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要 1
第一部分 辩识人的难度和客观性的限度 3
第一章 论观察者 3
一 观察者的“特点” 3
二 感知失真和触角问题 11
三 个体观察的普遍性化 24
四 极小范围抽样的光芒效应 26
五 被感的信息在前后顺序上的意义 27
六 主观性远近的魅力 30
七 错误的类比推理 35
八 评判书面化的倾向 37
九 对概率的错误认识 37
十 采用以往的评判原则进行新的新的 43
评判 43
十一 成见、偏见和刻板 44
第二章 论被观察者 62
一 人的心理结构 62
二 语义学 86
三 随情况变化而变化的行为方式 92
四 动机尺度和需求等级 96
第三章 论联系的桥梁 103
一 语言既是相识的源头,也是相识的 103
障碍 103
二 交流的媒介 107
三 交流的比例关系 129
四 交流链 132
五 行为反应分析 134
第四章 论外部环境(机构) 153
一 一个机构不能无所作为 153
二 语义特征对其它场合的非转绎性 158
三 识人之道和规划 159
第五章 论人文环境 166
一 人——“有智慧的变色龙” 166
二 “行为相互控制”原理 170
三 “安多拉现象” 173
因素 184
一 人和物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系统 184
第六章 论企业中人文因素和物质因素的 184
相互影响 184
二 系统因素的可改变性 187
三 信念和知识 192
四 极化思维和标度思维 193
五 人的知识和物的知识集中检查表 198
第七章 论工作动机 201
一 “超越自身能力”和“低于自身能力” 201
一 轮回原理 211
第一章 方式方法 211
第二部分 通向他人之路 211
二 临时性原理 216
三 还原原理 216
第二章 需求轮廓 221
第三章 谈话是识人之道的一种方法 229
第四章 改进会谈效果的可能性 236
第五章 企业中的语言码和语言杂乱现象 247
第六章 “波长”的含义 253
第七章 生平分析 255
第八章 形体的信息——表达心理学之路 261
第九章 笔迹学 273
一 招聘者的行为观念 278
二 应聘者的行为观念 281
第十章 识人之道和决策者的作用 284
第十一章 性格和类型 296
第十二章 类型学 301
一 克勒切默尔的体格类型学说 304
二 普法勒的体格类型学说 310
三 歇尔顿的结构类型学说 312
四 埃·让·琼斯的集合体格类型学说 315
五 卡尔·古斯塔夫·容格的类型学说 319
六 爱德华·斯普让格的类型学说 322
七 曼弗雷德·加瑞的生物候征学和K与 325
W类型学说 325
八 其它类型学理论 329
结束语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