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植物地理学 1
第一章 植物与环境 1
第一节 关于环境的一些概念 1
一、生境、生态因素和生存条件 1
二、限制因素和最低量律 2
第二节 光与植物 3
一、光对植物的生态意义 3
二、光质 3
(一) 光质与生长 3
(二) 光质与光合作用 3
三、光强 3
(一) 光强与生长 4
(二) 光强与发育 4
(三) 光强与光合作用 4
四、光照持续时间 5
五、水环境中光状况的特点 5
六、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 6
七、不同环境下植物光能利用效率的提高 7
第三节 热与植物 8
一、热的生态作用 8
二、最高、最低界限与最适范围 9
三、植物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 10
四、热与植物的地理分布 11
第四节 水与植物 12
一、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
二、大气水、土壤水和潜水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2
(一) 大气水 12
(二) 土壤水 13
(三) 潜水(地下水) 13
三、植物生态类群与水分的关系 14
(一) 旱生植物 14
(二) 湿生植物 16
(三) 中生植物 16
(四) 水生植物 16
四、水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 17
第五节 空气与植物 18
一、空气的化学成分 18
二、空气的运动 20
第六节 土壤与植物 21
一、土壤的机械组成与植物 21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植物 22
三、土壤的酸碱度与植物 23
四、土壤中矿物离子与植物 24
五、土壤肥力与植物 26
六、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26
第七节 生物因素 27
一、动物对植物的影响 27
(一) 直接的影响 27
(二) 间接的影响 27
二、植物本身的相互影响 28
(一) 直接的影响 28
(二) 间接的影响 29
(三) 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影响 29
第八节 人类在改变植物的性质和分布上的巨大作用 29
一、破坏作用 30
二、建设作用 30
第九节 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 31
一、生态因素影响的规律 31
二、植物的生活型 31
三、物候现象 34
第二章 植物的分布区和植物区系 37
第一节 分布区 37
一、植物的分布区 37
二、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 37
三、分布区的形成 39
四、分布区的表示方法 40
五、分布区的中心 40
六、分布区的类型 41
七、特有性分布区与特有种 45
八、残遗分布区和残遗种 46
九、替代分布区和替代种 47
第二节 植物区系 47
一、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 47
二、植物区系历史的研究方法 50
三、陆地植物区系的分区 52
四、海洋植物区系的分区 54
五、我国植物区系的分区 55
六、重要栽培植物的分布及原产地 60
第三章 植物群落 63
第一节 关于种群的概念 63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64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 65
二、植物群落的结构 71
三、生产量及其测定 75
第三节 植物群落内部环境(群落内环境) 77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 78
一、旱生演替系列 80
二、水生演替系列 80
第五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82
第四章 地球植被 86
第一节 热带植被 86
一、热带雨林 86
(一) 热带雨林的自然条件 86
(二) 热带雨林的一般特征 88
(三) 热带雨林的地理分布 90
(四) 我国的热带雨林 90
二、红树林 91
(一) 红树林的特征 91
(二) 红树林的地理分布 92
(三) 我国的红树林 92
(四) 红树林的经济意义 93
三、季雨林 93
(一) 季雨林的特征 94
(二) 季雨林的分布 94
四、热带疏林 95
五、热带稀树草原 96
(一) 稀树草原的特征 97
(二) 稀树草原的分布 98
第二节 亚热带植被 98
一、常绿阔叶林 98
(一) 常绿阔叶林的一般特征 98
(二) 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101
二、硬叶常绿林 102
(一) 硬叶常绿林的一般特征 102
(二) 世界各地硬叶常绿林概况 103
三、荒漠 104
(一) 荒漠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条件 104
(二) 荒漠植被的一般特征 104
(三) 世界各地主要荒漠概述 105
第三节 温带植被 109
一、夏绿阔叶林 109
二、针阔叶混交林 111
三、针叶林 112
四、欧石南灌木群落 114
五、草原 115
(一) 草原的自然条件 115
(二) 草原的一般特征 115
(三) 世界各地草原概况 117
第四节 寒带植被 119
一、冻原 119
(一) 冻原的生态条件 119
(二) 冻原植被的一般特征 120
(三) 平地冻原和山地冻原 121
(四) 冻原植被的地理分布 121
二、极地荒漠 123
第五节 隐域植被 123
一、草甸 123
(一) 草甸的一般特征 123
(二) 草甸的类型 123
(三) 我国的草甸 126
二、沼泽植被 126
(一) 沼泽的一般特征和分布 127
(二) 沼泽植被的类型 127
(三) 沼泽的经济价值及科研意义 128
三、水生植被 128
(一) 水生植被的特点及分布 128
(二) 我国的淡水植被 129
第六节 植被分布的规律性 130
一、B.B. 道库恰耶夫关于自然地带性的学说 130
二、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31
三、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34
四、青藏高原植被的地带性 135
五、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36
第五章 植被的指示性 139
第一节 植被指示现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139
第二节 气候的植物指示体 140
第三节 土壤的植物指示体 142
一、土壤总肥力 142
二、土壤酸度 143
三、土壤的石灰性 143
四、土壤中的硝酸盐 144
五、土壤的盐渍性 144
六、土壤的机械组成 146
第四节 土壤水和潜水的植物指示体 146
第五节 岩石、有用矿物和地质构造的指示体 147
一、岩石指示 147
二、有用矿物指示 148
三、地质构造指示 149
第六节 环境污染的指示体 149
第七节 指示现象的复杂性 151
第八节 发展中的植被指示性研究 152
第六章 植被图和植被区划 154
第一节 植被图 154
一、植被图的概念及其意义 154
二、植被图的类型 154
三、编制植被图的原则和方法 155
四、遥感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157
五、目前国际上植被制图概况 158
第二节 植被区划 159
一、植被区划的概念及其意义 159
二、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60
三、植被区划的单位 160
四、植被区划的的步骤和方法 161
第七章 生态系统及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63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系统 163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结构 163
第三节 能量流 165
第四节 物质循环 167
第五节 生态平衡 170
第六节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172
第七节 生态系统研究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73