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传播形态论 3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形态 3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的形态构成 3
第二节 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原则 5
一、相对的便利性原则 6
二、兼容性原则 6
四、可靠性原则 7
五、可感知性原则 7
三、复杂性原则 7
第三节 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特征 8
一、传播的流动与控制 8
二、传播的呈现与确定 9
三、传播的接收与限制 10
第四节 广播电视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与趋势 12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播形态的嬗变 14
第一节 新的冲击与挑战 14
第二节 嬗变中的广播电视 15
一、生存状态的变化 15
三、传输手段的变化 16
二、传播方式的变化 16
四、接受形式的变化 17
第三节 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传播观念 18
一、新的思维方式 18
二、新的传播观念 19
三、新的知识储备 20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形态 21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形态 21
一、作为舆论工具的广播电视 21
二、作为信息媒介的广播电视 22
三、作为交流渠道的广播电视 23
四、作为舆论监督的广播电视 24
五、作为教育载体的广播电视 25
六、作为社会论坛的广播电视 27
七、作为服务中介的广播电视 27
八、作为空中艺苑的广播电视 27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特征 28
一、体现文化传统的传播思想 28
二、符合思维习惯的叙事方式 29
三、标志民族文化的语言范式 29
四、源于现实生活的传播内容 29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面临严峻挑战 30
五、顺应交流需要的传播方式 30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拓展 31
一、由国内传播向国际传播拓展 32
二、由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拓展 32
三、由事业型传播向产业型传播拓展 33
四、在两种制度共存、两种文化体系并立、中国加入 WTO 的现实背景下实践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发展战略 34
第二编 传播阶段论 37
第四章 广播电视传播阶段研究的必要性 37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37
一、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38
二、广播电视传播与政治格局变化相互作用 40
三、广播电视传播发展与社会经济力量直接关联 43
四、广播电视传播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45
一、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阶段性特点 46
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阶段性特点 46
三、广播电视运作机制的阶段性特点 47
四、广播电视力量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点 48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阶段界定的依据 50
第一节 关于几种阶段界定方式的探讨 50
二、技术革新界定法 51
一、媒介力量结构变化界定法 51
三、节目发展界定法 53
四、管理体制界定法 54
第二节 探求新的阶段界定标准 56
一、阶段界定的研究观点 56
二、确立新的阶段界定标准 58
第三节 以社会功能为标准的阶段界定 61
一、广播电视传播的准备时期 61
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早期 61
五、商业化时期的广播电视 62
四、冷战时期的广播电视 62
三、二战期间的广播电视 62
六、全球化时期的广播电视 63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阶段性发展 64
第一节 世纪之初及一战后十年——广播电视传播的准备时期 64
一、历史背景 65
二、传播发展概况 66
三、总体特征 68
第二节 经济萧条时期——广播电视传播初显娱乐与宣传功能 70
一、历史背景 70
二、传播发展概况 71
三、典型事件 74
四、总体特征 75
第三节 二战期间——广播电视成为战时宣传利器 77
一、历史背景 77
二、传播发展概况 78
三、典型事件 82
四、总体特征 83
第四节 冷战时期——广播电视传播凸显政治斗争功能 84
一、历史背景 85
二、传播发展概况 86
三、典型事件 88
四、总体特征 89
第五节 商业化时期——广播电视经济功能与娱乐功能的扩张 90
一、历史背景 91
二、传播发展概况 91
三、典型事件 93
四、总体特征 94
第六节 全球化时期——广播电视作为全球化的工具 95
一、历史背景 96
二、传播发展概况 97
三、典型事件 99
四、总体特征 100
第一节 开放与民主性传播的反思 102
第七章 广播电视传播阶段发展的反思 102
第二节 文化性的反思 105
第三编 传播角色论 111
第八章 广播传播角色 111
第一节 广播播音员的角色要求 111
一、语音的要求 112
二、个性风格的要求 112
三、知识积累的要求 112
四、生活经验的要求 112
一、广播记者地位的沉浮 113
第二节 广播记者的地位与任务 113
二、广播记者的基本任务 114
第三节 广播编辑和导播 115
一、广播编辑工作的地位 115
二、广播编辑的工作特征 116
三、广播节目导播的职责 121
第四节 广播节目主持人 123
一、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 124
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 124
三、主持人的形象构成要素 126
四、主持人的能力修养 127
一、节目制片人的起源和定义 130
第九章 电视传播角色 130
第一节 节目制片人 130
二、成功的制片人 132
三、制片人制还有待完善 134
第二节 电视节目主持人 136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起源和定义 136
二、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 139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素 140
第三节 电视编导与摄像 143
一、电视编导的角色要求 143
二、电视摄像的角色要求 144
第十章 广播电视受众 146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 146
一、广泛性、数量众多 146
二、层次丰富、类型多样 147
三、接受传播的随意性 147
四、模糊性 147
五、地域性 148
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行为 148
一、获取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148
二、消遣娱乐,追求轻松的感觉 149
三、参与心理,掌握主动权 150
四、求新求变的不满足 151
五、求快,以时间消灭空间 152
六、认同心理,关注自身 152
七、关注世界与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153
第三节 特殊广播电视受众的镜像 154
一、大学生的耳朵 154
二、电视陪伴下的少年儿童 155
三、需要关怀的老年人 156
第四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主体性探析 157
一、使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目的性 157
二、解读文本的多样性 158
三、参与广播电视传播的能动性 160
第四编 传播节目论(上) 163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 163
第一节 蒙太奇思维的特征 164
一、蒙太奇思维的整合性特征 164
二、蒙太奇思维的有机性特征 165
三、蒙太奇思维的有序性特征 165
第二节 蒙太奇思维的功能 165
一、蒙太奇思维有助于启发电视记者的创新意识 165
第三节 蒙太奇思维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 166
三、蒙太奇思维有助于指导电视新闻声画的组接 166
二、蒙太奇思维有助于推动新闻事实材料的整合 166
第十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的系统创新 169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系统 169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系统 172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系统 175
第十三章 电视节目生产的分级格局 179
第一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产生 179
第二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节目特征 182
第三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制作阶段 184
第四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传输阶段 186
第五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营销阶段 187
第六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效应 190
第四编 传播节目论(下) 197
第十四章 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文本分析 197
第一节 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类型 197
一、综艺类娱乐节目 198
二、音乐类娱乐节目 199
三、娱乐资讯节目 200
四、谈话类娱乐节目 201
五、游戏类娱乐节目 205
第二节 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 210
第十五章 电视娱乐节目与大众文化 215
第一节 狂欢节式的快感 217
一、关于“狂欢节” 217
二、万众同乐的电视娱乐节目 218
第二节 观众平等参与的舞台 222
一、等级秩序的消失 222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参与性 224
第三节 浓郁的商业属性 228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与娱乐节目的收视率 229
二、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和标准化与娱乐节目的类型化 230
第十六章 电视娱乐节目与大众的日常生活 234
第一节 娱乐仪式化过程的消解 235
第二节 游戏的真实 236
第三节 窥视的窗口 240
第五编 传播伦理论 247
第十七章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学的源起与界定 247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源起 247
一、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源起的现实背景 248
二、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源起的理论环境 250
三、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发展机制 252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道德问题 253
一、对独立与平等的追求 254
二、伴随媒介权力的媒介责任 257
三、隐私危机强化尊重原则 260
四、暴力和色情考验媒介良知 261
五、国家安全问题与媒介义务 263
第十八章 中西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比较 265
第一节 西方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支持 266
一、作为行动指南的“波特图示” 266
二、“中庸之道”与媒介的平衡适当性选择 267
三、“绝对命令”与媒介的良心与义务选择 269
四、“功利主义”与媒介的利益最大化选择 270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支持 271
一、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伦理思想传统 271
二、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传播伦理与道德建设 272
第三节 中西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评价及比较 273
一、权利与义务的不同侧重 273
二、个人与国家的不同基础 274
三、法治与人治的不同载体 275
第十九章 广播电视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机制 276
第一节 广播电视影响伦理观念的立足点 276
一、社会角色与伦理道德的互动 277
二、广播电视媒介如何界定社会角色 278
第二节 广播电视影响社会伦理观念的主要方式 280
一、社会环境与伦理道德的互动 280
二、“媒介环境”对真实环境的取代及其后果 281
第二十章 广播电视传播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动 283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伦理道德的共生与互动 283
一、伦理道德是广播电视媒介行为自律的基本准则 283
二、电视的社会教化功能与伦理道德的契合 284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 286
一、广播电视传播全球化带来伦理观念的全面冲撞 286
二、电子传播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发展进程的脱节 291
三、广播电视传媒对伦理道德的直接背离 292
第三节 传播与伦理互动关系的制约因素 294
一、传播技术与伦理观念 294
二、经济利益与道德原则 297
三、受众分群与传播效果 299
第四节 中国传媒伦理道德状况评价 303
一、传媒道德自律的局限性与社会力量他律的必要性 303
二、对于中国建构转型期社会传播伦理观念的借鉴 305
第二十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道德的法制化趋势 306
第一节 大众传播行为规范法制化的必然性 306
二、商业经营与社会监督的必然 307
一、国家调控与新闻自律的必然 307
三、公众舆论与媒介责任的必然 308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法规的主要实践及其意义 309
一、国际性电子传媒法规 309
二、无线电广播法规 311
三、电视传播法规 312
第三节 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互补 313
第四节 建构大众传播时代新的广播电视传播伦理体系 315
一、广播电视传播伦理与道德共同着手的构想 316
二、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意识结构的现代转变 317
三、转型期社会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需要 319
第六编 传播机制论 325
第二十二章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 325
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26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总体描述 326
二、不同广播电视体制的理论依据 328
三、政治经济对广播电视体制的影响 330
四、文化传统对广播电视体制的影响 331
第二节 中西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比较 332
一、法律管理体制 332
二、政府管理体制 334
三、内部管理体制 336
第三节 中西广播电视经营体制分析 338
一、广播电视经营体制的基本状况 339
二、资本组合与营运水平的提高 340
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342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经营 346
第二十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取向 348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面临的挑战 348
一、资本经营的增长 349
二、文化信息的扩张 351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 352
一、解决四大瓶颈,开创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前提 353
二、充分利用过渡期,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355
三、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增强综合实力 356
第二十四章 广播电视资本经营 361
第一节 资本经营是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业的主流 361
一、资本经营理念的提出 361
二、广播电视媒体对资本经营的内在要求 362
三、广播电视资本经营的现实意义 363
第二节 广播电视资本经营方式 365
一、广播电视资本的筹措 365
二、广播电视资本的经营方式 366
一、网络资源 368
第三节 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资本经营 368
二、信息资源 369
三、广告资源 370
四、节目资源 371
五、频道(率)资源 372
六、技术资源 372
七、服务性资源 373
第一节 新的广播电视媒介视角 377
一、广播电视环境论的产生 377
第二十五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环境 377
第七编 传播环境论 377
二、广播电视传播环境的系统结构 379
三、研究广播电视传播环境的意义 381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播电视 384
一、社会环境与广播电视 384
二、广播电视与权能环境 385
三、广播电视与文化环境 387
四、广播电视与市场环境 388
五、广播电视与技术环境 390
第一节 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动因 393
一、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外在动因 393
第二十六章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面对的海外传媒环境 393
二、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内在动因 399
三、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潜在动因 404
第二节 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动态 409
一、海外传媒集团介入中国的历程演进 409
二、海外传媒介入广播电视媒介的法理依据和准入原则 411
三、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模式 413
四、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新特点 419
五、海外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比较 421
一、跨国传播竞争的机遇 424
第三节 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影响 424
二、跨国传播竞争的挑战 425
第二十七章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策略 431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文本策略 431
一、减小国内外信息落差 431
二、增强节目“走出去”意识 432
三、加快新闻传媒技术创新 434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产业策略 435
一、资产重组和媒介经营 435
二、多元化战略和多媒体融合 437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文化策略 438
后记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