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诗学史的体系建构 1
关于唐诗学的存在基础 2
关于唐诗学的形成及其意义 6
关于唐诗学史的研究体系和建构 9
关于唐诗学与社会文化背景 12
关于唐诗学与诗学方法 14
唐诗学批评方法的渊源和传承 19
“溯源流”之源流 20
知人论世与诗歌本事 24
比较方式及参照系 27
排座次及优劣论 31
论李白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37
李白的价值判断 39
李白与唐人价值判断的差异 44
李白现象的文化意义 49
李白现象与唐诗批评 52
元和诗坛与韩愈的新儒学 57
韩愈与元和诗人群体 58
元和诗坛与儒学思潮 63
元和诗人与新儒学 69
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 74
所谓“三教归一” 75
士人的儒家立场 78
“治世”与“治心” 81
“儒学为体”和“释道为用” 84
白居易与诗歌批评视野的嬗变 90
关于“诗到元和体变新” 90
关于“广大教化主” 95
关于“白乐天体” 100
关于“一篇《长恨》有风情” 104
“诗家”并非“总爱西昆好” 111
李商隐在宋人眼中的变化 111
李商隐诗在各类唐诗选本中的变化 115
清代对李商隐的再认识 120
诗家缘何爱“西昆” 124
理学方法和唐诗批评的美学趣味 130
“性情”的提出 131
“性情说”的演绎 133
“性情说”的理学渊源 136
“诗以道情性之正” 140
理学方法对唐诗观的影响 143
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 148
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确立 149
格调派唐诗观理论的形成 154
格调派唐诗观的发展 157
后七子与明末诗人的唐诗观 162
谢榛与李攀龙的分歧 162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165
格调派唐诗观的改良 168
许学夷的“大变”说 174
细故末节论唐音 179
以“格调”观唐诗之体式 180
以“格调”观唐诗之“兴象风神” 184
格调派的唐代诗歌史观 188
走向艺术本身 196
格调派的历史渊源 197
严羽与格调派 201
格调派对后世的影响 207
李杜比较研究浅说 213
关于李杜异同 213
李杜异同与唐诗流变 220
李杜异同与李杜优劣 226
李杜优劣与唐诗学 233
明人选唐三部曲 239
三种唐诗选本的编纂和流传 239
唐诗选本与明代文学思想的变迁 245
明人崇唐的文化心态 250
《钱注杜诗》与20世纪的文化批评 256
朱注钱注之公案 257
朱注与钱注的差异 260
钱氏注杜的心态 265
钱注杜诗开拓的文化批评走向 269
比较汉诗学中的乐府传统 273
赖山阳的《日本乐府》 274
《日本乐府》与日人的古诗创作 276
日本汉诗中的乐府 278
《日本乐府》的儒学渊源 282
日本乐府诗的变异 284
引用书目 287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