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艺术发展论 3
第一章 宋词的艺术技巧 3
第一节 呼应技巧 3
一、纯一呼应 3
二、对比呼应 7
三、离立呼应 9
第二节 对偶技巧 12
一、词体对偶的基本特征 12
二、词体对偶的主要形式 15
1.语法对 15
2.句法对 17
3.回文对 21
4.走对、扇面对、错综对 22
第三节 章法技巧 24
一、起、结、换头技巧 25
1.起句 25
2.换头 29
3.结尾 31
二、“领起”与“托上”技巧 34
1.领起句 34
2.托上句 37
第四节 炼字技巧 40
第五节 点染技巧 48
一、宋词点染概说 48
二、宋词点染技巧与表现形式 51
第二章 词体审美论 54
第一节 词体审美内外观 54
一、外在形式美 55
1.丰富的音乐性 55
2.独特的结构形式 58
二、内在蕴含美 62
1.“雾失楼台”式的含蓄 62
2.寓壮于婉式的含蓄 64
三、词体美学风格的认识与把握 66
1.北宋以婉艳协律为当行本色 66
2.南宋以沉郁深挚为审美极致 71
第二节 文人俗词的美学风貌 74
一、文人俗词的基本特点 74
二、文人俗词的艺术个性 77
1.柳永俗词的市井气 77
2.欧阳修俗词的艳冶轻佻气 81
3.黄庭坚俗词“使酒玩世”的浪子气 82
4.秦观俗词的狎亵气 84
5.苏、辛俗词的诙谐调侃气 86
第三节 词体雅俗审美辨异 90
一、用语之别 90
二、置境之别 94
三、曲直之别 96
第三章 发展流变论 99
第一节 北宋前期小令对花间南唐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99
一、北宋前期小令继承花间南唐词风的表现特点 99
二、北宋前期小令与花间南唐词风的渊源 101
三、二晏、欧阳对花间南唐词风的继承与发展 105
1.正确理解古人的评价 105
2.晏殊之“俊” 108
3.欧阳修之“深” 110
4.追逼“花间”的晏几道 112
第二节 南宋词学审美的发展变异 121
一、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122
二、倡复雅之歌词,挽靡弱之颓风 124
三、南宋前期新词学审美观念的建立 129
四、南宋后期词学审美的变异 134
下篇 宋词作家论 143
第四章 柳永论 143
第一节 柳永对词体的变革与创新 143
一、大量创制慢词,开启了宋词的“自家面目” 143
二、“新声”独领风骚,推动词界革命 144
三、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146
四、在词的推广与普及方面不遗余力 148
第二节 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审美价值 150
一、柳永对羁旅行役的人生体验 150
二、柳永羁旅行役词的审美价值 154
第三节 “柳永热”及其成因 160
一、“柳永热”现象述描 160
二、“柳永热”现象乃“朝野多欢”之时代产物 165
三、柳永以其主观努力适应时代之需要 172
第五章 宋初词人特色论 179
第一节 论张三影的“影” 179
一、“三影”词赏鉴 179
二、张、柳齐名辨 184
第二节 开豪放词风气之先的范仲淹 188
一、边帅词心 188
二、审美评价 190
三、有意创新 191
第三节 晏殊词的“富贵气” 193
一、精神升华 195
二、意趣高雅 196
三、情思丰富 197
四、俗人心态 198
第六章 苏轼论 200
第一节 苏轼对词体艺术的丰富与发展 200
一、以“雅”矫“俗”,雅化词体 201
二、开创了阳刚之美的豪放词风 203
三、改造婉约词 207
四、不喜剪裁以就声律 210
第二节 苏轼的咏物词 211
第七章 北宋中后期词人论 217
第一节 秦少游:情韵兼胜 217
第二节 黄庭坚:苏柳杂柔 223
第三节 晁无咎:沉咽悲慨 226
第四节 周邦彦:词中老杜 229
一、沉郁顿挫的词风 229
二、浑成而多变的章法 237
三、融化唐诗如己出 239
第五节 贺铸:比兴寄托 244
第八章 李清照论 249
第一节 李清照《词论》的成因 249
一、历史责任感的驱使 250
二、创新精神的文学理论体现 252
三、卓荦不群的词学审美理想 256
第二节 李清照《词论》对南宋词学的影响 259
一、基本评价 259
二、理论影响 261
三、创作影响 263
第九章 辛弃疾论 275
第一节 辛弃疾的人生价值 275
一、民族战士与民族英雄 275
二、战略家和军事家 278
三、勤政爱民收显绩 287
第二节 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 293
一、官场仕途的三次打击是辛弃疾归隐思想产生的主要动因 294
二、屈辱苟安的投降国策是辛弃疾归隐思想促成的重要因素 301
三、老、庄及陶渊明的超尘出世是辛弃疾无奈的精神寄托 313
第三节 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发展 316
一、带湖闲居时期——“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17
二、移居瓢泉时期——“心似伤弓寒雁,身如喘月吴牛” 327
三、再返瓢泉时期——“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339
四、辛弃疾归隐思想的评价 341
第四节 辛稼轩体的风格特征 347
一、稼轩体及其内涵 347
二、稼轩体的个性特征 351
三、关于英雄语、妩媚语与闲适语 359
第五节 稼轩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370
一、历代对学辛词者的批评 370
二、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倾向与艺术个性 373
三、金、元、明、清时期的辛词创作流 382
第六节 辛词艺术论 388
一、比兴寄托艺术 388
二、联想想象艺术 422
三、景物描写艺术 441
四、语言运用艺术 455
五、章法结构艺术 470
第七节 辛词《一枝花》编年辨证 475
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