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二 1
自序一 1
一、立法权概论 1
1.1 法 1
1.2 法与法律的关系 6
1.3 立法 10
1.4 立法与法律解释 13
1.5 立法权 16
1.5.1 立法权的定义:广义与狭义 16
1.5.2 立法权的性质 23
1.6 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26
1.6.1 立法体制的种类 27
1.6.2 中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28
1.6.3 对各种立法体制的评价 33
1.6.4 对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评价 37
1.7 立法权与主权 41
1.7.1 关于主权所在的种种学说及其评说 41
1.7.2 立法权与主权的关系 47
二、立法权的哲学基础 52
2.1 立法权的最高存在及其展开 53
2.1.1 立法权的最高存在 53
2.1.2 立法权之最高存在的展开:社会——国家二元结构 59
2.1.3 立法权的产生:“权利—权力”模型的主客体关系 64
2.1.4 主客体的辩证法:公民权与立法权在主客体关系中的功能 76
2.2 立法权价值论 86
2.2.1 立法权行使的价值取向 87
2.2.2 立法权行使的评价 105
三、立法权的范围 108
3.1 法律与道德 109
3.2 基本权与立法 118
3.2.1 作为主观权利的基本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119
3.2.2 作为客观规范的基本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122
3.2.3 立法不作为 125
3.2.4 新兴科技与立法 127
3.3 立法权的界限 134
3.3.1 中央层面的立法权的权界 135
3.3.2 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界限 138
四、立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研究 140
4.1 静态关系:权力衡平模式与行政优势模式 141
4.1.1 内阁制模式 141
4.1.2 总统制模式 143
4.1.3 半总统制模式 144
4.2 委任立法的由来与发展 145
4.3 委任立法权:对概念的研究 156
4.4 我国“授权立法”的状况与评价 171
4.5 对委任立法权的控制 179
4.6 对我国立法控制的建议 191
五、立法权与司法权关系研究 193
5.1 司法权的简史:近代以前 193
5.2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司法权 199
5.3 司法立法 203
5.3.1 司法立法的缘起 204
5.3.2 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立法 206
5.3.3 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立法 209
5.3.4 我国的司法立法? 215
5.4 司法审查 220
5.4.1 司法审查的缘起 222
5.4.2 司法审查的制度类型 226
5.4.3 司法积极主义 231
5.4.4 我国的司法审查 232
5.4.5 司法审查的意义 249
参考书目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