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严家炎 1
第一章 导论:研究方法与接受背景 1
第一节 研究角度的选择与目的 1
第二节 “接受”理论与“期待视野”概念 4
序 洪子诚 5
第三节 文学史研究的整体观与格局 9
第四节 新文学初期现实主义理论的接受与论争回顾 15
第一节 “创作方法”概念的提出、确定及发展 33
第二章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背景 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理论基础和论争 4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关系 60
第三章 1933~1937: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受初期的传播与论争 76
第一节 初进“接受屏幕”:新的口号在中国的介绍 76
第二节 周扬和胡风:影响的“焦虑”与“实感”的接受 84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蓬勃与接受的选择 97
第四节 在冲突中深化理论认识:“典型”与“国防文学”的论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接受 112
第五节 小结 143
第一节 战争的“现实”与“中国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期待视野转变的动因 145
第四章 1938~1952:战争的现实和人民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本土化和系统化的关系 145
第二节 共识与分歧:革命浪漫主义、典型创造、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讨论 168
第三节 “人生”与“人民”:两种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矛盾 189
第四节 人民群众文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播回升的契机 217
第五章 1953~1957: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性与政治性之争 228
第一节 社会主义过渡期中的期待视野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流化” 228
第二节 作为一种接受形式和文化心态的“学习”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政治性原则的进一步确立 239
第三节 “人”与“人民”的冲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政治性原则的胜利 258
第四节 反思与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性原则的追求 294
第一节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提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期待视野的降低 320
第六章 1958~1989:革命浪漫主义的高扬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受的末流 320
第二节 “人”和“真实”的偏离与复归:革命浪漫主义的高扬与艺术调整 337
第三节 “多样化”、“中间人物”与“全民文艺”:有关题材、“人民”概念的调整与接受 356
第四节 “文革”后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概述 371
第七章 总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历程、文化过滤与影响 392
第一节 从单向视野到“对话”视野的接受历程 392
第二节 文化过滤与中国新文化和现实主义传统 4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接受带来的影响与困惑 408
主要参考文献 417
后记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