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论 1
一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0
三 明代史学演进的历程 14
第一编 明代前期:理学笼罩下的史学 23
第一章 正统论的起伏与史著的编纂 23
第一节 “朝代更易观”与正统论的炽热 23
第二节 方孝孺:明朝理学化正统论的奠基者 26
第三节 民族主义史学思潮的抬头与《世史正纲》的编纂 33
第二章 纲常理论下的教科书编写模式 47
第一节 史鉴书的大量编纂 47
第二节 名臣言行录的编纂 52
第三节 《纲目》及纲目体教材的新编 55
第四节 民间的历史教材编纂 59
第三章 传统纪事史学惯性下的官修活动 63
第一节 《元史》的纂修 63
第二节 起居注制度的设置与废弛 69
第三节 朝廷修《实录》 74
第四节 地方修方志 79
第四章 域外史地学的异军突起 82
第一节 陈诚与《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 82
第二节 “西洋”史地学三书 85
第三节 黄省曾与《西洋朝贡典录》 87
第五章 前期史学恶劣的生存环境 89
第一节 大环境:落后的经济与强控制社会 89
第二节 小环境:统死了的文化 93
小结 97
第六章 社会转型与学术界的裂变 101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101
第二编 明代中期:中国史学的转型 101
第二节 王学的兴起 105
第三节 文学的复古 106
第七章 理学化史学批判风的兴起 109
第一节 祝允明“叫板”正统史学 109
第二节 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116
第八章 史学考信风的兴起 128
第一节 杨慎与明代纯学术研究风的兴起 128
第二节 王世贞与当代史考信风的开创 138
第三节 胡应麟与古典辨伪学的确立 14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的信史论 149
第九章 史学理论的受人重视 149
第二节 陆深与《史通》研究风的兴起 152
第三节 李梦阳、瞿景淳与史学批评的开展 157
第四节 梁梦龙、卜大有对传统史学要义的思考 164
第十章 不同风格的宋元史改编 171
第一节 新《春秋》精神下的宋元史改编 171
第二节 “宋元通鉴”的编纂 180
第十一章 中国通史的新编 184
第一节 邵经邦与《弘简录》 186
第二节 “留心治乱”的《左编》 191
第三节 “本天以立例”的《函史》 197
第四节 “以编年而兼纪传”的《历代史书大全》 205
第一节 经世史学思潮与史汉风的兴起 210
第十二章 当代史编纂的勃兴 210
第二节 嘉靖前期的开国史编纂 217
第三节 陈建《通纪》:本朝典故的权舆 226
第四节 郑晓《吾学编》:综合体明史的首创之作 236
第五节 王世贞及其“明史稿” 243
第六节 邓元锡与《皇明书》 250
第七节 当代史编纂的特征 252
小结 255
第三编 明末清初:中国史学的多元化 261
第十三章 万历中叶的本朝正史纂修活动 261
第一节 本朝正史纂修的背景 261
第二节 陈于陛与焦竑的修史思想 265
第三节 本朝正史纂修始末 270
第四节 本朝正史纂修失败的原因 277
第五节 本朝正史纂修活动的影响 280
第十四章 晚明当代史编纂的繁荣 285
第一节 童时明与吴士奇的综合体明史纂修 286
第二节 分类体明史《名山藏》 293
第三节 “兼诸家之体”的《皇明史概》 299
第四节 尹守衡与刘振的明史编纂 307
第五节 风靡晚明的《通纪》续补风 313
第六节 许重熙的当代史成就 319
第七节 钱谦益:一代史学宗师 326
第八节 晚明当代史编纂的特点、成就及不足 332
第十五章 李贽与启蒙史学思潮的出现 336
第一节 《藏书》对《左编》的继承与批判 336
第二节 童心说:李贽思想的基石 342
第三节 《藏书》人物史论的市民思想色彩 345
第四节 “李贽热”所带来的冲击波 353
第十六章 晚明“复兴古学”思潮下的历史研究 358
第一节 张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学的杰作 358
第二节 朱明镐与历代正史全面研究风的开创 379
第十七章 治统与道统框架下的通史编纂 386
第一节 徐奋鹏与《古今治统》 386
第二节 郑郊与《史统》 389
第十八章 走向民间的史学:晚明的通俗史学 398
第一节 晚明的历史演义 398
第二节 晚明的纲鉴风 404
第一节 明代史学工具书的编纂 410
第十九章 王光鲁与明代的史学工具书编纂 410
第二节 王光鲁及其《阅史约书》 413
第二十章 “国可亡,史不可亡”:清初遗民的明史编纂 422
第一节 集编年体明史大成的《国榷》 423
第二节 “敢于龙门争胜场”的《石匮书》 431
第三节 引发“庄氏史案”的《明史纪略》 440
第四节 “自出手眼”的《罪惟录》 450
第五节 黄宗羲的明史学成就 461
第六节 清初明史编纂风的持续繁荣与冷却 469
小结 475
总论 明代史学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477
参考文献 486
后记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