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1921-1949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368010
  • 页数:515 页
图书介绍:编辑推荐: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3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3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3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3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3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3

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

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

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兴起 13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18

二、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18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18

各阶层群众的反抗斗争 24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8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8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4

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创办 34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36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2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 42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亚革命浪潮的兴起 44

一、五四爱国运动 4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9

一、五四爱国运动 49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4

各种新思潮的涌现 54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4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57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成长 62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 65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72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2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72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5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77

党的早期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 81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4

一大的召开 84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4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88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 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91

一、中央局工作的逐步展开 91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93

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认识 93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93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9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104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7

工人罢工斗争的蓬勃兴起 107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07

工人运动的继续高涨 111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16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 119

农民运动的新局面 119

四、党对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领导 119

青年运动的新态势 122

妇女运动的新面貌 124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 125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 125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133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33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33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133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33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33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 139

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39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 139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43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146

国民党的新变化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146

三、开创革命的新局面 146

国共合作对革命群众运动的推动 149

反击国民党右派和平定商团叛乱 153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57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57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161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161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 161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的反帝怒潮 161

席卷全国的五卅风暴 161

省港大罢工 168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71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71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 176

北方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76

三、北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运动 176

争取冯玉祥国民军和发动“首都革命” 178

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 180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183

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183

四、反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 183

制定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新政策 187

反对西山会议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89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192

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 192

五、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192

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 194

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97

武装斗争问题 199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202

一、北伐前的形势 202

北方反奉斗争的失败与两广统一 202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202

一、北伐前的形势 202

蒋介石夺取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205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 208

二、党为北伐做准备 208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213

两湖战场的作战 213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213

赣闽浙苏战场的作战 217

民众的支援和北伐军的政治工作 219

国民军再起和泸顺起义 222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 225

湘鄂赣地区的工农运动和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 225

四、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 225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229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 232

五、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 232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240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240

一、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 240

帝国主义的干涉与革命阵营内部矛盾的表面化 240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240

共产国际在北伐过程中对中共的影响 245

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形成 251

二、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257

二、蒋介石加紧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和大革命的局部失败 257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61

三、武汉政局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61

东征北伐之争和第二次北伐 261

武汉国民政府的危机 264

党的五大 266

四、大革命的失败 269

革命危机的加剧和五月紧急指示 269

四、大革命的失败 269

大革命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273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285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28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285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285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285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285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285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 292

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294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296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296

南昌起义 296

八七会议 300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306

广州起义 309

其他武装起义 310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15

三、“左”倾盲动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15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320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320

四、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320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 325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329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29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329

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29

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337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337

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337

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地下斗争的开展 340

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 343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346

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开辟 346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346

湘赣、湘鄂赣根据地的开辟 348

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的开辟 350

其他根据地的开辟 352

海陆丰、井冈山等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356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356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356

土地革命政策的发展 360

中共中央九月来信 365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365

五、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 365

古田会议 369

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372

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 372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78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78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78

一、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的出现及纠正 378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88

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88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396

中央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 396

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396

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 404

湘鄂西根据地的反“围剿” 408

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根据地的反“围剿” 4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412

红军的建设和作战原则的基本形成 415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420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420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420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420

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420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421

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424

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429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 435

二、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对党的工作的危害 435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 444

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反“围剿”的失利 444

三、红军继续进行反“围剿”斗争 444

中央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446

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六路围攻的胜利 450

湘鄂川黔等根据地的开辟 452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454

政权建设 454

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454

经济建设 458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62

党的建设 463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467

五、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467

查田运动 473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473

六、临时中央“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473

错误地开展反对“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 475

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477

一、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 484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484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484

一、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 484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484

遵义会议 488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493

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 493

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493

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的争论 495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499

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 500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500

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500

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503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507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512

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512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16

华北事变 516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516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16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516

《八一宣言》 519

一二九运动 523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527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 527

瓦窑堡会议 527

西北地区抗日力量联合的实现 533

刘少奇关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策略思想 536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536

三、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策略的转变 536

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的恢复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540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544

四、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544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49

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49

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 549

西安事变 556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565

六、党为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斗争 565

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努力 565

迎接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 567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573

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573

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583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83

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战的开始 583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583

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583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83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583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88

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潮 592

全国抗战爆发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595

洛川会议的召开 600

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600

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600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 604

三、实现全面抗战的努力和国共军队配合作战 608

三、实现全面抗战的努力和国共军队配合作战 608

华北战场的对日作战和山西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608

沪宁地区的对日作战和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 615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618

抗战战略防御阶段的结束 622

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626

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62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627

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630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632

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634

山东抗日根据地 635

华中抗日根据地 637

陕甘宁边区的巩固 638

党的队伍的迅速发展 640

五、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 644

五、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 644

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649

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649

王明的右倾错误 649

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657

日本对华策略的调整 664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64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664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664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64

美、英等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667

国民党的反共妥协倾向和共产党的抗战团结进步方针 671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 675

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 675

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 675

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 676

百团大战 681

发展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 683

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 689

三、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694

三、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694

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磨擦 69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的发展 698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702

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702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702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 705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708

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708

政权建设 709

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711

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716

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718

六、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722

六、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722

皖南事变 722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726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732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 732

一、1941年以后的战略格局 732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732

一、1941年以后的战略格局 73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734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736

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 736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 736

加强军事建设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741

对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 747

三、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749

三、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749

加强政权建设和增进党政军民团结 749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752

深入贯彻减租减息政策 754

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 756

四、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760

四、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760

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工作 760

党在西北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768

五、党在沦陷区的斗争 771

五、党在沦陷区的斗争 771

沦陷区工作的方针与部署 771

领导沦陷区人民进行反日斗争 774

整风运动的准备 777

六、整风运动 777

六、整风运动 777

整风运动的展开 782

整风过程中的审干工作 788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792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 792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792

抗战局势的新变化 792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 792

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 796

开辟新的解放区 800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803

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803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803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806

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808

三、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 811

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 811

三、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 811

国共协定草案的拟定 815

反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820

七大的筹备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823

四、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23

四、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23

七大的召开 825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832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837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837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837

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840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45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853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853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 853

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853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853

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853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 853

美、苏的对华政策 856

二、争取和平建国 860

二、争取和平建国 860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 860

重庆谈判 864

三、调整战略部署 868

国民党夺取华北、华中和东北的战略企图 868

三、调整战略部署 868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870

国民党政府的掠夺性接收 876

四、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兴起 876

四、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的兴起 876

一二一运动 879

五、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881

五、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881

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协协议的通过 881

维护各项协议的斗争 888

六、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891

争取在东北的有利地位 891

六、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891

解放区的练兵、减租和生产 895

一、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 900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900

一、从自卫战争到解放战争 900

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和自卫战争的部署 900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900

战争初期的作战 906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和第二条战线的初步兴起 911

国共关系的完全破裂 916

以人民解放战争“打倒蒋介石”的决策 921

二、战略防御作战的重大胜利 924

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924

二、战略防御作战的重大胜利 924

挫败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926

三、加强解放区建设 931

三、加强解放区建设 931

解放区的基本状况和各项建设 931

《五四指示》的贯彻实施 934

解放区的民族工作 937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发展 940

四、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发展 940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940

五二○运动 945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950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950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方针的确立 950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950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950

战略进攻的展开 952

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957

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整党运动 957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和实施 957

整顿党的队伍 961

三、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964

三、夺取全国胜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964

十二月会议 964

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 968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973

加强政权建设和统一财经工作 976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978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978

反饥饿、反迫害运动的深入发展 978

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981

五、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展开 985

五、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展开 985

开创中原新局面 985

内线各战场的攻势作战 988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991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991

一、历史性的战略决战 991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和九月会议 991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991

辽沈战役 997

淮海战役 1001

平津战役 1004

二、夺取全国胜利 1009

二、夺取全国胜利 1009

粉碎国民党统治集团“划江而治”的图谋 1009

渡江战役 1016

城市工作和秘密工作的加强 1020

向全国进军 1022

三、筹建新中国 1026

七届二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1026

三、筹建新中国 102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029

结束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1038

结束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1038

后记 1051

后记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