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文勘探的实质、初步效果及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1
水文勘探的实质 1
已经得到的效果 3
1. 有关采油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边缘运动学上的解答 11
2. 边缘运动学要点 16
压力场的干扰规律及液流的组合 18
齐动水淹边缘 24
自然边缘和以井组对均质油层排油之不完全性 25
合理冲洗均质水淹地层的残余石油 27
不渗透边界对于冲洗石油方法的影响 30
3. 边缘运动学结论的实验检证 31
用甘油试验 32
用石油试验 33
油舌 35
锥进的基本规律 37
根据井内压力增量S对时间t的关系曲线S=f(t)的纵座标数值所解决的问题 49
根据S=f(t)曲线与“标准”型曲线的偏差所解决的问题 51
第二章 压力波的物理学要点 55
压力波 55
液面随时间变化的标准曲线S=f(t)及其获得的方法 57
弹性重量的相似原理 59
主要术语 61
关于不稳定过程的实验研究方法 63
5. 实验、理论和1940年矿场工作的简短科学总结 64
关于函数S=f(t)的形状 65
压力波的干扰 66
压力波的反射,吸蚀和屈折 68
确定到反射面之距离及其在平面上之方位 72
近处边界的勘探 74
压力波的扩散 75
水力体系的特征曲线 76
1940年工作的其他结果 78
从1940年工作中所得的结论 79
弹性重量类似法的理论检查 81
6. 单向流动 82
等量汲出时第三时期的等时线之形状(在弹性驱动时) 82
关于推测等时线形状正确性的第一准则(条件) 87
自由自喷第三期的正弦线 89
自由自喷第一期等时线的形状及运动 92
关于推测等时线形状正确性的第二准则(条件)(对惯性的校正) 96
“产量对时间”[Q=f(t)]及“总产量对时间”[V=f(t)]的曲线 99
确定惯性校正值及波前线运动的瞬息速度 102
第一期等量汲出等时线的运动和等时线的形状 114
自喷很久的井停止后等时线的形状 123
用自由自喷和等量汲出时产量和体积的比较来检查波前线运动速度 125
压力波的反射和吸蚀现象之理论证实 127
自由自喷单向流动时标准曲线S=f(t)的形状 130
等量汲出、单向流动时标准曲线S=f(t)的形状 133
7. 径向流动 135
等量汲出第三期的等时线 135
等量汲出第一期的等时线 138
第一期等时线的运动 143
径向自喷停止后的等时线 144
等量汲出情况下的等时线 144
等量汲出时的曲线S=f(t) 145
8. 各种水文勘探工作公式的推论 149
时间t对于冲击 Q大小的关系 149
时间t对于地层渗透率?的关系 149
时间t对于粘度μ的关系 150
时间t对于压缩系数c的关系 150
时间t对于孔隙度p的关系 150
综合公式R=f(t) 151
波前线到达时间t对冲击的性质无关 152
R=f(t)关系的矿场检验 157
S数值对不同因素的关系 158
S值对产量Q值改变的关系 159
S值对油层孔隙空间的厚度m的关系 160
S值对激动井与感受井间距离R0的关系 160
S值对压缩系数的关系 160
S值对渗透率的关系 161
水文勘探基本公式的要素系列 162
9. 依地表面载荷,按照油层压力的涨落,来测定水和油的视压缩系数 164
第三章 水文勘探仪器及矿场工作方法 167
10. 雅可甫列夫仪器 168
关于浮标的结构 172
用浸沉浮标的操作 173
静液面落后于油层压力的改变 174
对大气压力的校正 175
11. 水银压力仪 176
长期观测的仪器装置 176
12. 科尔尼留卡--雅可甫列夫的压力仪 177
仪器的操作 179
正确量计绝对压力的装置 181
第四章 近距水文勘探 182
按方法及目的划分水文勘探工作 182
详细勘探老油田的准备工作 185
确定小油潴的孔隙空间容量及其生产系数的例子 188
水力体系构造的特点 192
“可融残油”和渗透性小的夹层对于水淹油井的供油作用 192
某些油矿的不渗透边界的性质 196
关于石油游移及泥火山的水动力学 198
关于屏障及屏障油藏 201
新开发油田的近距水文勘探方案概要及措施 202
第五章 远距水文勘探 205
13. 远距(区域性的)水文勘探的实例 206
油层体系的水文勘探 206
油层Ⅱ的体系 212
油层Ⅱ的生产系数和原始(最大)静液面 212
油层Ⅲ及?的体系 214
油层Ⅲ反射波法的区域勘探 216
德克隆斯东部华特本油层边水视压缩系数的测定 224
14. 关于应用水文勘探探查构造轴倾没部份和翼部的悬挂油藏 235
15. 关于气田,凝析气田和带有气帽的油田和水文勘探 239
16. 自流水层和新含油省的水文勘探 240
参考文献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