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润滑剂及其市场 1
1.1 序言 1
1.2 润滑剂销售量 1
1.3 润滑剂工业 3
1.4 润滑剂系统 4
第2章 摩擦系统中的润滑剂 6
2.1 润滑剂是摩擦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6
2.2 摩擦系统 6
2.3 摩擦 7
2.3.1 摩擦类型 7
2.3.1.1 滑动摩擦 7
2.3.1.3 静摩擦 8
2.3.1.2 滚动摩擦 8
2.3.1.4 动摩擦 9
2.3.1.5 黏-滑 10
2.3.2 摩擦和润滑条件 10
2.3.2.1 固体摩擦(干摩擦) 10
2.3.2.2 边界摩擦 10
2.3.2.3 流体摩擦 11
2.3.2.4 混合摩擦 11
2.3.2.5 固体润滑剂摩擦 11
2.3.2.6 斯氏曲线图 11
2.3.2.7 液动润滑 12
2.3.2.8 弹性-液动润滑(EHD状态) 12
2.4.1.3 摩擦化学反应 14
2.4.1.1 磨蚀 14
2.4.1.2 黏附 14
2.4 磨损 14
2.4.1 磨损机理 14
2.4.1.4 表面疲劳 15
2.4.1.5 浸蚀 15
2.4.1.6 微振磨损 15
2.4.1.7 气蚀 15
2.4.2 磨损的类型 15
2.4.3 磨损过程 15
2.4.4 摩擦变异 16
第3章 润滑剂的流变学 18
3.1 黏度 18
3.2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V-T行为) 19
3.2.1 黏度指数 20
3.3 黏度-压力依赖关系 21
3.5 特殊流变学效应 23
3.4 剪切速率对黏度的影响 23
3.5.1 润滑脂 24
3.6 黏度分级 25
3.6.1 ISO黏度分级 25
3.6.2 其他黏度分级 25
3.6.2.1 发动机润滑油 25
3.6.2.2 汽车齿轮润滑油 25
3.6.2.3 工业齿轮润滑油 25
3.6.2.4 基础油黏度分级 25
3.6.2.5 黏度等级对比 26
第4章 基础油 27
4.1 基础油--历史回顾与展望 27
4.2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特性鉴定 27
4.2.3 烃组成 28
4.2.2 碳分布 28
4.2.4 基础油中的多环芳烃 28
4.2.1 初步化学特性鉴定 28
4.2.1.2 苯胺点 28
4.2.1.1 黏度-比重常数(VGC) 28
4.2.4.1 石蜡油(白油)中的芳烃 30
4.3 炼制 30
4.3.1 蒸馏 31
4.3.2 脱沥青 31
4.3.3 传统炼制过程 32
4.3.3.1 酸精制 32
4.3.3.2 溶剂抽提 33
4.3.4 溶剂脱蜡 34
4.3.5 精制 35
4.3.5.1 润滑油原料油 35
4.4 加氢法和加氢裂化法生产基础油 36
4.4.1 用加氢法生产环烷烃基础油 38
4.4.2 白油的生产 39
4.4.3 润滑油加氢裂化 40
4.4.4 催化脱蜡 41
4.4.5 蜡异构化 42
4.4.6 润滑油的混合加工处理 43
4.4.7 全氢路线 43
4.4.8 气-液转化工艺技术 45
4.5 基础油的沸点与蒸发 45
4.6 基础油的分类和各类石油基础油的评价 49
第5章 合成基础油 53
5.1 合成烃 54
5.1.1 聚α-烯烃 54
5.1.2 聚内烯烃 56
5.1.3 聚丁烯 57
5.1.4 烷基化芳烃 58
5.1.5 其他烃 58
5.2 卤工烃 59
5.3 合成酯 60
5.3.1 羧酸酯 60
5.3.1.1 二元羧酸酯 60
5.3.1.2 多元醇酯 61
5.3.1.3 其他羧酸酯 62
5.3.1.4 复酯 62
5.3.1.5 氟化羧酸酯 63
5.3.2 磷酸酯 63
5.4 聚(亚烷基)二醇 64
5.5 其他聚醚 66
5.5.1 全氟化聚醚 66
5.5.2 聚苯醚 67
5.5.3 聚硅氧烷(硅油) 68
5.6 其他合成基础油 69
5.7 合成润滑剂的混合物 72
第6章 添加剂 73
6.1 抗氧剂 73
6.1.1 氧化机理和抗氧剂 73
6.1.2 化合物 75
6.1.2.1 酚类抗氧剂 75
6.1.2.2 芳香胺 75
6.1.2.6 其他化合物 76
6.1.2.5 有机膦化合物 76
6.1.2.7 协同混合物 76
6.1.2.4 有机硫化合物 76
6.1.2.3 含硫和磷的化合物 76
6.1.3 氧化稳定性试验 77
6.2 黏度改进剂 77
6.2.1 黏度指数的物理描述 77
6.2.2 黏度指数改进机理 78
6.2.3 黏度改进剂的结构和化学 79
6.3 降凝剂(PPD) 81
6.4 除垢剂和分散剂 81
6.4.1 DD添加剂作用机理 82
6.4.2 含金属化合物(除垢剂) 82
6.4.2.1 酚盐 82
6.4.2.4 磺酸盐 83
6.4.2.3 硫代磷酸盐 83
6.4.2.2 水杨酸盐 83
6.4.3 无灰分散剂(AD) 84
6.5 抗泡剂 86
6.5.1 硅类抗泡剂 86
6.5.2 不含聚硅氧烷的抗泡剂 86
6.6 破乳剂和乳化剂 87
6.6.1 破乳剂 87
6.6.2 乳化剂 87
6.7 染料 87
6.8 抗磨(AW)和极压(EP)添加剂 87
6.8.1 AW/EP添加剂的作用 87
6.8.2 化合物 88
6.8.2.1 磷化合物 88
6.8.2.2 含硫和磷的化合物 89
6.8.2.3 含硫和氮的化合物 90
6.8.2.4 硫化合物 91
6.8.2.5 PEP添加剂 92
6.8.2.6 氯化合物 92
6.8.2.7 固体润滑剂 93
6.9 摩擦改进剂(FM) 93
6.10 腐蚀抑制剂 93
6.10.1 腐蚀抑制剂作用机理 94
6.10.2 防锈剂(铁金属) 94
6.10.2.1 磺酸盐 94
6.10.2.2 羧酸衍生物 95
6.10.2.3 胺中和的烷基磷酸偏酯 96
6.10.2.4 气相腐蚀抑制剂 96
6.10.3 金属减活剂(非铁金属) 96
7.2 目前状况 98
第7章 环境中的润滑剂 98
7.1 “环境友好润滑剂”的定义 98
7.2.1 统计数据 99
7.2.2 经济结果和替代的可能性 100
7.2.3 农业、经济和政策 101
7.2.4 政策主动性 102
7.3 生物潜力评价试验 103
7.3.1 生物降解作用 103
7.3.2 生态毒性 104
7.3.3 排放极限(阈) 104
7.3.4 水污染 105
7.3.4.1 德国水危害等级 105
7.3.4.2 德国关于使用水危害润滑剂的法规(VAwS) 106
7.4 环境立法1:正常使用 107
7.4.2 化学药品法、有害物质法 108
7.4.1 环境责任法 108
7.4.3 运输条例 109
7.4.4 处理(废物和回收法) 109
7.4.5 “不污染水的”植物油处理方案 110
7.5 环境立法2:排放 110
7.5.1 空气污染 110
7.5.2 水污染 111
7.5.3 德国土壤保护法 111
7.5.4 德国水法 112
7.5.5 废水收费 112
7.6 环境友好液压液的标准化 113
7.6.1 德国条例VDMA24568 113
7.5.7 饮用水指令 113
7.5.6 洁净空气:德国排放法 113
7.6.2 ISO条例 116
7.7 环境印记 116
7.7.1 全球生态标记网络 116
7.7.2 欧洲生态标记 116
7.7.3 德国“蓝色守护神” 117
7.7.4 北欧国家(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白天鹅” 118
7.7.4.1 涉及可再生资源的有关要求 119
7.7.4.2 涉及再生润滑油的有关要求 119
7.7.4.3 涉及环境有害组分的有关要求 120
7.7.4.4 对液压液、脱模油和金属加工液的要求 120
7.7.5 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枫叶) 120
7.7.6.5 日本 122
7.7.6.3 中国 122
7.7.6.4 法国 122
7.7.6.1 奥地利 122
7.7.6 其他生态标记 122
7.7.6.2 巴西 122
7.7.6.6 西班牙 123
7.7.6.7 泰国 123
7.7.6.8 英国 123
7.7.6.9 美国 123
7.7.7 荷兰 124
7.8 基础流体 125
7.8.1 润滑剂的可生物降解基础油 125
7.8.2 合成酯 126
7.8.3 聚乙二醇 126
7.8.5.1 蒸发损失 127
7.8.5.3 边界润滑 127
7.8.5.2 黏度-温度性能 127
7.8.5 酯类油的有关性能 127
7.8.4 聚α-烯烃 127
7.9 添加剂 128
7.9.1 极压/抗磨添加剂 128
7.9.2 防腐蚀剂 128
7.9.3 抗氧剂 128
7.10 产品(举例) 128
7.10.3 油更新系统 129
7.10.2 金属加工油 129
7.10.1 液压油 129
7.11 处理润滑剂(工作材料)的安全问题 130
7.11.1 毒物学术语和危害指示器 131
7.11.1.1 急性毒性 131
7.11.1.2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131
7.11.1.3 毒害等级 131
7.11.2 MAK(最大工作现场浓度)值 132
7.11.1.6 致癌性物质 132
7.11.1.7 畸胎,诱变物 132
7.11.1.5 爆炸和可燃性 132
7.11.1.4 腐蚀性物质,腐蚀剂 132
7.11.3 稠环芳香烃(PAK,PAH,PCA) 133
7.11.4 切削液中的亚硝胺 133
7.11.5 可燃性液体法 134
7.12 由润滑剂引起的皮肤问题 135
7.12.1 皮肤的构造和功能 135
7.12.2 皮肤损伤 135
7.12.2.1 油粉刺(粒状粉刺) 135
7.12.2.2 油湿疹 136
7.12.3 皮肤兼容性试验 137
7.12.5 皮肤护理和皮肤保护 139
7.12.4 皮肤功能试验 139
第8章 废润滑油的处理 141
8.1 废润滑油的可能用途 141
8.2 立法对废润滑油收集和回收的影响 142
8.3 再精炼 142
8.3.1 硫酸法精制(Meinken) 143
8.3.2 丙烷抽提工艺(IFP,Snamprogetti) 143
8.3.3 Mohawk工艺技术(CEP-Mohawk) 143
8.3.4 KTI工艺过程 144
8.3.5 PROP工艺过程 144
8.3.6 安全的Kleen工艺过程 145
8.3.7 DEA工艺技术 145
8.3.8 其他再精炼工艺技术 146
9.1.1 综述 147
9.1.1.1 基本原理 147
9.1 四冲程发动机润滑油 147
第9章 内燃发动机润滑剂 147
9.1.1.2 黏度等级 148
9.1.1.3 操作性能规范 150
9.1.1.4 发动机润滑油配方 151
9.1.1.5 添加剂 152
9.1.1.6 功能性添加剂 152
9.1.1.7 黏度改进剂 152
9.1.2 表征和试验 153
9.1.2.1 物理和化学试验 153
9.1.2.2 发动机试验 153
9.1.2.3 客车发动机润滑油 155
9.1.2.4 商用机动车发动机润滑油 155
9.1.3.1 MIL规范 156
9.1.3 根据规范分类 156
9.1.3.2 API和ILSAC分类法 157
9.1.3.3 CCMC规范 159
9.1.3.4 ACEA规范 160
9.1.3.5 制造厂商的检查试验 161
9.1.3.6 未来趋势 163
9.1.3.7 燃料油效率 163
9.1.3.8 长换油周期 165
9.1.3.9 低排放 166
9.2 双冲程发动机润滑油 167
9.2.1 双冲程发动机润滑油的应用和特性 167
9.2.2 双冲程发动机润滑油的分类 168
9.2.2.1 API服务类 168
9.2.2.2 JASO分类法 169
9.2.2.3 ISO分类法 169
9.2.3 外置式双冲程发动机润滑油 170
9.3 拖拉机润滑油 171
9.2.4 环境友好双冲程发动机润滑油 171
9.4 燃气发动机润滑油 173
9.4.1 燃气发动机的应用--以气体作为燃料 173
9.4.2 燃气发动机润滑剂 174
9.5 船用柴油发动机润滑油 175
9.5.1 低速十字头发动机 175
9.5.2 中速发动机 175
9.5.3 润滑剂 176
第10章 齿轮润滑油 178
10.1 导言 178
10.2 齿轮润滑油的技术条件 179
10.3 齿轮的摩擦学 181
10.3.1 齿轮类型的摩擦条件 182
10.3.1.1 齿轮 182
10.3.1.3 齿啮合中静态和动态负荷分布 183
10.3.1.2 齿啮合过程中的负荷和速度条件 183
10.3.1.4 齿接触中润滑膜的产生 184
10.3.1.5 润滑条件 186
10.3.2 特有的齿轮和传动装置故障 187
10.3.2.1 磨损 187
10.3.2.2 咬接和划伤 188
10.3.2.3 微点蚀 189
10.3.2.4 点蚀 190
10.3.2.5 齿断裂 191
10.4 汽车齿轮润滑油 191
10.4.1 商用汽车齿轮传动装置润滑剂 192
10.4.2 客车齿轮传动装置润滑剂 197
10.4.3 自动传动装置和CVT润滑剂 198
10.4.3.1 流体动力传动装置ATF润滑剂的技术条件 199
10.4.3.2 浸油联轴器和制动器ATF润滑剂的技术条件 200
10.4.3.3 CVT齿轮润滑油 203
10.4.3.4 B-CVT皮带传动装置 204
10.4.3.5 T-CVT牵引传动装置 205
10.4.3.6 液压动态传动装置 206
10.5 机动车齿轮传动装置多用途润滑剂 206
10.6 工业齿轮润滑剂 207
10.6.1 黏度-温度性能和黏度指数 209
10.6.2 防腐蚀和防锈 209
10.6.6 空气分离 210
10.6.8 密封兼容性 210
10.6.7 涂料兼容性 210
10.6.9 发泡 210
10.6.4 闪点和倾点 210
10.6.3 氧化稳定性 210
10.6.5 抗乳化性和水分离 210
10.6.10 与矿物油的混溶性 211
10.6.11 环境和皮肤兼容性 211
10.6.12 开式齿轮传动装置 211
第11章 液压油 212
11.1 导言 212
11.3 液压系统、循环管路、元件 213
11.2 液压原理--帕斯卡定律 213
11.3.1 液压系统的元件 214
11.3.1.1 泵和马达 214
11.3.1.2 液压缸 215
11.3.1.3 阀门 215
11.3.1.4 循环管路构件 216
11.3.1.5 密封件、垫片和合成橡胶 216
11.4.2 液压流体的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特性 219
11.4.1.2 液压流体添加剂 219
11.4 液压流体 219
11.4.1 液压流体的组成(基础流体、添加剂) 219
11.4.1.1 基础油,基础流体 219
11.4.3 液压流体的选择标准 220
11.4.4 液压流体的分类--液压流体的标准化 223
11.4.5 矿物油基液压油 223
11.4.5.1 H液压油 224
11.4.5.2 HL液压油 224
11.4.5.3 HLP液压油 224
11.4.5.4 HVLP液压油 229
11.4.5.5 HLPD液压油 229
11.4.6 耐高温(火)液压液 229
11.4.6.2 HFB液 230
11.4.6.3 HFC液 230
11.4.6.1 HFA液 230
11.4.6.4 HFD液 231
14.4.7 可生物降解的液压液 231
11.4.7.1 HETG:植物油型甘油三酯 232
11.4.7.2 HEES:合成酯类型 233
11.4.7.3 HEPG:聚乙二醇类型 233
11.4.7.4 HEPR:聚α-烯烃及有关烃类产品 237
11.4.8 食品级液压油 237
11.4.8.1 USDA H2润滑剂 237
11.4.8.2 USDA H1润滑剂 237
11.4.9 自动传动液(ATF) 237
11.4.10 拖拉机和农业机械中的液体 237
11.4.11 飞机用的液压油 238
11.4.12 关于液压油的国际技术条件 238
11.4.13.1 黏度,V-T性能 241
11.4.13 液压油的物理性能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241
11.4.13.2 黏度-压力性能 242
11.4.13.3 密度 243
11.4.13.4 可压缩性 244
11.4.13.5 气体溶解性,气蚀 244
11.4.13.6 空气释放 246
11.4.13.7 发泡 246
11.4.13.8 抗乳化(破乳)作用 247
11.4.13.9 倾点 247
11.4.13.10 铜腐蚀(铜条试验) 247
11.4.13.13 老化稳定性(TOST试验) 248
11.4.13.14 中和值 248
11.4.13.15 防护钢/铁腐蚀的性能 248
11.4.13.12 老化稳定性(Baader法) 248
11.4.13.11 水含量(卡尔·费歇尔法) 248
11.4.13.16 磨损(SHELL四球试验机;VKA,DIN51350) 249
11.4.13.17 含聚合物润滑剂的剪切稳定性 249
11.4.13.18 液压油在旋转式叶片泵内的机械试验(DIN51389-2) 249
11.4.13.19 磨损(FZG齿轮台式试验:DIN51354-1和-2) 249
11.5 液压系统的过滤器 250
11.5.1 液压液中的污染物 251
11.5.2 油的洁净度等级 251
11.5.3 过滤 252
11.5.4 液压液的技术条件 252
11.6 工具机的润滑 252
11.6.1 工具机的作用 252
11.6.2 工具机的润滑 253
11.6.3 工具机构件--润滑剂 254
11.6.3.1 液压装置 254
11.6.3.2 滑轨 256
11.6.3.4 齿轮箱和轴承 257
11.6.4 工具机润滑问题 257
11.6.3.3 轴(主轴和工作轴) 257
11.7 结论 258
第12章 压缩机润滑油 260
12.1 空气压缩机润滑油 260
12.1.1 容积式压缩机 261
12.1.1.1 往复式活塞压缩机 261
12.1.1.2 往复式活塞压缩机的润滑 261
12.1.1.3 旋转式活塞压缩机,单轴、旋转式叶片压缩机 262
12.1.1.4 旋转式活塞压缩机的润滑 262
12.1.1.5 螺旋压缩机 262
12.1.1.6 螺旋压缩机的润滑 263
12.1.4 气体压缩机的润滑 264
12.1.3 压缩空气的制取 264
12.1.2.2 涡轮压缩机的润滑 264
12.1.4.1 氧气压缩机 264
12.1.1.7 罗茨压缩机 264
12.1.2.1 涡轮压缩机 264
12.1.2 动态压缩机 264
12.1.1.8 罗茨压缩机的润滑 264
12.1.4.2 酸性气体压缩机 265
12.1.4.3 惰性气体压缩机 265
12.1.4.4 烃压缩机 265
12.1.4.5 真空泵的润滑 265
12.1.5 压缩机润滑油的特性 265
12.1.6 压缩机油的标准和规范 266
12.2.2 冷冻机油的最低技术条件 271
12.2.1 导言 271
12.2 冷冻机油 271
12.2.3 冷冻机油的分类 273
12.2.3.1 矿物油(MO)--脱蜡环烷基冷冻机油 273
12.2.3.2 矿物油(MO)--石蜡基冷冻机油 273
12.2.3.3 半合成型冷冻机油--烷基苯和矿物油的混合物(MO/AB) 274
12.2.3.4 全合成型冷冻机油--烷基苯(AB) 274
12.2.3.5 全合成型冷冻机油--聚α-烯烃(PAO) 274
12.2.3.6 全合成型冷冻机油--多元醇酯(POE) 274
12.2.3.7 全合成型冷冻机油--聚乙二醇(PAG),用于R134a 276
12.2.3.8 全合成型冷冻机油--聚乙二醇,用于NH3 276
12.2.3.9 其他合成型液体 276
12.2.3.10 用于CO2的冷冻机油 276
12.2.5 黏度选择 278
12.2.5.1 概述 278
12.2.4 压缩机类型 278
12.2.3.11 镀铜 278
12.2.5.2 混合物浓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RENISO Triton SE55-R 134a) 279
12.2.5.3 混合物黏度与温度、压力和制冷剂浓度的关系(RENISO Triton SE 55-R 134a) 280
12.2.5.4 混合物密度与温度和制冷剂浓度的关系(RENISO Triton SE 55-R 134a) 280
12.2.5.5 混溶性区,溶解度阈值(含R 134a的RENISO Triton系列) 280
12.2.6 结论 281
第13章 透平机油 282
13.1 导言 282
13.2 对透平机油的要求--特性 282
13.3 透平机油的配方 283
13.4 透平机润滑剂--规范 283
13.5 透平机油循环管路 290
13.6 透平机油循环管路的冲洗 290
13.8 (蒸汽)透平机油的寿命 291
13.7 透平机油的监测与保管 291
13.9 燃气透平机油--使用与技术条件 292
13.10 发电厂使用的耐高温(火)无水液体 292
13.11 水力涡轮机和水电装置用的润滑剂 293
第14章 金属加工液 295
14.1 作用机理和切削液的选择 295
14.1.1 润滑 296
14.1.2 冷却 297
14.1.3 切削液对各种切削材料的意义 299
14.1.3.1 高速钢 299
14.1.3.2 渗碳硬质合金 299
14.1.3.3 涂层硬质合金 299
14.1.3.6 多晶金刚石(PCD) 300
14.1.3.7 涂层 300
14.1.3.5 立方晶系氮化硼(CBN) 300
14.1.3.4 陶瓷材料 300
14.1.4 用于各种切削方法和切削条件的切削液的选择 301
14.2 使用切削液时摩擦和磨损评价方法 302
14.2.1 以刀具使用寿命和刀具生产的零件数作为实用评价参数 303
14.2.2 在筛选试验中测定切削力 303
14.2.3 在恒定进刀力下的进刀速度 303
14.2.4 用快速筛选法测定刀具使用寿命 303
14.2.5 切削的几何形状和切屑流 305
14.2.6 其他快速试验方法 305
14.2.6.1 温度测定法 305
14.2.6.2 放射性刀具 305
14.2.6.3 表面光洁度 305
14.3 水混溶性切削液 305
14.3.1 术语和分类 306
14.3.2 组成 307
14.3.2.1 乳化剂 308
14.3.2.2 乳液黏度 313
14.3.2.3 相反转,乳液类型测定 313
14.3.2.4 分散度 314
14.3.2.5 稳定性 315
14.3.2.6 腐蚀抑制剂和其他添加剂 316
14.3.2.7 含乳化剂的切削液 318
14.3.2.8 含聚乙二醇的冷却剂 320
14.3.2.9 盐溶液 320
14.3.3 防腐蚀和腐蚀试验法 320
14.3.4 混水型切削液的浓度 321
14.3.4.3 通过单个组分测定浓度 322
14.3.4.4 用阴离子组分滴定法测定浓度 322
14.3.4.2 用手提式折射仪测定浓度 322
14.3.4.1 根据DIN51368(IP137)测定浓度 322
14.3.4.5 通过碱储备量测定浓度 323
14.3.4.6 离心分离后的浓度 323
14.3.5 冷却剂的稳定性 323
14.3.5.1 乳液物理稳定性的测定 323
14.3.5.2 电解质稳定性 324
14.3.5.3 热稳定性 325
14.3.5.4 对金属切屑的稳定性 325
14.3.6 泡沫性质 325
14.3.6.1 泡沫的定义与起因 325
14.3.6.2 泡沫的预防 327
14.3.6.3 发泡性测定法 327
14.3.7 金属加工液微生物学 328
14.3.7.1 卫生保健与微生物毒性问题 329
14.3.7.3 水混溶性冷却剂抗微生物性能的测定 330
14.3.7.2 微生物数目测定方法 330
14.3.7.4 减缓及防止冷却剂中微生物繁殖 331
14.3.8 用生物杀伤剂防护冷却剂 332
14.3.8.1 醛类 335
14.3.8.2 甲醛释放化合物 335
14.3.8.3 苯酚衍生物 335
14.3.8.4 二硫化碳衍生化合物 335
14.3.8.8 过氧化氢H2O2 336
14.3.8.9 季铵化合物 336
14.4 纯切削液 336
14.3.8.6 杀菌剂 336
14.3.8.5 异噻唑 336
14.3.8.7 次氯酸盐 336
14.4.1 根据规范纯金属加工油的分类 337
14.4.2 纯金属加工油的组成 337
14.4.2.1 基础油和添加剂 337
14.4.2.2 黏度对选择纯产品的重要性 338
14.4.3.2 低雾化油 339
14.4.3.3 油雾的产生 339
14.4.3.1 蒸发性 339
14.4.3 油雾和油蒸发性能 339
14.4.3.4 油雾的沉降和分离 340
14.4.3.5 油雾的毒性 340
14.4.3.6 油雾的测定 341
14.4.3.7 油雾指数 342
14.4.3.8 实践中的油雾浓度 343
14.5.2 钻削 345
14.5.1 车削 345
14.5 规定几何形状的刃口加工 345
14.5.3 铣削 346
14.5.4 齿切削 346
14.6.1.9 研磨粉和载体介质 346
14.5.5 深孔钻削 347
14.5.5.1 深孔钻削法 348
14.5.5.2 切削液应完成的任务 349
14.5.6 车螺纹和攻丝 349
14.5.7 拉削 350
14.6 以非规定几何形状的刃口加工 351
14.6.1 磨削 351
14.6.1.1 高速磨削 352
14.6.1.2 磨轮的磨料和黏结剂 352
14.6.1.5 CBN高速磨削 353
14.6.1.4 特殊工件材料问题 353
14.6.1.3 对磨削液的要求 353
14.6.1.6 珩磨 354
14.6.1.7 珩磨油 356
14.6.1.8 研磨 356
14.7 机械加工作业对材料的特殊要求 357
14.7.1 铁金属 357
14.7.1.1 钢 357
14.7.1.2 工具钢 357
14.7.1.3 高速钢(HSS) 357
14.7.1.4 不锈钢 358
14.7.1.5 铸铁 358
14.7.2 铝 358
14.7.2.1 铝合金类型的影响 358
14.7.2.2 铝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行为 359
14.7.3 镁及其合金 361
14.7.2.3 刀具材料 361
14.7.4 钴 362
14.7.4.1 关于健康和金属碳化物安全问题 362
14.7.4.2 切削油在金属碳化物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362
14.7.5 钛 363
14.8 金属加工液循环系统 363
14.8.1 金属加工液的供送 364
14.8.1.1 磨削 366
14.8.2 单独供油机床和集中供送系统 367
14.8.3 冷却剂中的夹杂油 367
14.8.4 固体颗粒的分离 368
14.8.4.1 切屑浓度和过滤细度 368
14.8.4.2 全部、部分和主流量中固体物的分离 368
14.8.4.3 过滤过程 369
14.8.4.4 固体物分离设备 372
14.8.5 工具机中的塑料和密封材料--与切削液的相容性 376
14.8.6 纯净和水混溶性切削液的监测和预防 377
14.8.6.1 切削液的贮存 377
14.8.6.2 水混溶性切削液的混合 377
14.8.6.3 切削液的监测 378
14.8.6.4 切削液的防护 379
14.8.6.5 纯净和水混溶性切削液的正确维护 380
14.8.7 分离和处置 383
14.8.7.1 切削液的处置 383
14.8.7.2 切削液水相评价标准 383
14.8.7.3 电解质的分离 384
14.8.7.4 用漂浮法分离乳液 385
14.8.7.5 用吸附剂分离乳液 385
14.8.7.7 超滤法 387
14.8.7.6 用热法分离水混溶性切削液 387
14.8.7.8 处理方法的评价 388
14.9 冷却剂费用 389
14.9.1 冷却剂使用费用 389
14.9.1.1 投资费用(折旧、财务费用、维护费用) 389
14.9.1.2 能源费用 389
14.9.1.3 冷却剂和冷却剂添加剂 389
14.9.1.4 冷却剂监测 389
14.9.1.5 其他辅助材料 389
14.9.1.6 冷却剂分离和处理 389
14.9.2 恒定系统的冷却剂使用费用 389
14.9.2.1 比冷却剂费用 390
14.9.2.2 借助计算机优化冷却剂的应用 392
14.10.1 油替代乳液 394
14.10 冷却剂工艺技术的新趋势 394
14.10.1.1 工具机用的液体系列及多功能液体 395
14.10.1.2 清洗管线 396
14.10.1.3 切屑和加工件的脱油 396
14.10.1.4 未来前景--单一流体 396
14.10.2 最低量润滑 396
14.10.2.1 废除冷却剂时需要考虑的事项 397
14.10.2.2 最低量润滑系统 398
14.10.2.3 最低量润滑用的冷却剂 399
14.10.2.4 最低量润滑的油雾试验 400
14.10.2.5 钻削时最低量冷却剂介质的产品优化 402
第15章 成型加工润滑剂 404
15.1 板金加工润滑剂 404
15.1.1 过程 404
15.1.2.3 应变 405
15.1.2.2 屈服强度 405
15.1.2.1 金属的晶格结构 405
15.1.2 成型加工过程的基本术语 405
15.1.2.4 流动曲线 406
15.1.2.5 形变效率、成型阻力、表面压力 406
15.1.2.6 应变率 407
15.1.2.7 各向异性、结构、R值 407
15.1.3 深冲压 408
15.1.3.1 深冲压作业不同面上的摩擦和润滑 408
15.1.3.2 金属板厚度、拉制件尺寸和形变效率决定润滑的重要性 411
15.1.3.3 深冲压用润滑剂的适用性评价 412
15.1.4 张拉和拉伸与深冲压的联用 413
15.1.5 剪切 414
15.1.5.1 冲压 415
15.1.5.2 精密冲裁 418
15.1.6.1 材料 419
15.1.6 材料和表面微观结构 419
15.1.6.2 表面微观结构 420
15.1.7 板金成型作业用的工具 421
15.1.8 板金成型润滑剂 422
15.1.8.1 成型前 422
15.1.8.2 成型过程中润滑剂的作用 424
15.1.8.3 成型后 425
15.1.8.4 板金成型润滑剂的发展趋势 425
15.1.9 防锈 426
15.1.9.1 锈蚀机理 426
15.1.9.2 临时性防锈 427
15.1.9.3 锈蚀试验 428
15.1.10 成型加工用润滑剂--工业清洗剂的清除 429
15.1.10.1 机械制造中的中间清洗处理 429
15.1.10.4 清洗处理方法及清洗剂 430
15.1.10.2 热处理和表面镀层前的清洗处理 430
15.1.10.3 维护保养过程中的清洗处理 430
15.1.10.5 清洗剂的系列化 431
15.1.11 测试摩擦学特性 435
15.1.12 汽车制造中的板金成型 437
15.1.12.1 预润滑 438
15.1.12.2 平整 439
15.1.12.3 盘架涂油 439
15.1.12.4 板金的运送及保管 439
15.1.12.5 钢带和坯件的清洗 439
15.1.12.6 补加润滑 440
15.1.12.7 冲压 440
15.1.12.8 冲压件的运输和保管 441
15.1.12.11 电泳镀层 442
15.1.12.12 用预润滑节约的潜力 442
15.1.12.10 清洗处理和磷酸盐防锈处理 442
15.1.12.9 焊接和粘接 442
15.2 线材、管材和型材拉拔用的润滑剂 443
15.2.1 摩擦和润滑、工具和机器 443
15.2.1.1 成型分类 443
15.2.1.2 拉拔时的摩擦和润滑、机器和工具 443
15.2.1.3 拉拔力和张力 444
15.2.1.4 拉拔工具和磨损 445
15.2.1.5 线材裂隙 447
15.2.1.6 流体动力拉拔 447
15.2.1.7 锥面上的线材摩擦 448
15.2.1.8 湿法拉拔中的润滑剂供送 449
15.2.1.9 干法拉拔 450
15.2.2 拉拔铜丝 451
15.2.1.10 施加膏状或高黏度润滑剂 451
15.2.2.1 润滑剂 452
15.2.2.2 润滑剂浓度 452
15.2.2.3 铜反应产物的溶解性 453
15.2.2.4 水质和电解质稳定性 453
15.2.2.5 试验室试验方法 453
15.2.2.6 润滑剂温度 454
15.2.2.7 润滑剂对线材涂漆的影响 454
15.2.2.8 拉拔乳液的循环系统、清洗处理和处置 454
15.2.3 钢丝的拉制 455
15.2.3.1 要求 455
15.2.3.2 润滑剂载体层 455
15.2.3.6 草酸盐涂层和硅酸盐 456
15.2.3.5 润滑剂载体--磷酸盐 456
15.2.3.4 润滑剂载体--硼砂 456
15.2.3.3 润滑剂载体--石灰 456
15.2.3.7 钢丝拉拔用的润滑剂 457
15.2.4 铝丝的拉拔 458
15.2.4.1 拉拔机和润滑 458
15.2.4.2 铝丝拉拔用润滑剂 458
15.2.5 用其他材料拉拔线材 459
15.2.5.1 不锈钢 459
15.2.5.2 镍 459
15.2.5.3 钨 459
15.2.6 型材的拉拔 459
15.2.6.1 型材拉拔中润滑剂的作用 460
15.2.6.2 拉拔型钢时的预处理和润滑剂的使用 460
15.2.7 管材的拉拔 460
15.2.7.2 工具和工具涂层 461
15.2.7.1 管材拉拔方法 461
15.2.7.3 管材拉拔用的润滑剂和表面预处理 462
15.2.8 液压成型 464
15.2.8.1 过程原理 465
15.2.8.2 过程轮廓 466
15.2.8.3 液压成型的摩擦问题 466
15.2.8.4 液压成型用的润滑剂 466
15.3 轧制用的润滑剂 467
15.3.1 总论 467
15.3.1.1 轧制速度 468
15.3.1.2 合理化 468
15.3.1.3 表面和材料质量 468
15.3.1.4 工业卫生保健要求 468
15.3.2 轧制时的摩擦和润滑 468
15.3.3.2 板材冷轧 472
15.3.3 轧制钢板 472
15.3.3.1 热轧 472
15.3.3.3 薄板材的冷轧制 476
15.3.3.4 高合金钢板材的冷轧制 477
15.3.4 轧制铝板 478
15.3.5 铝材的热法轧制 478
15.3.6 铝的冷法轧制 479
15.3.7 其他材料的轧制 480
15.4 金属成型用固体润滑剂(成型、锻造和挤出用固体润滑剂) 481
15.4.1 加工工艺 481
15.4.1.1 镦粗 481
15.4.1.2 挤出 481
15.4.3 冷挤出和冷铸造时的摩擦与润滑 482
15.4.2.3 热法 482
15.4.2.2 温法 482
15.4.2.1 冷法 482
15.4.2 成型温度 482
15.4.1.4 开式模锻 482
15.4.1.3 压模铸造 482
15.4.3.1 摩擦和润滑剂试验方法 483
15.4.3.2 润滑剂和润滑技术的选择标准 484
15.4.3.3 钢冷法挤出用的润滑油(挤出油) 485
15.4.3.4 钢冷法挤出用的磷酸盐涂层和皂润滑剂 487
15.4.3.5 钢冷法挤出用的固体润滑剂 489
15.4.4 温挤出和锻造 491
15.4.4.1 温度范围最高达350℃ 493
15.4.4.2 温度范围350~500℃ 493
15.4.4.3 温度范围500~600℃ 493
15.4.4.4 温度范围大于600℃ 493
15.4.5 热法铸造时的润滑 493
15.4.5.1 对热法锻造用的润滑剂的要求 494
15.4.5.2 润滑剂测试方法 495
15.4.6 钢的热法锻造 495
15.4.6.1 润滑剂 495
15.4.7 铝铸造 497
15.4.8 等温和热模锻造 497
15.4.9 润滑剂的应用和选择 498
第16章 润滑脂 500
16.1 导言 500
16.1.1 定义 500
16.1.2 历史 500
16.1.3 与润滑油相比的优点 501
16.1.4 缺点 501
16.1.5 分类 501
16.2.1.1 皂阴离子 502
16.2 增稠剂 502
16.2.1 单皂 502
16.2.1.2 皂阳离子 503
16.2.1.3 锂皂 503
16.2.1.4 钙皂 504
16.2.1.5 钠皂 505
16.2.1.6 其他皂 505
16.2.1.7 阳离子混合皂M1X/M2X 505
16.2.1.8 阴离子混合皂MX1/MX2 505
16.2.2 复合皂 506
16.2.2.1 复合锂皂 506
16.2.2.2 复合钙皂 507
16.2.2.4 复合铝皂 508
16.2.2.5 其他复合皂 508
16.2.2.3 复合钙磺酸盐皂 508
16.2.3 其他离子型有机增稠剂 509
16.2.4 非离子型有机增稠剂 509
16.2.4.1 二脲和四脲 509
16.2.4.2 其他非离子型有机增稠剂 510
16.2.5 无机增稠剂 510
16.2.5.1 黏土 511
16.2.5.2 高分散硅酸 511
16.2.6 其他增稠剂 511
16.2.7 暂时增稠流体 511
16.3 基础油 512
16.3.1 矿物油 512
16.3.2 合成型基础油 512
16.3.2.1 合成烃 512
16.4 润滑脂的结构 513
16.3.2.2 其他合成型基础油 513
16.3.2.3 非互溶基础油混合物 513
16.5 添加剂 514
16.5.1 结构改进剂 514
16.5.2 防锈添加剂 514
16.5.3 耐极压和抗磨损添加剂 515
16.5.4 固体润滑剂 515
16.5.5 摩擦改进剂 515
16.6 润滑脂的制造 516
16.6.1 金属皂基润滑脂 516
16.6.1.1 用预制金属皂生产 516
16.6.1.2 用就地预制金属皂间歇式生产 516
16.6.1.3 连续法生产 517
16.7 润滑脂流变学 518
16.6.2 聚脲润滑脂 518
16.6.3 凝胶润滑脂 518
16.8 润滑脂使用性能 519
16.8.1 试验方法 520
16.8.2 分析方法 522
16.9 润滑脂的用途 522
16.9.1 滚柱轴承 522
16.9.1.1 再润滑周期 523
16.9.2 汽车、载重车、建筑机动车 526
16.9.3 轧钢机 528
16.9.4 采矿 528
16.9.9 应用技术 529
16.9.7 食品级用途 529
16.9.8 纺织机械 529
16.9.5 滑轮装置和铁路设施 529
16.9.6 齿轮装置 529
16.9.10 特殊的长期应用 530
16.9.11 与聚合物材料一起使用 530
16.10 润滑脂市场 531
16.11 生态和环境 532
16.12 润滑脂和摩擦学 533
第17章 固体润滑剂 534
17.1 固体润滑剂的分类 534
17.1.1 类型1:结构润滑剂 534
17.1.2 类型2:机械润滑剂 534
17.1.2.1 自润滑物质 535
17.1.2.2 具有润滑性能但需要载体的物质 536
17.1.3 类型3:皂类 537
17.1.2.3 基于其硬度具有间接润滑性能的物质[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类金刚石碳(DLC)层] 537
17.1.4 类型4:化学活性润滑剂 538
17.2 特性 538
17.2.1 层状固体润滑剂的晶体结构 538
17.2.1.1 石墨 538
17.2.1.2 二硫化钼 538
17.2.2 热稳定性 538
17.2.3 熔点 539
17.2.4 导热性 539
17.2.5 吸附膜 539
17.2.6 机械性能 539
17.2.7 化学稳定性 539
17.2.8 纯度 539
17.3.1 粉末 540
17.3.1.1 载体型固体润滑剂 540
17.2.9 颗粒尺寸 540
17.3 含固体润滑剂的产品 540
17.3.2 分散体和悬浮体 541
17.3.3 润滑脂和润滑膏 541
17.3.4 软膏 542
17.3.5 干膜润滑剂 542
17.4 含固体润滑剂产品的工业用途 545
17.4.1 螺旋润滑 546
17.4.2 滚柱轴承润滑 546
17.4.3 滑动轴承、滑动导轮及滑动表面润滑 546
17.4.4 链润滑 547
17.4.5 塑料和弹性体润滑 547
18.3 黏度 548
18.3.1 毛细管黏度计 548
18.1 导言 548
18.2 密度 548
第18章 润滑剂试验室测试方法 548
18.3.2 旋转式黏度计 549
18.4 折射指数 549
18.5 结构分析 549
18.6 闪点 549
18.7 表面现象 550
18.7.1 空气释放 550
18.7.2 抗乳化性 550
18.7.3 泡沫特性 550
18.8 浊点,倾点 550
18.9 苯胺点 550
18.13 老化试验 551
18.12 酸度,碱度 551
18.11 灰含量 551
18.10 水含量 551
18.14 水解稳定性 552
18.15 腐蚀试验 552
18.16 密封件和工业材料的油兼容性 553
18.17 蒸发损失 553
18.18 润滑脂分析 553
18.19 试验润滑剂的等效标准化方法一览 553
第19章 润滑剂机械-动态试验方法 558
19.1 润滑剂试验范围内摩擦系统分类 558
19.2 润滑剂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试验方法 559
19.3 通用机械-动态试验机 564
19.3.1 四球试验机 564
19.3.3 法列克司摩擦试验机 566
19.3.2 赖克特磨损试验机 566
19.3.4 泰姆肯试验机 567
19.3.5 平移式振荡仪(SRV) 568
19.3.6 FZG齿轮试验台 568
19.3.6.1 加载仿真试验 569
19.3.6.2 微点腐蚀试验 570
19.3.6.3 点腐蚀负荷能力试验 570
19.3.6.4 磨损负荷能力试验 570
19.3.6.5 齿轮效率试验 571
19.3.7 FAG FE9滚柱轴承润滑脂试验机 572
19.3.8 FAG FE8滚柱轴承润滑脂试验机 573
19.3.9 同步机试验台SSP180 574
19.3.10 柴油喷嘴 574
19.3.11 叶片泵 575
19.4 润滑剂试验的描述和精度 575
参考文献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