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总序 卢嘉锡 1
第一篇先秦时期 3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3
第一节本能的作用 3
第二节巫医与巫术 6
一 “医源于巫”的观点 6
二原始宗教与医学 8
三巫术的结构 10
四巫术的作用力与转移方式 13
五巫术在医学中的地位 18
第三节理论起源的多种途径 19
一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19
二经络理论的特殊性 20
三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1
第四节卫生保健的起源 22
一火的使用 22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23
三饮水卫生 23
四服装 25
第一节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医药知识体系 27
第二章早期的医药知识积累 27
第二节对疾病的认识 29
一疾病的概念 29
二疾病的名称与种类 29
三疾病的原因 31
第三节药物知识 33
一药的概念 33
二 《山海经》中的药物知识 34
三酒与医、药 39
一按摩术 41
第四节外治法 41
二灸熨 44
三针砭 47
第三章医学体系的形成 50
一医事制度 51
二医学分科 52
三医学知识的传承 53
四医学的构成 54
第二节医学理论 55
一经脉学说 55
二脏腑学说 57
三阴阳学说的运用 59
四五行学说的运用 65
第三节养生学 69
一养生的概念 69
二养形之术 71
三养性之论 72
第四节著名医家 74
一俞跗 74
二医缓与医和 75
三扁鹊与秦越人 76
四文挚 82
第二篇秦汉两晋时期 85
第四章秦与西汉的医学 85
第一节医学著作与重要人物 85
一马王堆出土医籍 85
二张家山汉简《脉书》与《引书》 86
三阜阳汉简《万物》 88
四淳于意及其“诊籍” 89
五今本《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 91
一经脉学说体系的形成 101
第二节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101
二解剖知识与医学理论 109
三对疾病的认识 114
第三节诊断技术 118
一望色 118
二切脉 119
第四节治疗技术 124
一针灸疗法 124
二药物疗法 126
一 “本草”的概念 129
第五节本草之学的成立 129
二本草之名的出现 130
第六节养生之道与房中术 131
一神仙方术与养生 131
二养生方法 132
三 “房中”之术 135
第七节医事制度 136
第五章东汉、三国的医学 138
第一节医学著作与著名医家 138
一 《黄帝明堂经》 138
二 《黄帝八十一难经》 140
三 《神农本草经》 146
四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149
五华佗 154
六吴普与《吴普本草》 158
七郭玉、吕广、董奉 159
第二节药物学与方剂学 162
一本草学的发展 162
二药物剂型的转变 165
三炼丹术与矿物药 166
四方剂学 168
一 “伤寒”之学的成立 171
第三节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171
二运气学说 173
三阴阳、五行与医学的进一步结合 178
四性、命双修的养生学 182
第四节医事制度 184
第六章两晋医学 186
第一节重要的医学人物与著作 186
一王叔和与《脉经》 186
二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189
三葛洪与《肘后备急方》 193
一方书盛世的开始 197
第二节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197
二佛道两教与医学 198
三服石之风 202
四灸法的独立发展 204
第三节医事制度 206
第三篇南北朝隋唐时期 209
第七章南北朝的医学 209
第一节医学发展及其特征 209
第二节道教佛教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210
一炼丹术和炼丹家 210
二道教及其著作对医学理论的影响 212
三僧医及佛教医学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215
第三节著名医家与医籍 217
一陈延之和《小品方》 217
二刘涓子和《刘涓子鬼遗方》 221
三褚澄和《褚澄遗书》 222
四姚僧垣和《集验方》 223
五东海徐氏世家 224
六馆陶李氏世家 226
九释深师等僧医 227
八清河崔氏世家 227
七高阳许氏世家 227
十全元起 228
十一王显 228
十二褚该 228
十六王微 229
第四节药物学的发展 229
一 《本草经集注》 229
十五秦承祖 229
十四羊欣 229
十三周澹 229
二专科类本草 231
三图谱类本草 231
四采药和种植类本草 231
五炮制类本草 231
六本草音义及其他 232
第五节病因学和诊断学的发展 232
一病因学的发展 232
二诊断技术的发展 233
第六节针灸学的发展 233
一内科 234
第七节临床医学的发展 234
二外科 235
三妇产科 236
四儿科 237
五五官科 238
第八节医事制度 239
第八章隋唐医学 240
第一节隋唐医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241
一佛教医学的渗入 241
二大型医书的编撰 241
四注意专病的研究 242
三医学经典的注释 242
五兴办医学教育 243
第二节著名医家与著作 243
一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243
二孙思邈与《千金方》 246
三王焘与《外台秘要》 250
四昝殷与《产宝》 252
五甄权与《明堂人形图》 253
六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254
七王冰与《黄帝内经素问》 255
八蔺道人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57
九张文仲 258
第三节本草学的发展 259
一官修本草 259
二图谱的编撰 260
三食疗类本草 260
四海外药物专著 260
第四节医学理论和诊断技术的发展 261
一医学理论 261
五 《本草拾遗》 261
二诊断技术 263
第五节针灸学的发展 264
一针灸图谱 264
二针灸专著 265
三针灸临床 266
第六节临床医学的发展 267
一内科 267
二外伤科 270
三妇产科 272
四儿科 274
五五官科及口腔科 276
六按摩科 279
第七节医事制度 280
一尚药局 281
二药藏局 281
三太医署 282
四地方医事机构 283
第九章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84
第一节藏医学的理论 285
二解剖和胚胎学说 286
一生理学说 286
三人体类型学说 287
四病因学说 287
五藏医学的诊断治疗方法 288
第二节月王药诊 289
第三节宇陀·宁玛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 290
一生平简述 290
二 《四部医典》 290
一宋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 295
第一节历史背景与医学发展总脉络 295
二宋金元医学发展的总脉络 295
第四篇宋金元时期 295
第十章国家与医学 295
第二节北宋时医书的搜集整理与校勘出版 297
一政府对医籍的搜求与整理 297
二官修医方书的编辑与颁行 298
三校正医书局的业绩 300
第三节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302
一医事制度与官方医药机构 302
二医学人才的选拔 304
三医学校与医学教育 305
一检验的源流与特点 308
第四节司法检验 308
二宋慈与《洗冤集录》 309
第十一章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发展 312
第一节 《伤寒论》研究与运气学说的兴起 312
一张仲景医书的校定 312
二北宋时《伤寒论》的早期研究者 313
三宋金元《伤寒论》研究大家述要 314
第二节运气学说的兴盛 317
一运气学说的源起 317
二北宋后期运气的倡行 318
三 《素问》运气七篇对金元医学的影响 319
第三节诊断学 321
一 《脉诀》的流行与批判 321
二西原脉派的形成及其影响 326
三舌诊的首次总结 328
第四节临床医学的主要进展 329
一儿科与《小儿药证直诀》 329
二妇产科与《妇人大全良方》 331
三外科与骨伤科 333
第十二章本草学的总结与发展 336
第一节 《开宝本草》的出版及其意义 336
第二节 《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的功绩 337
第三节 《证类本草》的编纂及其影响 339
第十三章学风的变迁与学派的建立 342
第一节南宋时的医学“易简”之风与局方医学 342
一南宋医学“易简”之风面面观 342
二 《和剂局方》与局方医学 346
第二节金元之际北方医学的门户之争 348
一医学争鸣的社会背景 348
二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 349
第三节元代医理探讨之风的扩展 353
一宋、金元对峙时南北医学的隔绝 353
二中原医学南渐的进程 354
三朱丹溪滋阴论及其影响 355
第十五章民族医学的发展与交流 358
第一节辽金元时期民族医学发展简况 358
第二节 《饮膳正要》 359
第三节 《回回药方》 360
第五篇明清时期 365
第十四章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365
第一节历史背景与医学发展总脉络 365
一历史背景 365
二医学发展的总脉络 366
第二节学派的传承、论争与影响 368
一丹溪之学的盛行与滥用苦寒之风 368
二明代温补学派的兴起与影响 369
三温病学的兴盛与发展 378
第三节经典医籍的研究和阐发 383
一尊经复古之风的兴起 383
二 《内经》等经典的注释与研究 384
三 《伤寒论》的注释与研究 386
第四节医药文献的编纂 390
一类书、全书与丛书的编纂 390
二普及性书籍的流布 393
三医案的兴盛与杂志的滥觞 395
第十六章本草学 398
第一节明代本草书的主要类型与成就 398
一明代前中期的主要本草著作 398
二 《本草纲目》及明代后期本草著作 400
第二节 《本草纲目》的后续性本草著作 405
一节纂改编类 405
二拾遗补缺类 406
第三节清代临床药学中的尊经思潮 407
第一节内科名称的确立及有关的医家 411
第十七章临床医学 411
第一节内科名称的确立及有关的医家 411
第二节外科的治疗技术与理论 412
第三节骨伤科 414
第四节 《理瀹骈文》与外治法 414
第五节儿科与人痘接种 415
一儿科的发展简况 415
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 416
第六节妇产科 418
第七节针灸科 419
第八节眼科、喉及口齿科 420
第一节明末清初的西洋医学传入 423
第十八章西洋医学传人及其影响 423
第二节清末传教士的医疗活动 424
第三节西洋医书的译述 425
第四节清末的西医教育与早期西医人才 426
第五节西洋医学传人对国人的影响 427
第六篇中外医学交流 433
第十九章中朝医学交流 433
第二十章中越医学交流 439
第一节唐代及以前 442
第二十一章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交流 442
第二节宋元时期 443
第三节明代 444
第四节清代至20世纪中期 445
第二十二章中日医学交流 447
第一节中国医学传日 447
第二节日本的汉方医学 449
第三节 日本医学对中国的影响 450
第二十三章 中印医学交流 452
第一节印医理论对中医的影响 453
第二节印医方药在中国的传播 455
第三节眼科的传播 457
第四节佛教文化的种种潜在影响 458
第五节对印度医学的影响 460
第二十四章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医学交流 461
第二十五章 中国与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交流 469
第一节元代以前中欧医学交流 469
第二节明末至清代中期西洋医学在中国立足 472
一明代来华传教士及其介绍的医药知识 472
二清代中期(1840)以前来华的传教医生及其医疗活动 475
三牛痘术的传华及迅速传播 477
四早期西洋医学机构的介绍和建立 478
五中医学文献中反映的西方医学知识 478
第三节近代西洋医学的大量传入与在中国的发展 480
一欧美传教士医生医疗活动的广泛开展 480
二西医教育的建立和发展 483
三编译西医学著作,加速西医学传播 487
第二十六章 中国传统医学外传欧美 490
索 引 498
后记 513
总跋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