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论 1
1.1 刑事犯罪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2
1.1.1 法与心理现象的统一性 2
1.1.2 犯罪主体心理分析的重要性 12
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7
1.2.1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7
1.2.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9
1.3 心理的实质 35
1.3.1 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 37
1.3.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9
2.犯罪心理形成论 49
2.1 犯罪心理结构 50
2.1.1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50
2.1.2 犯罪人格形成的理论 54
2.2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 63
2.2.1 犯罪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 63
2.2.2 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 71
2.2.3 主体的异常遗传因素 76
2.3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77
2.3.1 社会化过程的歧异 79
2.3.2 文化背景与文化冲突 108
2.3.3 没落思想意识的影响 119
2.3.4 法的控制作用失调 128
2.4 犯罪行为的生理——心理因素 137
2.4.1 异常行为的概念 138
2.4.2 异常行为的生理——心理因素 147
2.4.3 心理异常的法律鉴定和犯罪预防 175
2.4.4 心理异常与法律限制 179
3.犯罪动机 193
3.1 犯罪动机的概念 195
3.1.1 犯罪动机 195
3.1.2 需要结构 196
3.1.3 犯罪动机的特征 199
3.2 犯罪动机的心理分析 200
3.2.1 欲求不满 200
3.2.2 道德结构 208
3.2.3 挫折与攻击 216
3.2.4 人格障碍 225
3.2.5 意志 240
4.证词与口供 249
4.1 证词心理 251
4.1.1 证词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 251
4.1.2 证词可靠性的研究 254
4.2 口供 308
4.2.1 口供概述 308
4.2.2 口供类型 311
4.2.3 影响口供真实性的因素研究 321
4.2.4 取供的方式 325
5.罪犯改造心理 331
5.1 罪犯心理活动特点 332
5.1.1 罪犯心理活动特点 332
5.1.2 罪犯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特点 336
5.2 罪犯改造的心理依据 340
5.2.1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 340
5.2.2 罪犯改造中的心理学依据 342
5.2.3 影响罪犯人格改造的其他心理因素 349
5.2.4 罪犯回归社会与预防重新犯罪 350
6.综合治理 353
6.1 综合治理概述 354
6.1.1 综合治理的概念 354
6.1.2 综合治理的依据 358
6.1.3 综合治理的意义 360
6.2 社会预防心理 362
6.2.1 社会化过程 363
6.2.2 社会控制 364
6.2.3 社会预防心理 367
7.干部心理素质 383
7.1 心理素质 384
7.1.1 想像能力 384
7.1.2 应变能力 387
7.1.3 记忆能力 389
7.1.4 注意力 391
7.1.5 观察力 396
7.1.6 空间定向能力 401
7.1.7 内倾性的控制能力 402
7.1.8 领悟推理能力 403
7.1.9 情绪影响(EQ的高低) 404
7.2 心理测验 406
7.2.1 智力测验概述 406
7.2.2 一般能力测验 413
7.2.3 特殊能力测验 417
8.国外犯罪原因论的研究 425
8.1 东方犯罪原因论的研究 426
8.1.1 犯罪是旧制度的残余 426
8.1.2 产生犯罪的具体原因 427
8.1.3 犯罪行为产生的机遇 429
8.1.4 犯罪行为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 430
8.2 西方犯罪原因论研究 431
8.2.1 西方犯罪原因论研究小史 431
8.2.2 西方犯罪原因论主要派别 437
附录1 《犯罪心理学纲要》出版后的社会反映 446
中国法制心理科学的开拓者 446
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和实际部门的重视 448
附录2 专家学者的鉴定意见 450
潘菽教授的亲笔来信 450
王极盛教授的学术鉴定 451
王永臣研究员的鉴定 452
黎明:一本开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先河的书 453
附录3 各地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就《犯罪心理学纲要》一书的部分来信 456
何为民教授的来信 456
周洪喜教授的来信 456
邱国樑教授的来信 457
钱文源教授的来信 458
马小琳同志的来信 458
李德滨教授的来信 459
刘宝林同志的来信 460
马佳晶同志的来信 460
马小琳同志的来信 461
邓维鸾教授的来信 462
李德滨教授的来信 462
周洪喜教授的来信 463
邱国樑教授的来信 464
李金国局长的来信 464
黄军山同志的来信 465
苏长浚研究员的来信 465
马佳晶同志的来信 466
马佳晶同志的来信 467
邓维鸾教授的来信 468
杭州大学法律系的来信 469
董晰同志的来信 469
何为民教授的来信 470
李津京同志的来信 470
林晶修同志的来信 471
裴广川先生的来信 473
王荣斌先生的来信 474
附录4 法制心理学研究的动态 475
当前法制心理学研究动态简介 475
方兴未艾的事业 477
附录5 1980年、1995年版的原始资料 479
《犯罪心理学纲要》一书的结构 479
展望出版社关于正式出版的意见 480
《犯罪心理学纲要》原始征订启事 480
附录6 《犯罪心理学纲要》原出版物后记 482
1980年版后记 482
1985年版后记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