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走出“今文经学”心路历程 1
第一章 理解《时务报》时期梁启超思想倾向的一把钥匙——读《与严幼陵先生书》 1
一 严复致信梁启超的背景分析 1
二 严复书信对梁启超的影响 9
第二章 自由:消解“今文学”传统的锐利思想武器——兼论日本维新学者对梁启超思想转折所起的作用 23
一 梁启超近代“自由”观的基本确立 26
二 梁启超对“自由”的深层理解及新型历史观的形成 37
三 余论:康、梁学术分途及梁启超执“言论界之牛耳” 48
第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兼论梁启超“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学术思想的初步形成 56
一 “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 58
二 对中华学术原始精神阐释之一:“重民意”的开明政治理想 66
三 对中华学术原始精神阐释之二:“轻生死”的尚武精神 76
四 结论:梁启超“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学术思想的初步形成 87
第二编 梁启超“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中国学术观 94
第四章 论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 94
一 中华文化得以新生的“卧薪尝胆”之路 96
二 梁启超关于传统文化向现代发展的几个基本观点 103
第五章 论梁启超的政治与法哲学思想——兼论梁启超对法家思想的研究 124
一 横截面上显示出的时代差异:对中华法系的形成及本质的认识 127
二 历史空间的追求:平衡梁启超最终关怀与现实企划的几项原则 140
第六章 从笃信墨学到走出墨学的转折——论梁启超对墨学的研究 155
一 论“天志”之两端:“非命”与“兼爱”,企以墨学成为“新”民之利器 157
二 《墨经校释》中对墨子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现代阐发 167
三 对于墨学的思想结构和本质的科学阐发 173
四 结论:从西学论墨子到以世界学术发展的目光论墨子的转折 179
第七章 论梁启超对老子及庄子哲学的研究——兼谈粱启超对屈原、陶潜情感哲学的认识 186
一 通老:道——弘“天道”而小“世人”的自然主义哲学 188
二 达庄:“真我”——畅游于天地之间的主体哲学 199
三 屈、陶的情感哲学及老、庄思想在梁启超世界观中的地位 208
第八章 儒学“修己安人”之大义与梁启超“明心见性”之微言——论粱启超对儒家道术的研究 218
一 儒学之“大义”——“修己安人” 220
二 梁启超之“微言”——“明心见性” 226
三 梁启超为儒学设定新的心体学说的企图 235
第九章 论梁启超对佛教的信仰与改造 248
一 力发佛教“科学”与“平等”的“入世”精神,把佛学纳入改造国民品格的新文化体系 250
二 简析中国佛教发展史,说明改造佛教的历史合理性 260
三 以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佛学,力图创立含现代科学知识的新佛学 265
第十章 以佛治史 心归于佛——评梁启超的史学观 278
一 以佛家法相说治史是对早年有关“历史是自由意志发展史”观念的继承 281
二 以佛家“互缘”说为基础的史学研究方法论 291
三 心皈于佛的“史才四长”说 299
第十一章 向科学与民主新“人学”匍匐前进的清代学术——论梁启超对清学的研究 305
一 萌发近世“时代思潮”的清代启蒙期学术 307
二 戴、章学术和实现方法之革命的乾嘉考据学 317
三 晚清“今文学”运动:孕育新学的母体 326
第三编 梁启超对未来学术的最终关怀 343
第十二章 行铸“小康” 神往“大同”——论梁启超在20年代初社会主义问题辩论中所承担的历史角色 343
一 前论:《新民丛报》时期梁启超对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346
二 正论:2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大辩论中梁启超所承担的历史角色 351
三 结论:行铸“小康”、神往“大同”的伟大思想家 362
第十三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科玄大战”与梁启超“三达德”的教育思想 369
一 梁启超重新执教的原因分析 371
二 “科玄大战”对梁启超中西文化观及教育思想的影响 375
三 以人格教育为中心的“三达德”教育思想 384
附:梁启超的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 394
后记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