐射传输模式 36

PHI成像光谱图像反射率转换模型 37

树冠层中的辐射传输模型 37

一维辐射传输方程 37

通过机载散射仪的土壤水分模型 37

无限反射公式 38

星载SAR的工作原理及其系统设计模型 38

陆面温度反演算法 38

星载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仿真模型 39

辐射特性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模型 39

总光合作用估计模型 40

机载热红外扫描仪的信噪比分析模型 40

星载SAR图像的两种实用化R-D定位模型 41

多光谱摄影原理 42

照像物镜所成像的照度模型和乳胶在正常曝光区段密度模型 42

漫反射率模型 42

利用卫星辨识高于像素分辨率的地表温度场分析模型 42

第二章 地物波谱与频谱特征 42

城市区域热红外成像发射率变化的测算模型 43

可见光的反射和偏振百分比计算公式 43

通过红外测温法测量湿度的测算模型 43

归一化亮度温度定义模型 43

类内与类间离散性比值模型 43

空载雷达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模型 43

水稻含水率及其鉴别指数模型 44

土地利用的聚类分析模型 44

基于AVHRR卫星图像的植被分类模型 44

玉米与高粱的多成分模型 44

绿度计算模型 45

植物水分胁迫的微波遥感模型 45

作物绿度模式及其与四波段平均反射率的关系模型 45

水资源联合利用的合理性分析模型 45

混合影响分析(ANOVA)模型 45

地面温度的修正算法 46

有效反射率的计算模型 46

辐照光谱计算模型 46

地面上总生物量计算公式 46

玉米冠层吸收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的光谱估计模型 46

土壤水分影响的观测模型 46

空间自相关模型 47

森林群丛在X-,C-及L-波段的后向散射及衰减特性的测量模型 47

大气校正模型 47

主成分分析方法 47

叶绿素浓度的估算模型 47

卫星监测海洋的理论模型 47

二向性反射和方向波谱特征模型 48

叶片水分含量变化探测模型 48

加权差植被指数 48

冠层结构指数的计算模型 48

植被介质的多组分多层微波后向散射模型 49

Indv相对于像素内变化的变化率计算公式 49

玉米光谱-生物物理学数据的多地点分析模型 49

反射光的偏振度模型 49

叶的光学特性谱PROSPECT模型 49

辐射亮度温度模型 50

通过谱分解技术对土壤生物物理特性的估算模型 50

水分位势和相对水分含量的分析模型 50

均一分布的草叶层的后向散射模型 50

地物光谱波形分析模型 51

利用NOAA-11 AVHRR波段4和5对地表温度的大气校正模型 51

理论模式均匀双层介质的亮温模型 51

稻谷产量的回归方程 51

槭衰老指数模型 51

辐射量及植物量的光谱估计模型 52

反射谱的比值分析(RARS)模型 52

空间属性提取算法的相关模型 52

SOILSPECT模型 53

光谱-生物物理学数据的多地点分析模型 53

波段6的假定发射模型 53

农作物植被层的平均介电常数 53

多光谱数据与地面光谱数据之间的相关模型 53

谱混合分析模型 54

用AVHRR数据确定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可行性论证模型 54

光谱波形分析法的数学原理 54

无云的大气-海洋系统反射率解析模型 54

光截留和生物量计算模型 55

PROSPECT+SAIL冠层反射模型 55

空间域内的总能量模型 55

方向性孔隙率与日截留效率的计算模型 55

多谱段双向反射模型 55

植被指数/温度(VIT)梯形模型 56

土壤校正植被指数的修正模型 56

冠层反射率对叶片反射率的敏感度计算公式 56

基于AVIRIS观测数据的冠层生物化学估计的多变量分析模型 56

粗糙表面的非线性混合谱段模型 56

多谱段卫星观察的协作模型 57

农作物参数估计模型 57

地球表面热红外遥感观测的信息提取算法 57

植被吸收的PAR双向反射估计模型 58

反射波谱线性拟合模型 58

叶面积指数与反射率的关系模型 58

植被指数 59

土壤校正植被指数与大气校正指数模型 59

标准化水分差异指数 59

松毛虫危害的光谱特征与虫害早期探测模式 59

土壤湿度和表面粗糙度的主动式/被动式微波数据估计模型 59

小麦的雷达信号描述模型 60

混合光谱分析模型 60

KT变换 60

火灾后生态系统恢复速率的模拟模型 60

水色与水体成分的吸收和散射的关系模型 60

水体各成分的后向散射模型 61

在3.75μm波段反射信号的AVHRR数据恢复模型 61

水蒸气吸收的影响模型 61

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热红外多波段数据恢复模型 61

森林地面枯落层的散射模型 62

AVHRR波段3的反射率计算模型 62

LIBERTY——叶片生物化学浓度对反射谱的影响模型 62

土壤表面水分指数衰减函数 62

植被指数的计算 63

定量遥测污染云团光谱模型 63

遥感光谱信号模型 63

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公式 63

地表温度的精确性评估模型 63

森林覆盖变化探测的相对校准模型 64

线性谱混合模型(LSMM) 65

叶片光学特性随机性模型的修订模式 65

冠层叶绿素浓度的机载波谱信号估计模型 65

FLIM模型 66

温度无关的谱指数 66

利用C波段雷达数据监视农作物生物量的方法 66

增强植被指数(Iev)复合方法 66

机载ASAS高光谱BRDF数据的各向异性因子的分类模型 67

协方差-方差比模型 67

露水形成的最大速率及其形成总量的计算公式 67

岩石试验室反射光谱的相似系数聚类分析模型 67

X波段散射计辐射计组合系统理论分析模型 67

森林的直向多谱段反射模型 68

陆地表面发射率的计算模型 68

LAI获取的短波红外修正模型 68

小波分析函数 68

热发射率对比方法 69

雪水当量的计算模型 69

红光-近红外反射系数空间中的植被等值线分析模型 69

植被-温度指数模型 69

叶片尺度的测量及模拟模型 70

植被光谱的光学-生物物理关系模型 70

水面反射率Rw模型 70

宽波段热红外方向性辐射建模 70

植被群体反射光谱及其导数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分析模型 70

土壤调整植被指数的计算公式 71

总光合作用率估计模型 71

各种噪声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71

成像干涉光谱仪信噪比分析公式 71

土壤水分-反射系数 72

宽波段和高光谱植被指数 72

NO2含量的太阳光谱遥测模型 72

第三章 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 73

冠层受到的净辐射计算公式 73

作物绿度的计算模型 73

二维遥感数据的判别分析模型 73

农作物判别的曲线模型 73

地面温度的计算公式 73

陆地卫星影像数字处理的环境背景效果增强模型 73

流域径流遥感估算模型 74

气温和日照区划方法 74

单位面积土壤辐射功率W模型 74

基于遥感数据的地上生物量估计模型 74

NOAA-CCT草场产草量分析公式 75

L-波段土壤发射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模型 75

SIR-A图像的灰度值与土壤复介电常数的关系模型 75

绿色因子的计算模型 76

两场降雨范围模式之间吻合度的交叉相关模型 76

冠层反射系数CR计算模型 76

大沙漠中植被的季节及年季变化的关系模型 76

森林生物量和体积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估计模型 76

微波极化差指数与归一化差植被指数的相关灵敏度模型 76

马尔可夫平稳随机域模型 77

雪线高度模型 77

森林生态的数字地形模型 77

目标函数模型 77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与分类模型 78

纹理模型和纹理识别模型 78

森林蓄积量的估测模型 78

利用TM资料对湖泊和滩地调查的理论模型 78

定义相似程度的计算模型 79

两维接边选择方法和彩色图像的镶嵌模型 79

松树林冠层的短时热响应的测量模型 79

地形对遥感数据影响的评估模型 79

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 80

遥感信息与地理数据复合的数学模型 80

标准概率松弛方法的性能分析模型 80

植被信息恢复模型 81

计算冬小麦种植面积的两种方法 81

植被指数的大气及视角校正模型 81

基于最大似然分类法的面积估计改进模型 81

24小时蒸散量的计算模型 81

小麦的谱响应及其与农业变量的关系模型 82

农田表面能量平衡的分析模型 82

FCM分类方法 82

波浪波长和方向提取的图像纹理分析模型 82

利用Landsat TM图像及地面收集数据对农作物面积进行估计的两种方法 83

几何-光学冠层模型 83

季节性积雪估算公式 84

卫星遥感水下地形地貌的模糊判别模型 84

水库蓄水量模型 84

地质统计学方法 84

端元比例方法 84

KAPPA统计模型 84

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模型 85

农田全日蒸散总量的遥感瞬时估算模型 85

TM图像信息特征提取方法 85

植被冠层PAR吸收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SAIL模型 86

不完全冠层表面温度的物理模型 86

均匀区域上植被覆盖的叶面积指数 87

地表温度的SWT算法 87

AVHRR的分离窗方法 87

利用误差矩阵改进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 87

辐射率R模型 88

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积雪的计算方法 88

悬浮泥沙遥感定量的统一模式 88

航片抽样精度的估算——抽样误差E模型 88

K-T变换公式与森林蓄积量估算模型 88

SCS模型的改进 89

土壤侵蚀定量模型 89

叶绿素含量及Tahoe湖深度的估计模型 89

(X,Y,Z)颜色系统与(R,G,B)颜色系统的转换模型 89

遥感积雪识别中的分级模糊聚类算法 89

红外遥感油气资源勘探的技术方法 90

叶面积指数与CASI数据的相关关系 90

土壤背景二轴纠正的植被指数TWVI模型 90

航空遥感测量海面油膜厚度的基本公式 90

油气勘查模型 91

水稻减产量P模型 91

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模型 91

田块尺度的蒸散(ET)估计模型 91

冠层后向散射的Water-cloud模型 91

蒸发系数与植被指数间关系的模拟模型 92

蒸发率的遥测模型 92

Kriging插值模型 92

多源遥感数据分类精度的评估模型 92

Indv时间变化图的半经验公式 92

小麦地土壤及作物参数的估计模型 93

植被冠层中双向间隙函数及其测定测量模型 93

分维值D模型 93

距平植被指数模型 93

提高土地覆盖精度的相关模型 94

亮度值转换模型 94

绝对湿度模型 94

热惯量及热扩散率模型 94

覆盖度损耗模型 94

薄云覆盖下水体的气象卫星识别模型 95

水稻遥感动力估产模拟的建模方法 95

SAVR法分维估计与方向分维纹理度量模型 95

观测和分析反演方程 95

线性2m叉数的自然数编码及其收敛性分析 96

TM影像配准及其作物估产方法的精度检验模型 96

陆地表面状态参数估计的遥感算法 96

利用微波亮度温度估计近地面空气温度的经验模型 96

生物物理参数的反演算法 96

尘土反射率、面积百分比及负荷之间的关系模型 97

计算日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积分值法 97

fBm纹理分析模型 97

渍害遥感的理论识别模型 97

纹理特征测量及迭代四叉树分割模型 98

植被指数模型 98

纹理监测函数器及其多尺度分析模型 98

树冠叶面积体密度L(x,y,z)模型 98

烃类微渗漏信息计算机提取的OIF指数 98

纹理测度模型 98

微观像纹理与宏观像纹理提取方法 98

微波信号传输的雷达方程 99

几种主要消除斑点噪声滤波处理算法的数学模型 99

空间域滤波模型 100

太阳直射光谱遥感大气柱水汽总量模型 100

TM图像数字镶嵌的坐标变换及其精度模型 100

普朗克方程——光谱辐射强度 100

遥感影像纹理分类模式 100

生物变量的高光谱估计模型 101

卫星遥感估测土壤水分的相关模型 101

基于FPAR的简化生长模型 101

雪灾判别模型 101

叶、土壤反射模型 101

双层热平衡模型 102

灰度变化的平流方程 102

TIMS图像的定标处理与温度图像的生成模型 102

Kappa系数 102

图像分割中随机噪声的影响分析模型 102

样条二进小波的影像多尺度边缘检测模型 102

高光谱数据的导数分析模型 103

气候胁迫与草地NDVI时间积分关系的分析模型 103

SSM/I数据的信息获取数学模型 103

土壤后向散射模型 103

从AVHRR短波波段估计BRDF的数学模型 104

岩石的热模型 104

农田TB及其指数的辐射传输模拟模型 105

海洋水色遥感信息特征量的分析模型 105

BRDF模型 105

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相关模型 106

匹配滤波结合Chirp Scaling算法 106

IHS变换复合方法及其像质评价标准 107

大气水汽和气溶胶对获取地表温度影响的计算模型 108

土壤水分含量的遥感估测模型 108

Lee的滤波算法模型 108

简化的IEM模型 108

木本和草本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 109

第二代一般全球生产力效率模型(GLO-PEM2) 109

地表粗糙度影响的消除模型 109

稀疏植被的NDVI-TS关系及蒸腾率的估算模型 110

较大像元的I1a的计算模型 110

大气吸收的校正模型 111

散射模型 111

快速近似主成分分析算法 111

激光测距点分析与阴影分析模型 112

海水反射率R(λ)模型 112

干涉雷达复图像配准方法分析模型 112

信号的多尺度分析算法模型 112

散射系数σ°模型 112

城乡断面上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模型 113

相近指数 113

景观的异质性分析方法 113

土壤线的数学表达式 113

调制传递函数T(L)模型 114

估计非均匀冠层植被参数的混合模型 114

基于分数布朗几何的粗糙表面模型 114

FLIM模型及其修正 114

气溶胶模型 115

土地覆盖分类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多种判据 116

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大小的预测模型 116

BRDF校正模型 116

植被水分含量的计算模型 117

基于生理视觉的静态边界模型 117

水稻微波后向散射模型 117

多源信息融合分析的证据推理模型 117

海水微波测厚理论模型 118

混合像元组分温度的多角度遥感数据反演模型 118

贡献率 118

多角度POLDER数据互易原理的验证模型 118

极化数据的目标分解模型 119

雪面反照率的反演模型 119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模型 119

图像DN值与反射率关系模型 120

SAR影像滤波模型 120

TM对NOAA面积校正模型 120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与方法 120

海冰密集度计算模型 120

多光谱数据压缩系统基本方法 121

大气影响校正模型 121

冠层反射的简化模型 121

定量统计分析模型 121

区域构造变形场及应力场定量分析模型 122

遥感信息模型 122

绿量的遥感测算模式 122

构造遥感数据向量的角度关系模型 122

人工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模型 122

Kappa系数模型 122

多光谱图像无损压缩变换 123

斜率法 123

纹理特征统计量模型 12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分析处理模型 123

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方程 124

全极化散射的Mueller矩阵解 124

数字正射影像的关键镶嵌技术 124

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 124

区域的线性蒸发散模型 125

误差模型 125

分类K-L变换 125

影像压缩理论模型 125

USLE模型中植被覆盖因子的定量估算 126

电波在地下介质中二维传播方程 126

变化向量的变化强度模型 127

Radon变换模型 127

几何纠正的数学模型及其线性化 127

像元地面反射率的反演模型 127

基于曲线论的变化探测模型 127

等面积纬度和等量纬度与地理纬度的关系式 129

坐标变换的基本方法 129

简单几何形体的高程面积曲线 129

横轴墨卡托投影和高斯-克吕格投影公式 129

第四章 地图 129

统计数据分析和分级方法(t检验) 130

专题制图系统中面状符号、符号位置及独立符号子程序 130

叶片的水分指数(LWC1)计算模型 131

图像变换局部增强法公式 131

森林潜热通量密度的遥感作图方法 131

区域变量理论 131

消除经纬仪高度对遮蔽角影响的计算方法 132

地表能量平衡成分图制作的相关模型 132

遮蔽区域内任意点的遮蔽角和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132

空间实验室测量相机像片的几何特性及其精度分析模型 133

半变图的计算公式 133

多焦点投影公式 133

纠正的基本原理 133

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重合度计算公式 133

加密点预期精度估算公式 134

图像处理的样条函数 134

地理背景底图制作及等值线图绘制的相关模型 134

基于冠层反射模型的森林植被图制作 134

利用SIR-C/X-SAR图像描述北部森林的碳特性 135

制图准确度评估模型 135

图斑取舍方法 135

图形梯尺公式 135

雷达图像大范围校正模型 136

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专题制图要素分级方法 136

粗略分辨率和精细分辨率数据的组合使用 137

评价植被生态利用分类图的定量模糊方法 137

分类器及其组合模型 137

利用相关松弛法寻找GOP 137

稳态迁移因子模型 138

大气校正的时间内插模型 138

国土地形成像过程的数学模拟与几何失真恢复模型 139

因子属性的敏感性分析公式 139

地形描绘的数学方法 139

山地地形参数计算模型 139

第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 139

多边形面积模型 139

MLREIS土地资源评价模型 140

生产潜力模型 140

卫星遥感数据景的地理坐标工程计算公式 141

GIS支持下坡面太阳辐射的计算公式 141

定级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 141

VI与其他环境参数的关系模型 142

GIS支持下森林火场蔓延的空间模拟模型 142

分形内插与DELAUNAY三角网结合的可视化数据模型 142

空间数据的三角形四叉树结构 142

山洪灾情评估模型 143

格点破度变化率 143

草地雪灾监测分析公式 143

农田损失的GIS评价公式 144

空间分解模型 144

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矿化量的地域性估测模型 144

LISEM子模型 145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环境模型 146

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与GIS评估模型 146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与利用程度关系的分析公式 146

土壤侵蚀量的估算 147

拓扑一致性模型 147

粮食生产潜力计算过程 148

地形纠正的数字高程模型 148

三维立方体体元双线形插值公式 148

频率计算公式 148

地貌特征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149

地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模型 149

贝叶斯统计推理定理及模型 149

GIS中缓和曲线的不确定性模型 149

地貌分形形态模拟的实现 150

扩展强度指数 150

流域相对不易产流度计算公式 150

土地利用分类及变化转移矩阵 150

水库实际库容及水域面积计算公式 150

土地资源综合潜力评价模型 150

地理曲线的定位误差模型 151

辽河三角洲湿地净化的空间模型 151

三维显示的基本原理 152

基于GIS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152

土壤流失预测模型 152

第六章 其他综合模型 154

树冠中的光线衰减模型 154

取样程序 154

植被冠层模型 154

Suits模型 155

冬小麦产量县区域尺度的估计模型 155

产量与胁迫程度-天数的统计关系模型 155

数学模型灵敏度 155

资源评价模型 155

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 155

估计农作物面积的混合模型 156

植被覆盖土壤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计算公式 156

树高计算公式 156

有限大小农田分类的大气影响纠正模型 157

热惯量计算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模型 157

太阳能分布的非线性回归模式 157

二次样条函数模型 158

宏观地理系统引水模型 158

玉米和大豆生长阶段的估计模型 158

Suits微分方程与层散射矩阵 158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亚热带北界的确定 159

费用、效益分析计算公式 159

温度胁迫指数 159

能量平衡法分析模型 159

田块尺度农作物分布选择模型 160

优化土地管理的目标函数 160

微波数据解译影响校正模型 160

辐射传输与冠层净光合作用率的评估模型 161

反射辐射通量密度的理论计算模式 161

半球面的exitance实际值(M)与底点辐射(N)的线性回归模型 161

机载伽马射线雪测量数学模型 162

土壤浅表水分的微波测量估计模型 162

地表土壤水分的植被指数估计模型 162

Krige系统方程组 162

实际冠层反射系数 162

基于陆地卫星图像的洪水随机模型 163

TERSAIL数值模型 164

Zipf定则及其广延出的自然资源数量模型 164

植物与大气间的湍流交换模式 165

产量与辐射截获量关系模型 166

NOAA/AVHRR资料的订正模型 166

叶片指向和叶片反射的镜向成分对冠层双向反射的影响模型 166

基于知识库系统方法的流域酸化模型 167

水稻产量遥感资料估算模型 167

雪水等价值受森林生物量影响的估计模型 167

水资源的均衡状态与决策模型 168

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判别决策函数模型 168

蓄积损失估测模型 168

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公式 168

水文时间序列不均匀系数的分析与计算模型 169

环境对区域丰度的影响模型 169

燕麦地微波辐射的季节性演化模型 169

土壤有机物成分对土壤微波发射影响的观测模型 169

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的谱估计模型 169

显热通量密度的涡度相关法测量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参数估计模型 170

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171

针叶林冠层间隙概率的辐射测量模型 171

农业气象模型 171

绝对水分浓度的计算公式 171

遥感图像因子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算法 172

功率谱分析中几个重要公式 172

测定农田蒸发的计算方法 172

区域玉米水分状况估计模型 173

冠层透射率与叶面积指数转换关系公式 173

森林冠层反射模型 174

物理“云”方程 174

从光学测量值确定植被冠层参数的目标函数 174

沙漠化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175

资源最优空间配置的系统经济数学模型 175

有限叶片聚集体中光子相互作用横截面的计算公式 175

森林资源动态计算公式 177

效益计算的基本公式 177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177

冠层荧光模型 177

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的遥感模型 177

支持森林监测的一个新的森林-光相互作用模型 178

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模型 178

变权模型 178

资源配置的灰色动态模型 178

地质勘查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矿产预测模型 178

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带权方法 179

居民生活条件的综合评价指标 179

生物量产出模型 179

MSWRSIS系统的评价指数 179

冠层反射率的二阶导数 179

融雪期雪面的能量平衡方程 182

灌溉水库优化调度的AD模型 182

阶乘模型的基本方程 184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 184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184

基于反射率的农作物效率计算公式 185

森林反射率随年龄变化轨迹的非线性回归曲线 185

利用卫星遥感在空间维和时间维上的外推模型 185

蓄积量的计算机模拟 186

叶冠的热点效应的模型 186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特征值 187

旋钮构造的数学模型 187

水资源价值耦合模型 187

AVHRR分割窗口温度差与大气在陆地表面可降水量关系的模拟模型 187

土壤水分的遥感微波测量模型 188

气孔生理学模型 188

NPP的CASA模型 188

耦合多谱段卫星数据的Sahelian草原区域性模型Ⅰ 188

耦合多谱段卫星数据的Sahelian草原区域性模型Ⅱ 189

土地覆盖类型辨识模型 189

资源利用者对资源的利用关系、共存系统模型 190

流域干燥指标及人类活动影响径流的强度指标 190

地震灾害分析模型 190

三“S”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模型 190

自然灾害程度的指标体系及灾情变率计算公式 190

CLAIR模型与Cloud模型 191

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 191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式 191

自转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态势 192

库区劳动力资源预测的基本模型 192

山地、湖泊的三维大气-斜压水动力学耦合模式 192

温氏法回归方程 193

地理系统中的非均质空间随机扩散方程 194

光线衰减系数对于叶面积指数的优化调节模型 195

沙漠化灾害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 195

农田水分动态模型 195

森林生物量计算公式 196

潜在蒸发量的全球模式 196

北部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 196

淤地坝系规划设计的计算模型 197

区域水资源供、需协调系数的计算 197

现代荒漠化过程的演化模型 197

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198

空气污染模型 198

城市环境变化探测的4种算法 198

能量通量模型 199

绿色植被指数 199

作物生理模型 200

辐射模型 200

过火面积的组合判别模型 200

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 200

半变量定义模型 200

三维定位模型 201

法锥面方程 201

流域水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 201

相位解缠——泊松方程 202

水稻作物气候产量预报模型 202

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 202

NOAA/AVHRR数据的旱情监测模型 202

土壤限制蒸发信号的探测模型 203

土地覆被变化的统计模型 203

模糊ARTMAP模型 204

反演模型的目标函数 204

模糊似然度计算模型 204

数字环境模型 204

自组织网络结构模型 205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模型 205

遥感图像分类模型 206

大气微量成分总含量反演模型 207

平均回波能量模型 207

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207

浅草生态系统中辐射利用效率的时间过程模型 208

车辆导航与监控中GPS/GIS实时定位配准误差分析模型 208

日总光合作用量模型 208

经验性土壤水分估计模型 209

探测森林雨水存储的数学模型 209

流域土壤水分指数 209

叶面积指数的经验估计公式 209

玉米叶片中叶绿素浓度的估计模型 210

土壤物理特性的遥感和人工神经网络估计模型 210

维纳和申农对“信息系统”的数学描述 210

目标物与环境的表观温度模型 210

机载三维遥感的动态GPS数据处理模型 210

二氧化碳倍增条件下的遥感光合作物产量响应模型 211

星载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场方式反演算法 211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 212

多维参数同时反演的遗传算法 212

基于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玉米估产评价函数 212

控制面积及图斑实际面积的计算模型 212

载波相位相对定轨及模糊度解算模型 213

沉积物采样与粒度分析模型 213

土壤水分的实际变异函数 213

流域物质与水系及产沙间非线性关系模型 213

利用SIR-C数据的土壤水分估计模型 214

离散傅氏变换 214

图形重建算法 215

环境无害化技术评价模型 215

后向散射模型参数化的半经验模型 215

牧草产量气象预报模式 216

连续植被组分温度的遗传算法反演模型 216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近岸海面风场反演模型 216

碳库估算模型 217

遥感技术监测船舶航速的相关模型 217

组合GPS/GLONASS观测值随机模型 217

城市热力空间分析模型 218

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决策模型 218

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219

定位原理与定位方程 220

森林蓄积LS估计自变量选择模型 220

陆面温度反演模型 220

基于粗糙海面高度频谱函数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计算模型 220

雪深反演模型 220

第二篇 自然地理学 223

第七章 气候 223

海拔高度与气压测算公式 223

大气中水分物质循环计算公式 223

起砂风速和砂丘移动速度公式 223

大气水分循环分析公式 223

华南冬季温度变化起伏程度计算公式 223

热量平衡公式 224

斜坡上的降水强度公式 224

海洋和大气的能量交换分析公式 224

划分气候地带的主要指标 224

热量平衡计算公式 224

降温强度 224

湿润系数和蒸发度的计算模型 225

干湿频率的计算模型 225

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的经验关系模型 225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大气辐射平衡的计算公式 225

净辐射模型及其计算公式 225

水热平衡联系方程 226

西藏高原1~12月平均温度的估算公式 226

开垦地的热量平衡特征模型 226

空气动力学方法评估模型 226

旱涝指标公式 227

蒸发力计算公式 227

最大晴天总辐射的多元回归方程 227

非水平面上实际日射强度和日射日总量的计算公式 227

地极移动对气压场和大气活动中心可能影响的分析公式 228

月总辐射模型 228

平均水汽含量的计算公式 228

计算大气影响的表达式 228

北半球自然地带性数学模式 228

风雪流的起动与运行分析公式 228

气候生产潜力的阶乘型数学模型 229

大气污染程度计算 229

山地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 229

球坐标连续方程 230

蒸发力的计算公式 230

水汽输送分析公式 230

坡面天文辐射总量模型 230

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分析公式 231

晴天太阳总辐射分布特征分析方法 231

多年冻土地带性分析公式 232

光合生产潜力模型 232

高原贴地层Ri数 232

风能模型 232

蒸发力计算公式(彭曼公式) 232

太阳总辐射模型 233

气候学中的反射率公式 23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33

山地降水量分析公式 233

有效辐射公式 233

能量密度计算公式 233

生长的ARMA模型 233

压高公式 233

中国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分析公式 233

游程转折时间与周期的平均数与方差 234

滇池温效的计算方法 234

泥炭形成的水热临界指标 234

大气水汽输送分析公式 234

墙面太阳辐照的理论计算公式 235

康拉德公式 235

有关辐射的计算公式 236

太阳直接辐射光量子通量的气候学计算公式 236

热岛强度及其气候要素的计算公式 236

历史气候信息处理公式 237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流失量预报方程 237

气候要素场的主成分分析 237

山区任意地点、任意时段温(湿)度场表达公式 238

相似条件和模型雪 238

山区年、月平均温度推算公式 238

黄土高原蒸发力的计算模型 238

地表蒸发过程分析公式 239

复杂地形下非各向同性散射辐射模式 239

沃尔什函数 239

坡面辐射平衡方程及其各分量的气候计算方法 239

历史气候信息评价模型 240

小流域太阳能模型 240

旱涝指数公式 240

检验样本是否突变的方法 240

风能资源评价模型 241

山区毛竹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 241

气候特点分析公式 241

梯度扩散理论及Eulerian长度尺度模型 241

风速模型 242

林带对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影响的分析模式 242

亚热带北界线热量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243

蒸发的抗阻模型及气孔阻抗计算公式 243

扬沙能力的计算公式 243

准两周振荡物频带滤波公式 243

风资源的估算公式 244

拉萨近地层风廓线模拟模型 244

月平均气温计算公式 244

降雨雨滴分布模型 244

地理要素对温度分布影响的数量评价模型 244

低空污染气象条件分布计算公式 244

坡风热力不稳定临界瑞利数计算公式 245

气候灾害度计算公式 245

焚风模式 245

非静力近似小尺度数值模式 246

修正的彭曼方程 246

样条函数插值法 247

水汽含量模型 247

黄河流域旱涝年夏季蒸发的计算公式 247

火山喷发对辐射传输影响的数学模型 247

互补相关蒸散发理论的计算公式 248

大气浑浊度系数计算公式 248

焚风气候数值模拟 249

蒸散量计算公式 249

下垫面变化的气候效应公式 249

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变化公式 250

MT-CLIM模型 250

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模拟方程 250

湍流无因次标准差 251

太阳辐射资源时空变化规律模型 251

北半球最热坡度的解析模式 252

气象因子的统计模型 252

感热、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计算公式 252

风应力的整体空气动力计算公式 252

纬向平均气候模式 252

W-T模式 253

冷、暖期温度的纬向谐波特征公式 253

EBM/BD模式 253

划分气候类型的指标 254

交界带平均气温推算公式 254

洪涝指标计算及分形结构的定义公式 254

整体空气动力公式 254

极涡面积指数和极涡强度指数 254

宏观地面气温场气候学方程 254

气候边际效应计算公式 255

山地降水垂直分布三参数高斯模式 255

风生流三维数值模拟 255

太阳辐射量变化规律模型与趋势的计算公式 255

干旱指数计算公式 255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检验的统计模式 255

坡面天文辐射总量的椭圆积分模式 256

山地背风涡旋的数值模式 256

气候变化对日极值气温及日雨量影响的分析公式 256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的趋势分析模型 257

大洋暖池重心计算模型 257

沉积环境分析的转换函数 257

光合生产潜力模型 257

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模式 257

逐日平均气温线性模型 257

海域年海表温度值与年热带气旋频数的统计关系 258

对等辐照方位与建筑朝向的选择模型 258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计算模型 258

光能利用率模型 258

泥炭形成的界限气候指标 258

月平均地表反照率 259

大地/大气界面传输的GSVAT模型 259

SST温度计模型 259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模型 259

气候异常对策集成评价模型 260

采暖耗能公式 260

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模型 261

热带气旋灾情的隶属函数模型 262

气候突变的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 262

荒漠化地区降水年际变化的归一化反常指数 263

陆地碳循环平衡模型 263

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模型 264

第八章 地貌 265

地球形状数学表达公式 265

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公式 265

作用于单颗沙粒的几个主要力的估算公式 266

黄河下游的冲淤规律分析公式 266

河口沙坎形成条件分析公式 266

有关沙丘移动的线性回归方程式 266

Л.А.瓦尔达尼扬茨公式 266

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计算模型 267

地貌相关分析公式 267

地貌形态基本类型数量指标 268

卵石推移质汇入百分数计算的模式 269

突变模型的数学表达 269

河床地貌演变研究的计算方法 269

长江三峡黄陵背斜区产沙模数 270

地形计算公式 270

中国地貌基本类型分类指标系统 271

理想流域河谷纵剖面抛物线方程 271

地貌气候单位线模型及流路概率计算公式 271

小流域侵蚀地貌形态模型 271

河型影响因素的判别模型 272

几何体侵蚀体(负值)与堆积体(正值)的泥沙重量计算公式 272

沙波推移率公式 272

侵蚀流域系统的信息熵模型 272

地貌发育阶段的定量分析公式 272

河口分汊的定量表达 273

黄淮海平原河流的纵剖面凹度特征分析公式 273

水库下游再造床过程的相关数学表达公式 273

Г型地貌瞬时单位线计算公式 273

曲流河型河床可动性表达式 274

Leendertse地转非线性二维流场数值模型 274

水流总能耗率(自河源至河口) 274

划分分汊河道的结构类型的综合指标 275

河流处于相对稳定时的数学表示式 275

干旱和风沙活动的预测 275

河流运动方向模型 275

现代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预测 275

海岸线轮廓演化的解析模型 276

构造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及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 276

Newman公式 277

海滨线的后退速率公式 277

砾石风化圈厚度的估算模型 277

喀斯特洼地的分形维及其洼地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277

南极洲纳尔逊冰帽动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 277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模型 278

递加侵蚀规律模型 278

风沙二相流运动分析模型 278

斯特拉勒数学模型 279

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 279

河流形态的分维计算 280

河口自动调整及地貌解释 280

采煤塌陷地动态演变规律分析模型 281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的理论表达 281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 281

分形布朗地貌演化方程 282

沟壑密度计算公式 282

崇明岛发育长度的理论公式 282

Bruun模式 282

风蚀流失量模型 283

蚀退模式和演变趋势分析 283

自然地理界线划分的可拓工程方法计算公式 283

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对堤围影响的分析公式 284

河谷地貌特征指标 284

危险度分区界线值计算 284

区域风沙蚀积量和蚀积强度分析模型 284

流域沟壑密度理论极值数学模式 284

地震应急需求的概念模型 285

水流最小消耗能原理 285

第九章 土壤 286

侵蚀模数等值线校核计算公式 286

土壤热量交换强度计算公式 286

土壤水分平衡公式 286

土壤湿度及其他环境因子的估算模型 286

潜在的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计算公式 287

土壤覆盖热效应分析公式 287

土壤热交换量计算公式 287

物质微粒移动时间的分布函数 288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模型 288

黄土地区茆坡的坡地特征与土壤侵蚀计算模型 288

土壤基底物质衰减模型 288

成土过程的湿润效应M模型 288

相容度模型 289

评价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关系的模式分量模型 289

土壤侵蚀、运移和沉积的模拟 291

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干旱指数 291

土壤汞环境容量模型(重金属物质平衡模型) 292

蒸发量与土壤湿度和地下通量关系分析公式 292

确定林地枯落物最佳蓄积量的数学模型 292

土壤侵蚀量的推算模型 292

土壤热惯量模式 293

水库滑坡的稳定系数 293

土壤的磷吸附率及其连续变化的计算公式 293

变动河床数学模型 293

铬在土壤中的平衡与累积预测公式 293

土壤水分运动及土壤水通量的计算公式 294

二维土壤蒸发过程的数值分析模型 294

土壤侵蚀量计算模型 295

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模型 295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295

崩塌(滑塌)和滑坡模型 295

土壤流失量模型 296

水稻土肥力限制下的生产潜力模型 296

土壤环境容量模型 296

SOINFIL模型 296

土壤孔隙度模型 296

固定过滤反应中土壤放射性核物质迁移模型 296

土壤一维垂直连续入渗模型 297

悬移质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 297

侵蚀强度计算公式 297

农耕地土壤侵蚀量模型 297

草地土壤水盐运动规律模型 297

土壤截留及其适宜度统计模型 298

抗剪强度模型 298

隔坡沟状梯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模型 298

土壤修正系数公式 298

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数N模型 298

土壤水和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BOWET模型 299

土壤崩解速率及其与土壤抗冲性的关系模型 299

土壤水分的光学测量模型 299

土壤中农用化合物随地表径流迁移的计算模型 300

临界坡度的能量公式 300

含水量与基质吸力的关系模型 300

土地退化程度指数 300

土壤侵蚀模数 300

土壤侵蚀模型 301

耕作的数值模型 301

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301

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模型 301

风蚀率E与土壤含水率M的关系模型 301

风蚀物随高度的分布模型 302

土壤表面蒸发阻力模型 302

土壤侵蚀的核示踪技术 302

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综合计算与模拟 303

根系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模型 303

三种土壤铅和镉的质量的分析系数及金属含量计算公式 303

单位土层根系吸水效率 303

土壤中溶质运移模拟 304

滑坡活动的活跃性模型 304

农田土壤水分模型 304

淤地坝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模型 304

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模型 304

土壤碳的动力过程 305

土壤CO2排放模型 305

土壤水分状况估算的彭曼公式 306

侵蚀模型 306

土壤水分及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计算公式 306

土壤侵蚀发展动态SD模型 306

土壤碎屑过程控制15N示踪物向森林植被移动的估算公式 307

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模型 307

面蚀临界坡度的理论分析模型 308

土壤可蚀性计算公式 308

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ET)估算模型 308

土壤有效碳模型 308

非饱和土壤物理特性数据的数理基础分析模型 309

吸附等温方程 309

土壤侵蚀过程的相关模型 309

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动态特征关系模型 310

沉排宽度模型 310

半干旱地貌的植被-土壤耦合双向反射模型 310

土壤容许流失速率 310

半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预报模型 310

土壤侵蚀方程与降雨指标模型 311

土壤有机物的年龄与土壤呼吸的估算模型 311

残存森林的碳(CC3)和来源于C4植被中的碳(CC4)的计算 311

地下碳循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的比率 311

元素在不同尺度的相关特征模型 312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平衡分析模型 312

概率生成函数 312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312

沟谷侵蚀-堆积模式 312

泥石流的流速方程 313

以210Pb核心为基础的一个经验模型 313

滑坡高速滑动过程中滑动面温度θ的变化规律模型 314

土壤退化指数 314

Kriging和Cokriging估值模型 314

黄土滑坡群的系统分析模型 314

风化强度计算公式 315

旋转主成分分析 31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模型 315

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模型 315

第十章 水文 317

海水运动实验公式 317

海水运行公式 317

潮力公式 317

海流分析公式 317

河流稳定性指标(表1) 318

草原和森林草原区域河流径流状况分析公式 318

土壤-植物-大气层系统中水分的传输模型 319

内陆河流水文特性分析公式 319

游荡指标 319

水量的供需平衡方程 320

黄土高原森林对年径流影响分析公式 320

整个冰川的物质平衡方程 320

河系结构分析公式 320

黄河下游挟沙能力自动调整机制分析公式 320

小流域汇流非线性模式 320

降雨径流模拟模型 321

流域汇流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处理模型 321

不均匀系数的计算模型 322

地表径流量估算 322

盐水入侵长度变化模型 323

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计算公式 323

群分析的相似性统计量 323

不均匀系数 324

边界条件对水库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模型 324

喀斯特地区河流水文分析公式 325

泥石流运动机制分析公式 325

河川径流年内分配计算公式 325

河相关系模型 326

降水量P模型 326

地下水补给量模型 326

年陆地蒸发量计算公式 327

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和湖泊水生经济的系统分析模型 327

地下水流模型 327

河网密度与流域形态的经验关系式 328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公式 328

水位涨落率模型 328

某点的电阻率与该处的水分含量的关系模型 328

泥石流沟综合评判的数学基础 328

水文频率曲线的线型模型 329

鱼鳞坑的水力性质及设计指标的计算模型 329

河流水质分析公式 329

地下含水层动态模型 330

喀斯特地貌演化与喀斯特含水层特性相关模型 330

二阶有序法的建立 330

历年的历史旱涝等级计算 331

冰川水资源的估算模型 331

山地最大降水高度数学模型 331

水面蒸发估算模式 331

Minkowski距离模型 332

暴雨标准确定模型 332

暴雨区划方法及模型 332

降水量R计算公式 332

河水的化学稳定性指数和侵蚀系数 332

协调分析的通用数学模型 332

关联度模型 332

山地降水垂直分布模式 333

综合灌溉定额计算公式 333

泥石流转化的条件 333

圣维南方程组 333

模式计算公式 333

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计算公式 333

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灰色模型 334

水平衡方程 334

估算古水文要素的模型 334

卤水蒸发模式 334

黄土地区修建淤地坝的洪水标准设计模型 335

因子量化的基本方法 335

长江口泥沙来源分析与数量计算模式 335

离散线性水文系统模型及其参数估算 335

水网系列水质模型 336

黄土高原小流域特性指标与产沙统计模式 336

尖点型突变模型 337

水石流平均速度 337

流域侵蚀产沙和物质转移数学模型 337

水量调控指标 338

水资源量及其分布规律模型 338

水流冲刷沉积物生成泥石流的条件及运动规律分析公式 338

自动径流泥沙测站的设计模型 339

山区小流域洪水过程中泥沙搬运方式分析公式 339

浅层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及开采资源的评价模型 339

泥石流阻力分析模型 339

冲积平原盐碱低洼地治理模式 340

经验特征函数法 340

流体力学方程组 340

泥石流流量指标 340

泥石流冲击力指标 340

简化的积雪场硫酸盐模型 340

小流域水土流失量模型 341

GM(1,1)模型 341

天山中段及祁连山东段河流的径流量模型 341

降雨量与降雨强度测定模型 341

水体对湍流交换系数影响的计算公式 342

溅蚀总量的预报方程 342

水量平衡模型 342

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模型 343

蓄水效率模型 343

西北内陆平原水资源分析模型 343

GM(1,1)模型的时间函数 343

流域滞时关系式 344

泥沙起动条件与卵石浅滩航道整治线宽度的计算公式 344

区域地下水系统模型 344

森林土壤涵蓄的水量模型 345

雨滴击贱在薄层水流侵蚀中的作用模型 345

稳定渠道几何形态解析模型 345

削减洪峰效率计算模型 346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不稳定性模型 346

水面蒸发、温度和湿度计算公式 347

系统动力学模型 347

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347

小流域降雨对土壤侵蚀模型 348

浮游植物光合生产力模拟 348

浮游植物气候生产力模拟 348

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水沙输移关系模拟模型 349

河川径流与泥沙铅程曲线模型 350

流域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公式 350

土壤侵蚀的坡度界测定模型 350

陡坡侵蚀产沙特点及含沙量过程计算模型 350

水文平衡方程 351

减水减沙量模型 351

枯季径流预报的自回归模型 351

水流垂向扩散强度公式 351

蒸发计算方法 352

黄河下游河流纵剖面平行抬升的统计检验模型 352

地下水位系统模拟预测模型 352

波浪冲蚀作用下淤泥质海岸剖面侵蚀演变模式 353

泥石流沟谷演化的不等时距灰色预测模型 353

溶蚀量的估算模型 353

山东临淄地区喀斯特-裂隙水资源的管理模型 353

流域拓扑预测及坡面减沙效益评判模型 354

月径流和月输沙集中特性模型 354

玉米最大产量估算模型 355

回归统计量F模型 355

年内不均匀系数模型 355

消融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方程 355

最大负游程长概率分布函数 355

Darcy-Weisbach公式 355

融冻泥流舌表面与前缘运动量公式 355

降雨径流因素及地面坡度对片蚀的影响模型 356

湿润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评估的水文模拟 356

地下水资源调节计算模型 356

沟道防护体系建设拦蓄效益模型 357

考虑随机输入信息的浅层地下水系统模型 357

江苏新沂市地下水开采的数学模型 358

枯水流量概率分布的数学模型 358

水沙耦合模拟模型 359

塔里木盆地陆面水文模式 360

影响水土流失因子间量纲和谐模型 360

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法 361

基于栅格数据的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361

两种理论方程的比较模型 362

河型转化公式 362

滞后效应及其对SPAC中水流运动影响模型 362

物质纵向输移公式 363

泥沙解吸重金属污染物动力学模式 363

冰川作用流域能水平衡的径流模拟计算公式 363

沙地草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 364

水土保持规划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64

IHACRES模型 364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规划模型 364

湖流模型 365

降水推算方程 365

坡度与坡面侵蚀的关系模型 365

风蚀水蚀交错带侵蚀能量特征模型 365

含沙量传感器 366

苏北低地系统响应 366

水文线性模型 366

水资源变化趋势预测模型 366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经验统计关系式 366

水资源财富代际转移模型 368

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异函数 368

河流纵剖面与相应坡降的关系模型 368

相似度指标 368

小流域降雨侵蚀产沙模型 368

黄淮海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 368

侵蚀产沙系统模型 369

长江水情的数值模式 369

供水约束方程 369

集水技术与林木生长的土壤水环境模型 369

雨水集流面模型 370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价域水资源调控模式 370

坡面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模型 370

流域水沙统计模型 371

人为水土流失各因素危害排序 371

供求定价模型 371

空间自相关与分形方法 371

黄河断流变化规律 372

坡面径流冲刷及泥沙输移的计算 372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效益模型 372

天然降水和径流降水中四种微量元素的测定模型 373

削减洪峰流量效益模型 373

水资源风险管理模型 373

饱和水压传导率 374

实际浸润线方程 374

湿地水文模型 374

侵蚀产沙量模型 375

浅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型 376

苏州河水质模型 376

水循环模型 376

降雨入渗和坡地产流模型 377

超渗产流计算模型 377

流域枯水资源量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