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生动”义证 7
第一节 对现当代“生动”原义探求之质疑 8
第二节 “生动”原义初证 11
第三节 “生动”原义再证 15
第四节 “生动”原义三证 19
第五节 “生动”原义四证 22
第六节 结论与余论 23
第二章 “气”之义证 29
第一节 对现当代“气韵”原义探求之质疑 30
第二节 “气”之本义 32
第三节 “气”之本原义 33
第四节 “气”之人伦品鉴义 38
第五节 “气”之文艺品评义 43
第六节 小结及其他 53
第三章 “韵”之义证 62
第一节 “韵”之起源、本义及运用 63
第二节 “韵”之人伦品鉴义 65
第三节 “韵”之本原义 67
第四节 “韵”之文艺品评义 72
第五节 小结及其他 73
第四章 “气韵”义证 78
第一节 “气韵”之词源 79
第二节 “气韵”之本原义 80
第三节 小结及其他 90
第五章 以“气韵”品画 97
第一节 谢赫《古画品录》中之品评理路 98
第二节 谢赫《古画品录》中之品评理路之运思方式 99
第三节 谢赫《古画品录》中品评理路之源(上) 105
第四节 谢赫《古画品录》中品评理路之源(下) 107
第五节 “气韵”义证之结论及其他 111
第六章 “气韵”与“生动”之关系义证 117
第一节 对现当代“气韵”与“生动”关系原义探求的质疑 118
第二节 “六法”中蕴含的“广泛的理论性问题” 121
第三节 “感应”思想述略 123
第四节 “气韵”与“生动”之关系初证 128
第五节 “气韵”与“生动”之关系再证 135
第六节 “气韵”与“生动”之关系三证 138
第七节 结论 140
第七章 “骨法用笔”义证 145
第一节 对现当代“骨法”原义探求的质疑 146
第二节 当时传统文化中“骨法”之含义 151
第三节 佛教东传影响下之“骨法”含义 156
第四节 “骨法”在人伦与书、画品鉴中之具体运用 159
第五节 “六法”中“骨法”之含义 161
第六节 “骨法”与“用笔”之关系 162
第七节 “秀骨清像”探源 164
第八章 “应物象形”义证 174
第一节 “应物”之本义 175
第二节 “应物”之引申义 175
第三节 “应物”与“象形”之关系 179
第九章 “随类赋彩”义证 181
第一节 “随类”之本义 182
第二节 “随类”之引申义 183
第三节 “随类”与“赋彩”之关系 188
第十章 “经营位置”义证 190
第一节 “经营”之本义 191
第二节 “经营”之引申义 192
第三节 “经营”与“位置”之关系 197
第十一章 “传移模写”义证 199
第一节 对前此学界“传移模写”原义探求的质疑 200
第二节 “传移”义证 201
第三节 “模写”义证 205
第四节 “传移”与“模写”之关系 208
第五节 结论及其他 209
第十二章 “六法”渊源义证 213
第一节 对现当代“六法”渊源探求之质疑 214
第二节 《大般涅槃经》之流行 216
第三节 涅槃“六法”与谢赫“六法”之间的对应关系 218
第四节 结论 227
第十三章 “六法”关系义证 234
第一节 对现当代“六法”关系原义探求之质疑 235
第二节 “一五”关系初证 238
第三节 “一五”关系再证 239
第四节 “一五”关系三证 244
第五节 “一五”关系四证 246
第六节 “一五”关系五证 248
第七节 结论 250
附录一 254
附录二 258
附录三 262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