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绪论 从中国佛教史看诠释学与佛学之关系 3
1 诠释学意识的觉醒 5
2 历史与现在 9
3 “佛性本有”与“即心即佛” 15
第一章 心论(上):语言与“自我” 24
第一节 印度哲学:自我与世界之源始统一及其破解 29
1 阿特曼与梵 30
2 数论的补鲁沙 37
第二节 自我理解之建立:经部学 45
1 心体与心性 46
2 心与境 50
第三节 唯识:自我向语言层面的消解 55
1 自证概念:唯识古学与今学之别 55
2 “空”、“无我”与转依 61
3 阿赖耶识的转变 70
4 缘起与业力 83
第二章 心论(下):名言与器物 121
第一节 印度的语言思想:语言与世界的源始统一及其丧失 122
1 吠陀时代之语言思想 124
2 史波达说 128
3 弥曼差和胜论学派的思想 132
4 部派佛教的语言概念 139
第二节 唯识学:语言的存有论意义之重新获得 141
1 般若中观思想:语义实在论的消解 142
2 唯识:语言向存有论层面的转化 145
3 “种子”的本体义 151
4 熏习的概念 157
第三章 境论(上):境与相 185
第一节 存有概念之演变 190
1 吠陀时代对存有的语言性之源始领悟 190
2 实在论的流行 194
3 实在性的破解与存有之语言性的复归 198
第二节 法相论:唯识的存有概念 207
1 六识境相 207
2 五位百法 213
3 识体四分 216
4 假、实分别 220
5 有、无之辨 225
第四章 境论(下):境与声 246
第一节 陈那的阿波哈说和语境理论 247
1 陈那的量论 247
2 阿波哈说 254
3 陈那的语境理论 256
第二节 法称思想向语用论立场的转移 265
1 《释量论》的遮诠思想 266
2 法称对印度语义思想之指称含义的消解 267
3 法称的语义生成理论:从观念论到实用论的转变 272
第五章 性论:本体与语言 286
第一节 冥性与觉性:唯识的本体概念之构成 287
1 “神明”与“玄冥” 292
2 梵与我 299
3 自性与补鲁沙 312
4 法界与本识 319
第二节 法性论:佛教的究极存在 327
1 有分别相与无分别相 328
2 自性与真如 333
3 三性与三无性 343
4 四重二谛 357
5 正智与解脱 361
结论 401
参考文献 414
后记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