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诗歌本质论 12
第一节 “诗言志”论 12
第二节 “诗缘情”论 18
第二章 诗歌创作过程论 24
第一节 物我双会、生命共感——创作发生论 25
第二节 惨淡经营、创构意象——艺术构思论 33
第三节 精雕苦琢、铸造生命——艺术表现论 42
第三章 构思想象论 53
第一节 神思 53
第二节 妙悟 60
第三节 灵感 68
第四章 审美体验论 78
第一节 格物——审美体验之逻辑起点 80
第二节 味象——审美体验之基本方式 85
第三节 物化——审美体验之高峰状态 96
第四节 忠恕——审美体验之心理依据 105
第五章 创作动力论 107
第一节 创作动力与生命需求 107
第二节 “情动言形”说 115
第三节 “发愤著书”说 118
第四节 “不平则鸣”说 128
第五节 “自适”“自娱”说 129
第六节 “志”动力说 136
第六章 创作心态论 140
第一节 “虚静”心态 140
第二节 自由心态 149
第七章 诗法论 154
第一节 古人对诗法的基本态度 154
第二节 字法、句法、篇法 162
第三节 赋、比、兴法 171
第八章 诗人论 183
第一节 诗人的精神修养 183
第二节 诗人的艺术修养 193
第三节 诗人创作的生理基础 202
第九章 诗歌作品论 214
第一节 诗歌的内容要素 215
第二节 诗歌的形式要素 251
第十章 诗歌审美特征论 271
第一节 意境美 272
第二节 韵味美 292
第三节 辞采美 303
第四节 声律美 306
第五节 含蓄美 310
第十一章 诗歌风格论 314
第一节 “诗如其人”——风格成因论 315
第二节 “不主一格”——风格形态论 324
第三节 诗歌风格与诗人生命精神 332
第四节 时代风格、地域风格、诗体风格 341
第十二章 诗歌功用论 347
第一节 诗歌的政教功用 347
第二节 诗歌的审美功用 365
第十三章 通变发展论 375
第一节 “诗道不出乎变复”——诗歌发展变化之必然性 375
第二节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诗歌发展与社会发展之关系 385
第三节 “必藉师承”、“转益多师”——诗歌的继承 393
第四节 “贵乎自得”、“推陈出新”——诗歌的创新 398
第十四章 诗歌鉴赏、批评论 403
第一节 诗歌鉴赏论 405
第二节 诗歌批评论 418
后记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