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与汽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洪水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1089457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两部分,发动机理论和汽车理论,其目的是有利于选择性教学。 本书以培养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内容简单实用,涵盖面广,定义明确,并且适当反映了当前科技发展水平与高新技术,供日后深入学习之用。

第一部分发动机原理 1

第1章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1

1.1热功转换的基本概念 1

1.1.1基本概念 1

1.1.2基本状态参数 2

1.1.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4

1.1.4基本热力过程 12

1.2发动机的工作循环 20

1.2.1发动机的理想循环 20

1.2.2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26

1.3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27

1.3.1换气过程 27

1.3.2压缩过程 28

1.3.3燃烧过程的特点 30

1.3.4膨胀过程 32

1.4复习思考题 33

第2章燃料与燃烧 35

2.1燃料的一般知识 35

2.1.1发动机所用燃料介绍 35

2.1.2汽油的使用性能 38

2.1.3柴油的使用性能 42

2.1.4气体燃料的使用性能 44

2.2燃料的燃烧 49

2.2.1理论空气量 49

2.2.2过量空气系数与空燃比 52

2.2.3燃料与可燃混合气的热值 53

2.2.4燃料燃烧原理 54

2.3复习思考题 56

第3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57

3.1换气过程与充气系数 57

3.1.1换气过程 57

3.1.2换气损失 60

3.1.3充气系数 61

3.1.4充气系数与发动机功率、扭矩的关系 62

3.2影响充气系数的主要因素 63

3.3提高充气系数的措施 66

3.3.1提高进气压力 66

3.3.2减小进气系统的阻力 67

3.3.3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68

3.3.4采用增压技术 70

3.4复习思考题 72

第4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73

4.1指示性能指标 73

4.2有效性能指标 75

4.3影响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 78

4.3.1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78

4.3.2热量损失与热平衡 82

4.4复习与思考题 84

第5章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85

5.1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85

5.1.1燃料的雾化与蒸发 85

5.1.2化油器特征 86

5.1.3电控喷射供油系统 90

5.2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95

5.2.1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分析 95

5.2.2对燃烧过程的基本要求 98

5.2.3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 98

5.3影响汽油机燃烧的主要因素 102

5.3.1使用因素的影响 102

5.3.2结构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106

5.4复习思考题 109

第6章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110

6.1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110

6.1.1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特点 110

6.1.2影响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因素 111

6.2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113

6.2.1柴油机燃烧过程分析 113

6.2.2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116

6.3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 119

6.3.1电控喷射系统的类型 120

6.3.2电子控制分配泵 122

6.3.3电控共轨系统 125

6.4复习思考题 127

第7章发动机排气污染与净化 129

7.1发动机排放物的种类及危害 129

7.2排放物的检测 131

7.2.1不分光红外线分析法 131

7.2.2柴油机烟度检测 135

7.3排放标准 138

7.3.1轻型车用内燃机污染物排放标准 139

7.3.2车用发动机排放标准 140

7.3.3发动机污染物的净化措施 142

7.4复习思考题 145

第8章发动机的特性 146

8.1汽油机特性 146

8.1.1点火调整特性 146

8.1.2燃料调整特性 148

8.1.3速度特性 148

8.1.4负荷特性 150

8.1.5万有特性 151

8.2柴油机的特性 152

8.2.1喷油提前角调整特性 152

8.2.2柴油机调速特性 153

8.2.3速度特性 155

8.2.4负荷特性 157

8.3复习思考题 158

第9章发动机试验 160

9.1发动机试验设备及仪表 160

9.1.1发动机试验台架 160

9.1.2测功器类型 161

9.1.3发动机综合性能分析仪 164

9.1.4主要仪器和仪表 168

9.2发动机试验项目 174

9.2.1功率测定 174

9.2.2燃油消耗率的测定 176

9.3复习思考题 178

第二部分汽车原理 179

第10章作用于汽车的各种外力 179

10.1汽车的驱动力 179

10.1.1车轮的工作半径 179

10.1.2动轮的驱动力 181

10.1.3传动效率 183

10.2汽车的行驶阻力 185

10.2.1滚动阻力 185

10.2.2空气阻力 189

10.2.3上坡阻力 193

10.2.4加速阻力 194

10.3驱动力与附着力 195

10.3.1汽车的驱动力平衡方程 195

10.3.2汽车的驱动与附着条件 195

10.3.3影响附着系数的主要因素 197

10.4复习思考题 203

第11章汽车的动力性 204

11.1动力性的评价指标 204

11.2汽车的牵引平衡图 205

11.3汽车的动力特性图 211

11.4汽车的功率平衡图 215

11.5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219

11.5.1结构因素的影响 219

11.5.2使用因素的影响 224

11.6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225

11.6.1液力变矩器的性能 227

11.6.2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驱动力图 232

11.6.3自动换挡规律 233

11.7汽车的动力性试验 235

11.7.1汽车道路试验方法 236

11.7.2汽车台架试验方法 239

11.8复习思考题 241

第12章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242

12.1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及计算 242

12.1.1燃料经济性评价指标 242

12.1.2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 242

12.2影响汽车燃料经济性的主要因素 246

12.2.1汽车结构因素的影响 246

12.2.2汽车使用因素的影响 248

12.3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试验 250

12.3.1汽车燃料经济性的道路试验 251

12.3.2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台架试验 255

12.4复习思考题 257

第13章汽车的制动性 258

13.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258

13.1.1制动减速度 259

13.1.2制动时间 260

13.1.3制动距离 260

13.2制动过程分析 261

13.2.1作用于车轮的制动力 261

13.2.2影响制动性的主要因素 263

13.3理想的制动性能 264

13.3.1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264

13.3.2制动防抱死系统ABS 268

13.3.3制动防侧滑系统ASR 272

13.4汽车制动性实验 274

13.4.1制动性能的台架实验 274

13.4.2制动性能的道路试验 275

13.5复习思考题 276

第14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277

14.1概述 277

14.1.1汽车操纵稳定性包括的内容 277

14.1.2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279

14.1.3人-汽车闭路系统 282

14.2轮胎的侧偏特性 283

14.2.1轮胎的坐标系 283

14.2.2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 284

14.2.3轮胎的结构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287

14.3汽车的转向特性 289

14.3.1刚性车轮转向的几何关系 289

14.3.2弹性车轮转向的几何关系 290

14.3.3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 290

14.3.4几个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 292

14.3.5影响转向特性的因素 295

14.4转向轮的摆振与稳定 298

14.4.1转向轮的摆振 299

14.4.2转向轮的稳定效应 301

14.5汽车的纵翻和侧翻 303

14.5.1汽车不发生纵向倾覆的条件 303

14.5.2汽车的侧翻 305

14.6操纵稳定性试验 306

14.6.1蛇行实验简介 306

14.6.2稳态转向特性试验简介 307

14.6.3转向瞬间响应试验 309

14.6.4转向轻便性试验 312

14.6.5转向回正性能试验 313

14.7复习思考题 313

第15章汽车的通过性 314

15.1通过性的评价指标 314

15.1.1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 314

15.1.2汽车几何通过性评价指标 315

15.2影响通过性的主要因素 316

15.3通过性实验 318

15.3.1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 318

15.3.2汽车地形通过性试验 319

15.4复习思考题 320

第16章汽车的舒适性 321

16.1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321

16.1.1汽车行驶平顺性 321

16.1.2设施完善性 322

16.2影响舒适性的主要因素 323

16.3舒适性实验 326

16.3.1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 326

16.3.2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 327

16.4复习思考题 328

附录 329

附录A 329

附录B 330

附录C 331

参考文献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