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杰,凌江怀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40115115
  • 页数:35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2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 5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体回顾 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 7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9

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与国民经济陷入困境 10

四、“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13

五、“文化大革命”与国民经济发展遭受的最严重挫折 15

六、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伟大转折和持续发展 17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21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与方法 21

二、本书的学习目的与任务 23

三、本书的学习方法 23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27

第一节 所有制与所有制结构概述 27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27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8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1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1

二、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33

三、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35

四、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38

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涵及其演变历程 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1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43

第四节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5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47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5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和特征 5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5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57

一、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60

第二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0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 63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67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 70

一、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 71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法制建设 73

三、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配套改革 75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市场 78

一、市场的含义 78

二、市场的起源和发展 79

三、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80

第二节 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81

一、市场体系的含义 81

二、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 82

三、我国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88

第三节 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 90

一、我国市场体系发育的基础和突破口 90

二、我国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培育与发展 93

第四节 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 98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及其特征 98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 99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 101

一、微观经济主体的含义及其类型 105

第一节 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105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105

二、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10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11

一、企业的含义和类型 111

二、企业的行为目标 112

三、企业的基本经济行为 113

四、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11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 119

一、居民的含义和类型 120

二、居民的经济行为目标 121

三、居民的基本经济行为 122

一、产业结构的基本内容 130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 130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 130

二、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31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135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 137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137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39

三、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 141

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43

五、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145

第三节 区域经济概述 147

一、区域与区域经济 147

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48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151

一、我国经济区的划分 151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153

三、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56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调控 1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必要性和基本目标 15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必要性 159

二、政府经济调控的目标 1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内容 167

一、宏观总量调控 167

二、微观管制 169

三、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17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手段 172

一、经济计划 172

二、经济政策 174

三、行政和法律手段 176

第四节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的政府经济调控体制 177

一、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 177

二、转变政府职能 179

三、完善政府经济调控体制 180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收入分配和消费 183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 183

一、国民财富核算的两大体系和基本范畴 183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87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92

一、按劳分配及其在我国现阶段的实现 192

二、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构及其必然性 19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按劳分配收入 1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消费 20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20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消费的结构 20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消费的方式和消费水平 207

第四节 效率与公平 209

一、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209

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 213

一、财政的本质与职能 216

第九章 社会主义财政与金融 216

第一节 财政与财政体制 216

二、财政体系 221

二、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223

第二节 我国的税收 226

一、税收概述 226

二、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227

三、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231

四、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234

第三节 我国金融体制与金融市场 241

一、货币与我国货币制度 241

二、信用形式 243

三、我国的金融市场 246

第四节 我国的金融体系 249

一、中央银行 250

二、商业银行 251

三、政策性银行 253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255

第五节 我国财政与金融体制的改革 256

一、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256

二、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259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263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263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263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265

三、社会保障基金及其来源 268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271

一、社会保险 271

二、社会救济 277

三、社会福利 278

四、社会优抚 279

五、社区服务 280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81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81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84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285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287

第四节 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87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289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291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92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298

第一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298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298

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世界各国加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01

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03

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05

第二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作用和原则 306

一、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性质 306

二、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作用 308

三、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 309

第三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12

一、对外贸易 312

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 315

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其他形式 317

第四节 我国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321

一、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 321

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格局 322

三、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步骤 324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329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331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331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 331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33

三、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334

第二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39

一、经济增长方式概述 339

二、我国经济增长特征的分析 340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必然性 342

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对策 344

第三节 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347

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7

二、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部署 351

三、实现目标的战略途径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