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污染控制的技术发展历程 1
1.1 流行病推动污水处理发展 5
1.2 污水处理 7
1.3 初级沉淀 9
1.4 生物滤池 10
1.5 化学沉淀 12
1.6 污水处理的皇家委员会 12
1.7 活性污泥处理法 13
1.8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14
1.9 污水处理大事记 18
1.10 中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进程与技术方法 21
1.11 小结 23
第2章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 24
2.1 世界水资源的概况 25
2.2 水资源短缺将重塑世界 29
2.3 含水层枯竭——一个新问题 30
2.4 复杂、严重污染的水环境 32
2.5 中国的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 36
2.5.1 水环境污染 36
2.5.2 水资源短缺 40
2.6 国外城市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 41
2.6.1 国外根据水域功能区划进行水污染控制的措施 42
2.6.2 普及城市污水处理厂 43
2.6.3 缺水城市的污水回收与再用 45
2.7 小结 46
第3章 水循环 47
3.1 污水回用的历史 49
3.2 南非的污水回用 53
3.2.1 水回收和回用的政策 54
3.2.2 工业回用 55
3.3 意大利 56
3.2.3 市政回用-水再用作饮用水源 56
3.3.1 法规 57
3.3.2 污水回用的前景 59
3.3.3 污水回用项目 62
3.4 美国的污水再生回用 63
3.4.1 美国水回收与再用的法规 68
3.4.2 佛罗里达州圣彼得斯堡的废水再生与回用实例 90
3.4.3 亚利桑那州派洛浮弟(Palo Verde)核电站使用回收水作冷却水 91
3.4.4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回收水回灌地下 93
3.4.5 加利福尼亚州橘子县21世纪水厂 94
3.4.6 美国污水回用标准体系的形成 96
3.5 日本的污水回收与回用 101
3.5.1 水回用计划 103
3.5.2 水循环的法规和水质标准 105
3.5.3 实例介绍 107
3.6 污水回用的导则与规范 107
3.6.1 回收水的用途 107
3.6.2 回用的条件 108
3.6.3 影响出水标准发展的因素 108
3.7 中国的污水回收与再用 109
3.7.1 城市污水回用的经济性 110
3.7.2 中国市政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现状 111
3.8 小结 119
第4章 污水回用标准体系 121
4.1 污水回用标准分析 121
4.1.1 从给排水标准体系方面进行分析 121
4.1.2 从回用标准模式方面进行分析 122
4.2 标准中的水质参数 123
4.2.1 污水的微生物指标 123
4.2.2 污水的化学指标 127
4.2.3 污水的物理指标 131
4.3.1 国内外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现状 133
4.3 污水回用于灌溉的标准 133
4.3.2 国外污水回用于灌溉标准的现状 136
4.3.3 中国污水回用灌溉标准的制定 144
4.3.4 农业灌溉的标准模式 165
4.4 污水回用于景观娱乐用水标准 166
4.4.1 背景 166
4.4.2 污水景观娱乐回用水的特点 169
4.4.3 标准制定 169
4.5 污水回用于地下水回灌 173
4.5.1 背景 173
4.5.2 工程实例分析 175
4.5.3 “多级屏障”处理工艺 177
4.5.4 规章分析 179
4.5.5 中国再生水回灌 181
4.6 污水回用标准的模式探讨 184
4.6.1 分级实施标准思想的提出 184
4.6.2 分级依据的选择 185
4.6.3 普通标准体系和分级体系的比较 186
4.6.4 分级体系 187
4.6.5 建议 189
5.1 分散处理的意义 190
第5章 污水的分散处理 190
5.2 住区污水的性质 192
5.3 污水回用的方式 197
5.3.1 污水回用的方式分类 197
5.3.2 污水回用的技术措施 198
5.4 居住区污水量的计算 201
5.4.1 小区用水量计算——小区用水分类 201
5.4.2 各类用途用水量的计算 202
5.5 住宅小区污水的回收与利用 205
5.5.1 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205
5.5.2 污水处理系统 206
5.6 污水分散处理技术 207
5.6.1 活性污泥法及其优缺点 207
5.6.2 生物膜法及其优缺点 210
5.6.3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比较 212
5.6.4 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生物反应器系统 214
5.6.5 复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218
5.7 复合式生物处理技术示范工程 222
5.7.1 概述 222
5.7.2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 222
5.8 膜生物反应器 232
5.8.1 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研究进展 234
5.8.2 MBR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240
5.8.3 MBR的应用现状 243
5.8.4 MBR的分类及特点 244
5.8.5 膜生物反应器常用的膜——超滤膜及微滤膜 249
5.8.6 膜材质的发展趋势 254
5.9 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试实验研究 255
5.9.1 淹没式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膜生物反应器的中试试验装置 255
5.9.2 两种膜组件的技术参数对比 257
5.9.3 试验结果讨论 260
5.10.1 纳滤膜的分类及特性 270
5.10 利用纳滤分离膜进行小区污水处理 270
5.10.2 纳滤膜去除有机物的机理 272
5.10.3 纳滤膜去除阴、阳离子的机理 274
5.10.4 中试设备纳滤膜结构 275
5.10.5 纳滤膜的运行效能 277
5.10.6 固定投资分析 277
5.10.7 运行成本估算 278
第6章 污泥与污泥减量技术 279
6.1 污泥的来源与产量 279
6.1.1 污泥的来源 279
6.1.2 污泥产量和处置方式 283
6.2 污泥减量原理与技术 284
6.2.1 对细菌的捕食(Grazing/Bacterial Predation) 284
6.2.2 微生物强化 286
6.2.3 代谢终止 286
6.2.4 投加酶 287
6.2.5 超声波 288
6.2.6 生物细胞溶解系统 288
6.2.7 臭氧减少剩余污泥量 288
6.2.8 Cambi工艺: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和生物气产生 289
6.3 利用臭氧氧化进行污泥减量的方法 290
6.3.1 臭氧化后污泥中各组成分的变化 291
6.3.2 各种污泥分解方式的对比 293
6.3.3 进行污泥预处理适宜的位置 294
6.3.4 利用臭氧化的适宜的臭氧浓度 295
6.3.5 臭氧投量与适宜的回流比 298
6.3.6 回流率对污泥产量常数的影响 300
6.3.7 在低O3投量下的污泥产量系数 302
6.3.8 在曝气池中残留的惰性物质的量 303
6.3.9 臭氧化污泥的小试的试验结果 304
6.3.10 臭氧化污泥生产性试验结果 305
6.3.11 小结 307
6.4 利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减量 308
6.4.1 促进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产生与污泥减量 310
6.4.2 工业污水生物处理的污泥减量 315
6.4.3 一段式污泥减量工艺 318
6.5 利用延时曝气进行污泥减量 323
6.6 小结 328
第7章 雨水的处理与利用 330
7.1 雨水的处理与利用工程实例 332
7.1.1 伦敦世纪圆顶 332
7.1.3 尼日利亚雨水利用 333
7.1.2 柏林雨水的收集 333
7.1.4 丹麦雨水用作生活杂用水 334
7.1.5 中国应用的前景 335
7.2 雨水处理技术 336
7.2.1 雨水水质 336
7.2.2 雨水处理方法 336
7.3 雨水的回用对象 341
7.4 雨水回用发展历程 343
7.5 住宅小区雨水的利用 345
参考文献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