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古远清著
  • 出 版 社:武汉市: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3012499
  • 页数:925 页
图书介绍:

目录导论第一节“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范畴的界定 1

第二节《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3

第三节海峡两岸当代文论的同异 8

第四节 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及其面临的危机 16

第五节本书的编写原则 26

第一编光复初期至60年代:从“战斗”本位向文学本体的转移——过渡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章光复初期的文学评论第一节光复4年间:由现代文论向当代文论的艰难过渡 31

第二节许寿裳:鲁迅精神的播火者 37

第三节如何再建台湾新文学的讨论 42

第二章50—60年代文论的环境和生态第一节当局以政工的态度对待文学 51

第二节文坛垄断形势的建立 57

第三节张道藩的“三民主义文艺”观 62

第四节一场缺席批判鲁迅的闹剧 72

第三章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一节“战斗文艺”的倡导及其反对者的主要论点 79

第二节“文化清洁运动” 86

第三节胡适提出的“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主张及其受到的批评 93

第四节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崛起 97

第五节“国军文艺大会”与文艺会谈 106

第六节文不对题的“30年代文艺”批判 112

第七节未能彻底复兴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116

第四章充斥火药味的文学论战第一节对“袖手旁观论”的围剿 121

第二节《心锁》是否属“黄色作品”之论战 126

第三节为现代诗辩护 130

第四节中西文化论战:矛锋剑利的互相砍伐 135

第五节“文坛往事辨伪案”与“文化汉奸得奖案” 145

第五章美学:开始复苏第一节徐复观等人以“艺术”为名的美学研究 150

第二节刘文潭的《现代美学》及其它 152

第六章刚起步的小说评论与研究第一节新的转机和希望 157

第二节夏济安:现代派文学的先行者 160

第三节夏志清和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67

第四节李敖、刘金田等人对琼瑶的抨击及其争鸣 174

第七章现代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新诗论坛第一节群贤并起,割地称雄,论战不断 180

第二节关于《天狼星》的争论和对《70年代诗选》的批评 187

第三节现代派的崛起 191

一、纪弦所倡导的“新诗再革命” 191

二、林亨泰:冷静、睿智的前卫诗论家 199

第四节《蓝星》的制衡 202

一、作为诗歌教育家与理论家的覃子豪 202

二、余光中:“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 209

第五节《创世纪》的革新 218

一、洛夫的超现实主义诗论 218

二、痖弦对现代诗的反思 229

三、张默:直觉还原型的批评代表 232

第二编 70年代:在论战中蓬勃发展——成长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章影响深远的文学论战与文学运动第一节从关杰明旋风到“唐文标事件” 239

第二节荒谬绝伦的“诽韩(愈)案” 247

第三节诗坛的“战国风云” 251

第四节乡土文学大论战:反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决 259

第五节空前的乡土回归浪潮 270

第六节旋生旋死的当代文学评论刊物 277

第二章有影响的新文学论著第一节苏雪林的《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与作品》 282

第二节郑学稼和他的《鲁迅正传》 285

第三节在论战中建树文学理论的胡秋原 288

第四节刘心皇对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的研究 295

第五节尹雪曼和他主编的《中华民国文艺史》 299

第六节周锦的新文学史研究 303

第七节具有左翼色彩与本土倾向的施淑 308

第三章文学理论批评的重镇第一节颜元叔: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 314

第二节颜、夏之争:现代批评与传统批评之间的交锋 323

第四章有特色的美学研究第一节70年代美学研究一瞥 328

第二节将文艺学与美学联姻的王梦鸥 331

第三节探索艺术奥秘的姚一苇 336

第四节程大城的美学研究 340

第五节柯庆明建构的“以生命意识为中心的文学理论” 343

第六节高友工的美学思想 347

第五章比较文学的崛起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垦拓与发展 352

第二节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出 357

第三节侯健:“真正的比较文学学者” 361

第四节叶维廉:致力于寻索“共同的文学规律” 365

第六章高扬乡土文学旗帜的评论家第一节 乡土文学评论家的共性及其“迷走现象” 371

第二节叶石涛:最重要的乡土文学评论家 374

第三节陈映真的左翼文学思想 385

第四节尉天骢:乡土文学论战中的骁将 394

第五节陈少廷:台湾新文学史的开拓者 400

第七章异军突起的海外文学评论家第一节“逍遥海外”的评论家的自由与不自由 405

第二节夏志清的小说评论及其地位 408

第三节叶维廉的文论秩序 412

第四节杨牧文学评论的智慧之光 420

第五节刘绍铭的曹禺评论及其它 425

第六节李欧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徊想” 431

第八章小说、散文评论第一节“社会写实主义”的提出及其它 438

第二节围绕王文兴《家变》的讨论 444

第三节关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与争鸣 448

第四节何欣:汇通本土与西洋,结合台湾与大陆 455

第五节欧阳子对《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461

第六节作家的散文评论 466

第七节余光中对变革散文的呼唤 470

第九章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新诗评论第一节《笠》的诗论 476

一、《笠》的“现实经验的艺术功能导向” 476

二、赵天仪:本土诗评家的代表 483

第二节《葡萄园》的诗论 487

一、主张走“健康、明朗、中国”道路的文晓村 487

二、李春生的现实主义诗论 491

第十章两位有建树的诗论家第一节从西洋文论中吸取学理的张汉良 495

第二节萧萧:强化理论批评的指导 499

第三编80年代至90年代初:众声喧哗,多元并存——鼎盛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第一章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一节走过单一世代,迈向多元岁月 509

第二节“台湾结”与“中国结”的纠葛和冲突 517

第三节一种危险倾向:“宁爱台湾草笠,不戴中国皇冠” 523

第四节在后现代主义的杂音中 530

第五节“解严”前后的鲁迅 537

第六节前仆后继的文学评论刊物 546

第二章文学论争第一节关于开放30年代文艺的争论 549

第二节对“台湾文学”定义的探讨 559

第三节“台语文学”的论争 567

第三章充满锐气的“新世代”评论家第一节“新世代”评论家的优势和弱点 576

第二节正视当代文化的蔡源煌 581

第三节龚鹏程:与传统中文系相悖的学者 589

第四节具有鲜明当代性的李瑞腾 597

第五节罗青:从学院色彩到前卫倾向 603

第六节迅速援用解构批评理论的廖炳惠 606

第七节在“不安海域”中弄潮的林耀德 610

第八节简政珍:“以哲思点化生命的厚实” 616

第九节强调“观察加批评”的孟樊 621

第四章新生代本土评论家第一节陈芳明:典型的“分离主义理论家” 627

第二节首次为台湾当代文学写史的彭瑞金 633

第三节使用“台湾尺”的高天生及呼唤“人权文学”的宋泽莱 638

第五章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第一节缺陷大于成绩的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643

第二节王志健的新诗史研究 648

第三节周伯乃对近30年新诗的考察及评价 651

第四节舒兰、龚显宗的新诗史研究 654

第五节姜穆对30年代作家的“武化”研究 657

第六章迟到的当代文学研究第一节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661

第二节刚起步的大陆当代文学研究 665

第三节台湾的大陆当代文学研究队伍及其存在问题 672

第四节张放、周玉山的大陆文学研究 676

第五节高准、陈信元的大陆文学研究论著 681

第七章美学、比较文学研究和海外评论新秀第一节80年代的美学研究 685

第二节郑树森论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689

第三节周英雄:寻找不同的解牛刀法 695

第四节“比较文学中国化”的讨论 699

第五节关于“中国学派”的理论发展及其争鸣 701

第六节龙应台:为消费服务的新型大众化批评代表 705

第七节操“众声喧哗”解剖刀的王德威 710

第八章个性化的小说评论第一节小说评论的潮流与走向 719

第二节“金(庸)学”的兴起 725

第三节齐邦嫒所挥洒的悲悯而寂寞的《千年之泪》 732

第四节 吕正惠:“无可救药的写实主义的拥护者” 738

第五节从社会外缘角度分析作品的詹宏志 745

第六节郑永孝、张素贞等人的小说评论 749

第九章众声喧哗的新诗论坛第一节具有前卫性与创新性的罗门诗论 755

第二节张健的中庸诗观 762

第三节李魁贤的台湾诗人研究 766

第四节女性主义诗评家钟玲 772

第五节评论方法多样化的刘菲 776

第六节旅人的《中国新诗论史》 780

第十章散文评论的新阶段第一节散文研究在台湾 783

第二节郑明蜊对现代散文理论的开拓性研究 792

第三节众说纷纭的报导文学理论 798

附录一、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大事记 809

二、40年来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书目 855

三、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911

四、著者在大陆、台港暨海外发表的有关台湾当代文论的文章索引 914

后记 919

补记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