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绍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07144235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教育信息学》从教育科学分类学的观点出发,比较系统地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反映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试图勾勒教育科学的概貌《教育信息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同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材料与观点相结合,叙述与评析相结合。《教育信息学》属于学术性著作,要求作者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纵向上论述学科发生、发展与趋势,从横向上比较和分析不同流派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梳理辨析,努力反映学科前沿,亦体现作者自身的见解。《教育信息学》的作者主要为中青年学者。为提高书稿质量,各卷分别聘请知名学者为特约审稿人。特约审稿人对书稿的审阅是全方位的,他们与作者相互进行平等的学术切磋。特约审稿人和丛书主编尊重作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不同的学术观点。

第一章 教育信息学概述 1

第一节 当代的教育信息学研究 1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1

二、教学的信息优化研究 3

三、信息冗余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4

四、用信息调控学生的意识状态 6

五、将信息观作为“三论”引入教育学研究 8

六、以信息观点来探讨教育理论中的传统课题 11

七、教育信息传播研究 12

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3

九、教育科研信息研究 14

第二节 教育信息学的内容框架 16

一、“基础理论——实践技术”维度 16

二、“信息功能类型”维度 17

第二章 教育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22

第一节 信息概念和种类 22

一、信息概念 22

二、信息种类 25

一、信息的储存 30

第二节 信息的储存、传递、检索、加工及转换 30

二、信息的传递 31

三、信息的检索 32

四、信息的加工 33

五、信息的转换 33

第三节 信息与社会 34

一、社会发展的三个要素 34

二、信息与人类意识 36

一、信息传递模型 41

第四节 信息传递过程研究 41

二、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模型 43

第五节 人脑的信息生理结构 43

一、研究人脑的信息生理结构的意义 43

二、人脑信息加工的生理结构 45

第三章 教育现象的信息观研究 48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作用的信息观研究 48

一、概述 48

二、教育是信息传递和加工过程 48

三、教育通过信息传输意识 53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60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60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67

第三节 知识与信息在教学研究中的意义 73

一、知识概述 73

二、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83

三、由信息观统一地研究教与学 85

一、模型概述 88

第一节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综述 88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88

二、对已有的知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的回顾 91

三、对已有模型的评价 100

第二节 本书的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101

一、模型 101

二、原知识的发展 109

第五章 知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对学与教的规律和经验的解释(上) 121

第一节 学与思的关系 121

一、以往的认识 124

第二节 循序渐进与最近发展区、组织者 124

二、笔者对循序渐进原则的理解 125

三、关于循序渐进原则的适用范围 127

四、用学习模型分析 128

五、关于“最近发展区” 129

六、关于“组织者(organizer)” 130

第三节 灌输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 132

一、概念 132

三、模型分析 133

二、批评与现实 133

第四节 关于试误与顿悟 136

第六章 知识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对学与教的规律和经验的解释(下) 139

第一节 信息优化 139

一、优化的概念 139

二、信息优化的两个方面 139

第二节 原知识的激活与“现实化” 156

第三节 活动与开发被动信息 158

一、活动的概念和它在教育理论中的特定含义 158

二、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活动的作用的评价 159

三、活动的作用——开发被动信息 160

第四节 布鲁纳与杜威:两种发现学习 163

第五节 透明教学 165

一、测定原知 166

二、内容连贯 168

三、信息优化 168

四、灌输式与发现式结合 168

一、科研的起点 170

二、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 170

第一节 教育科研信息的重要性 170

第七章 教育科研信息 170

三、科研信息与科研工作 171

第二节 教育科研信息的类型及其特点 173

一、按信息形态的抽象性分类 173

二、按信息的加工层次划分 174

三、文字信息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175

第三节 教育科研信息的流动 177

一、教育科研信息的流动模型 177

二、科研信息流动的非正式渠道 177

第四节 教育科研信息流动的中间环节 178

三、科研信息流动的正式渠道 178

一、教育科研信息的加工 179

二、教育科研信息的组织 181

第五节 教育科研信息的检索 184

一、分类途径 184

二、著者途径 185

三、题名途径 186

四、主题途径 187

五、顺序号途径 188

六、引文途径 189

第六节 教育科研信息的计算机检索 191

一、概述 191

二、计算机检索的科研信息类型 192

三、叙述式检索系统的提问式 193

四、联机检索系统 196

五、光盘检索系统 199

六、检索结果的调整 199

第七节 教育科研信息流研究 201

一、概述 201

二、教育科研信息流研究的用途 201

三、科研信息流动中的马太效应 203

第八章 教育社会信息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一、概念与意义 204

二、教育社会信息的类型 204

三、教育社会信息的特点 205

第二节 教育社会信息的采集 206

一、采集点的选择 206

二、网络建设 207

三、制度建设 208

第三节 教育社会信息的分析研究 209

一、原因分析 210

二、后果分析 211

三、主流分析 214

四、曲线推测 215

第九章 教育内容信息的传递通道 217

第一节 通道的类型 217

一、通道的概念 217

二、通道的类型 217

一、通道的结构 218

第二节 通道的结构与层次 218

二、通道的层次 220

三、学校:专门的通道系统 221

第十章 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 223

第一节 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的特点 223

一、结构与范围特点 223

二、信息类型特点 227

第二节 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类型 227

一、按信息内容分类 227

三、信息类型与管理系统中的元素 228

二、按信息的时间特性分类 228

第三节 信息流分析与优化 229

一、信息流分析 229

二、优化原则 244

第四节 历史信息的存储与检索 247

一、历史信息的存储 247

二、历史信息的检索 247

第五节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248

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