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秦以前选士选官基本情况 1
第二节 汉代考选制度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4
第二章 选举 8
第一节 察举 8
一、孝廉 8
(一)察举孝廉之制的产生 8
(二)孝廉与举孝、察廉 12
(三)孝廉选举的几项具体规定 17
(四)孝廉选举的利弊 26
二、茂材 28
(一)茂材人选 29
(二)举主 32
(三)员额 33
(四)任用 33
三、贤良方正与文学 34
四、其他特科 41
(一)明经 41
(二)明法 43
(三)治剧 44
(四)敦厚有行 46
(五)武猛知兵法 48
(六)阴阳灾异、有道 50
第二节 辟除 52
一、辟除极限及有关规定 52
(一)公府辟除 52
(二)州部辟除 56
(三)郡守辟除 57
(四)县廷辟除 62
(一)荐举 63
二、辟除与荐举任用 63
(二)察举 65
(三)掾属高第 65
(四)廉选 66
(五)诏除 66
三、辟除制度的评价问题 67
第三节 征聘 75
第四节 荐举 81
第六节 杂途一 85
第五节 郎选 85
一、吏道 86
二、上计 89
(一)上计入选 89
(二)计吏补官 90
三、上书 92
四、从军 95
五、出使 97
六、艺能 100
第七节 杂途二 102
一、任子 103
二、纳赀、卖官 107
三、宗室 111
四、外戚 112
五、宦官 116
第三章 学校考选 121
第一节 太学 122
一、太学的建立 122
二、博士选举 123
(一)征拜 125
(二)荐举 126
(三)察举 127
(四)迁调 128
(五)策试 128
(六)博士三科 130
三、博士弟子选试 131
(一)来源及人数 131
(二)少年太学生 136
(三)课试与出路 137
一、宫邸学 143
第二节 宫邸学和鸿都门学 143
二、鸿都门学 145
第三节 郡国学校 146
一、郡文学官 147
二、郡学生 148
三、县学 149
第四节 私学 150
一、居家教授、入仕为官 150
三、在官收录弟子 151
二、弟子为公卿 151
四、退职讲学授徒 152
第四章 考试制度与选举法规 153
第一节 考试制度 153
一、天子策试 153
二、太学考试 157
三、孝廉考试 159
四、选令史、试尚书 160
五、都试讲武 163
一、选举条件 164
第二节 选举法规 164
二、选举责任 168
三、左官律、阿党法 171
四、对于宗室、外戚、宦官的限制 173
五、请托贿赂 175
六、地域、行服及其他 180
第五章 任用、考课、黜陟 187
第一节 任用 187
一、待诏 187
二、试守 192
(一)试守范围 193
(二)试守期限 200
(三)秩禄待遇 202
(四)试守与吏治 203
三、换任 207
四、久任 207
第二节 考课 209
一、上计考课 210
(一)中央考课郡国 212
(二)郡国考课属县 224
二、巡察、刺举与考课 226
三、主官考课属史 232
(一)公府掾属 233
(二)诸卿属官 233
(三)光禄四行 233
(四)博士三科 235
(五)察廉 235
四、考课有关规定 237
(一)伐阅功劳 237
(二)秋射赐劳 241
(三)科令簿籍 243
(四)殿最等第 245
第三节 黜陟 246
一、课最升迁 247
(一)尤异 248
(二)超迁 249
(三)增秩 251
二、课殿责罚 251
(一)左迁贬秩 252
(二)软弱不胜任 253
第六章 职官考选 255
第一节 三公 255
一、丞相 256
二、太尉 259
三、御史大夫 259
第二节 大将军 262
第三节 九卿 263
一、太常 263
二、光禄勋 264
三、卫尉 265
四、太仆 265
五、廷尉 265
六、大鸿胪 266
七、宗正 267
八、大司农 267
九、少府 268
第四节 尚书 268
一、宿卫郎 272
第五节 郎官 272
二、郎选途径及条件 273
三、郎官任用及考课 278
四、尚书郎 280
五、郎选评价问题 282
第六节 地方职官 284
一、刺史和州牧 284
二、三辅和郡国 288
三、县令长 294
第七章 结语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